日前,某滑雪场开始了低调试运营。虽然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炒作,此次试运营,还是在港城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以往,每入冬天,烟台旅游毫无例外地会遭遇一股强劲的“寒流”,景点一律门前冷落鞍马稀,夏天的火爆场面,立马就成了“过去时”。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烟台缺少令游客向往的可圈可点的具有冬季游特点的旅游项目。此次塔山滑雪场的试运营,能否点燃烟台冬季旅游的一把火还是一个未知数,却给了人们一个启迪:只要能够冲破旧有观念的束缚,烟台未尝不能打破冬季游的季节性束缚。 滑雪场试运营,也许是烟台冬季旅游破“冰”前行的一个符号。但人们更充满期待的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个烟台服务业,何时才能迎来大的突破? 较长时间以来,烟台服务业一直在尴尬中前行。2005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15%,比2001年下降28个百分点。当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90.6亿元,比青岛、无锡均差5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的29.3%,分别比青岛、无锡低12.3个和8.5个百分点;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为43.4%,分别比青岛、无锡低22.6个和7.3个百分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服务业发展的思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570928540506.jpeg)
服务业发展偏慢、层次水平偏低、竞争实力偏弱,我们可以罗列一系列客观的理由。比如投入,我们的学赶对象———无锡市服务业的投资比重2005年占45%,而烟台仅占33.3%。又如有效需求,虽然同属地级城市,但无锡在城市人口、社会购买力、商业传统等方面均占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仅仅城市人口就多出60万,相当于我市200万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再如大项目带动,至2005年底,无锡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的批发交易市场就有8个,而在烟台,年交易额过50亿元的只有三站交易市场,过20亿元的只有振华集团,服务业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小得多。 不过,来自观念和思想方面的束缚,才是真正制约烟台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孙永春一针见血地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关键要突破四个束缚:思想束缚、产业束缚、季节束缚和消费观念束缚。他说:烟台发展服务业固然有这样那样一些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思想认识有偏差。 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最明显的是对服务业战略地位的认识不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上升到63%,主要发达国家71%,中等收入国家61%,全球产业结构正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烟台服务业发展尽管提上了日程,但各界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仍然不到位,比起牢固的“工业立市”理念,“服务业兴市”的观念仍然薄弱。而由于对服务业战略地位认识的不到位,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也相应不够。 服务业不仅限于商贸餐饮、邮电交通、会展旅游,然而,较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此的认识还存有偏差。目前,全市服务业新兴业态发育迟缓,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200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90.6亿元,传统服务业占了90%左右。而在上海、青岛、无锡等城市,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工业设计、软件设计、时尚设计、动漫设计等创意产业,以及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现代物流、高端中介等新兴业态正在蓬勃兴起。 破除思想“偏差”,才能实现大发展。 烟台服务业要迎来发展的“春天”,必须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来一个大的解放: ———破“偏差”,必须实现从强调“工业立市”向强调“工业立市、服务业兴市”和“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 ———破“偏差”,必须认真梳理现行政策规定,研究新的扶持政策,形成系统、规范、明晰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引进和做强一批具有国际性和区域性影响的知名服务企业; ———破“偏差”,必须引导公众改变消费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休闲”观,意识到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更新的深度,决定着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制造业高速发展、百姓生活持续改善、城市交通地位迅速提升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只要抓住机遇,及时转变发展理念,服务业发展就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