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致刘海民:经济学人的糊涂不是一般的糊涂



  〖刘文:呵呵,看来你比我还爱较真!就算我“已经错误地绝对化”行了吧?可是你把“买了多少”等同于存量是不是也有些绝对化呢?如果只有加上“今天、这个月、今年”等限制词才能表示流量,那你把它视为存量时是不是也要加上“这次”这个限制词才算公平呢?〗

       没错!存量必须加上“某时点”的限制词,日常表达中有明确的和默认的两种习惯。比如总经理问你“这回要买多少?”,就指明了“这回”;而李大妈问张大妈“买了这么多肉啊”,虽然没有说“这次”,但是默认是“这次”,李大妈不会误会的。

〖刘文:国家储备是个特例,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应该是列入“资本形成”中“存货增加”项下的。就我们这里讨论的居民户(三部门经济下还包括政府)的需求量(等于当年消费)而言,并不包括国家储备;而在分析社会最终产品的去向时,国家增加储备并非政府以自己的身份购买,而是通过储备部门(性质上属于厂商)向其他厂商购买的,它也属于一种“需求”,在“总需求=消费+投资”公式中当被列入“投资”项目中。这更说明以购买量替代需求量是完全合理的。〗

      科学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应该具有普适性以及微观宏观的一致性。不要把解释不了的东西都搪塞为“特例”。你说的“以购买量替代需求量”完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以某期内的总购买量代替此期的需求量”,而且还要加上“忽略储蓄”的注释。“(某期)总购买量”是一个流量概念,而用来计算总购买量的“某次购买量”是一个存量,不要因为它们都具有“购买量”三个字就说“购买量”是流量或者存量。

 〖刘文:先生这里又出现逻辑混乱了:假定某人当月收入1000元,购买了700元的消费品,实际消费掉650元,剩下50元的消费品形成家庭存货。储蓄是等于“1000-700=300”,还是等于“700-650=50”呢?〗

       不是我混乱,而是你把价值流、货币流和实物流都混在一起计算了。

   对于价值流核算来说,储蓄的增量(本期储蓄)=1000(收入)-650(消费)=350元(储蓄),350元当中300元是货币流的价值增量,而50元是尚未消费物品的价值流增量。(提请注意,这种价值流核算是建立在假定的、错误的客观价值论之上的,真正的价值流核算无法进行,因为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

   对于货币流核算来说,货币储蓄的增量(本期储蓄)=1000-700=300元。不信你去查一下此人口袋里的货币,看看是不是多出300元。

   而对于实物流来说,实物的本期储蓄=700-650=50元。

   只要分清“流”的性质,每一种流的核算都严格符合“收入-支出=储蓄”

〖刘文:这里张先生也存在逻辑错误:假定年初水库的水是1000立方米,当年流入700立方米,流出650立方米,年末水库有1000+700-650=1050立方米;当年的储蓄是700-650=50,或者1050-1000=50立方米,而不是1050立方米。〗

   此时的刘博士就不像是高级会计师的水平了。你的错误是把“当前库容”和“某期库容增量”当作一回事了,一个库中某时的容量(一种存量的储蓄概念)和某期库容的变化量(一种流量的储蓄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儿。1050是存量库容,指某时点(年末)的库容状态,而700-650=50立方米是当年的库容变化量。你不能把它们都错误地简称为“储蓄”然后当作一个东西来讨论。

 再致刘海民:经济学人的糊涂不是一般的糊涂
  “收入-支出=储蓄”这个式子中的变量都是流量(时期数)而不是存量(时点数),如700-650=50当中的3个数字,都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是:初始存量+流量储蓄=时段末点的存量,例如1000+(700-650)=1050。

〖刘文:不同实物是不能简单相加的,因此不是实物流;在宏观经济框架中,除了银行存贷款是货币流之外,其他概念都是价值概念。例如,企业捐献给灾区的实物价值当然也属于总供给的组成部分,而灾区得到的捐献相应属于总需求的一部分,因此,它们总体上不是货币流而是价值流。〗

   没有人会把不同的实物流相加,相加的一定是同种实物。

   在宏观经济框架中,并非刘博士所说“除了银行存贷款是货币流之外,其他概念都是价值概念”,我们经常会碰到“今年钢产量比去年增加多少”、“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多少”、“今年耕地面积减少多少”等等说法,这就是宏观经济当中的实物流核算。

〖刘文:两部门是指厂商和居民户,其中居民户包含政府;三部门是将政府从居民户中分出来单独为一个经济主体。央行归入政府。商业银行就其存贷业务来说是独立于两部门或三部门之外的外生部门,起着储水池的作用。〗

〖刘文:厂商以工资、股利、利息、租金、税金等方式,向居民户购买生产要素(劳动、资本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以及向政府购买安全和秩序等公共产品;居民户和政府付出收入的一部分,向厂商购买用于当期消费的产品;将剩余的一部分即储蓄投入商业银行这个储水池;商业银行把货币贷给厂商;厂商用贷款向居民户购买追加的生产要素。最后这个环节是部分地通过在厂商内部购买机器等实现的,但最终是向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购买的。〗

  你说的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学部门分析法的老套理论了,其中的问题很多很多,它引起了对“流”的核算的混乱。央行归入政府不是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合理做法。此话题暂且搁置吧。

刘博士可以参阅《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第九章中严格按照纯货币流进行的宏观计算(货币的平衡)。

〖刘文:恐怕不能这么绝对化,某日的水表数对买方而言,即可以视为对卖方的累计负债(存量),也可以视为一定时期的累计购买量(流量);对卖方而言,既可以视为截至某日累计应收账项(存量),也可以视为一定时期的销售量(流量)。〗

  刘会计师应该知道“累积负债”的概念包含了初期数,当然是一个存量概念了,“水表数”就是一个“累积负债”,所以我才强调“水表数”不少流量而是存量。但是绝对不可以“视为一定时期的累计购买量(流量)”,流量一定是对应于一个指定时长、有时序编号的累积量,如“某(时序号)月(时长指定)用水量”。例如你家中的水表读数500立方米,它是从安装水表起的累计数,而不是你某月份或者某年份的累积购买量。

  看来刘博士不理解“水表数”的确是有原因的。水表数是从时间起点计算到当前的累积量,因为对应于“当前时点上的存在状态”,所以是存量;而流量对应于起点和终点两个时点以及此两个时点对应的时段序号(第几年、第几月份、第几日、第几周等等)。

  〖刘文:张先生似乎是说只要是时点值,都是存量。那么他的存量概念与公认的存量概念不是一回事。这正如不少网友说的“价值”与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不是一回事一样。根据统计学原理和人们的常识,存量一定是时点值,而时点值并不一定都是存量。张先生硬要把二者对等,我们就失去讨论问题的基础了。因此,我建议张先生不要再用存量、流量,改为时点值、时期值最好,免生歧义。〗

  不是“张先生似乎是说只要是时点值,都是存量”,而是的确这样说的,不过我的说法是“对应于时点的变量是存量”,不是“时点值”。不存在硬性把存量和时点值对等的问题,你可以查看我所有的帖子,两者总是保持一致的。产生歧义的是你和“公认”的人,公认西方经济学是对的,而我认为它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根本无法成立,因此才要说《西方经济学的终结》。

  刘博士不妨翻一翻自己读过的微观经济学教材,看看“流量”是不是又叫“时期数”、“存量”是不是又叫做“时点数”。

〖刘文:照这么说,资本收益率也是错误的概念,即使以日均占用资本为基数计算的资本收益率仍达不到张先生的“科学”标准,因为日还可以分为时、分、秒乃至无限可分;推而广之,任何时期数与时点数构成的相对数,包括马克思讲的“劳动生产率”(这里是指作为时期数的产量与作为时点数的人数之比)都是不科学的。看来,不仅是西方经济学要“终结”,马克思经济学甚至所有经济学、统计学都该“终结”了。〗

  完全可以这么说。《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定稿前的名字是《经济学的终结》,因为编辑部怕涉嫌政治纠纷,才改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

  关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请刘会计师用以下虚拟的案例帮助计算一下作为时点数的“人数”是多少,以及“马氏劳动生产率”是多少,以验证马克思劳动生产率的合理性:

  张三8点钟报到,半小时生产5件产品后突然身体不适请病假走了;李四8点钟报到,12点下班后请事假下午没来,上午生产了100件产品;王五一天工作8小时,共生产210件产品;马六倒班上午没来,下午上班4小时生产110件产品。

  我的计算方法是,用产品总数除以总工时计算,总工时即人×工作时间。上例当中,总公时=张三0.5+李四4+王五8+马六4=16.5(人小时),总产量=5+100+210+110=225件,劳动生产率=总产量/总工时=225件/16.5人小时=13.64(件/人小时),即每人每小时生产13.5件产品。

  〖刘文:我没有说平均价格是每次销售价格的简单平均数,我说的是“平均价格=∑(每次价格×每次销量)/∑每次销量”。它究竟是存量还是流量,或者既非存量也非流量,由于我们之间对存量、流量概念的定义不同,也就没有讨论的基础。我想请张先生回答的只是:一个时间序列中不同时段的平均价格与相应的销量比较,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量值表呢?退一步讲,按张先生说的以每次价格与每次购买量比较,是不是也能构成一个这样的表呢?比如李大妈昨天(按张先生的思维逻辑,似乎应该严格表达为“昨天的那一次”)买肉,每斤5元,买了2斤;第二天肉价涨到了8元,她“这一次”只买1.5斤。如果权把购买量当成需求量,这不就是一个需求表吗?至于购买量是否等于需求量,则是前面已经讨论过的问题,就不重复了。〗

  没有“诬陷”刘先生的意思。因为现实当中有人这样看待“平均价格“,比如某人一日两次到市场上去查看青菜,上午1元/斤,下午2元/斤,他就会简单认为平均价格是1.5元/斤。在比如,某人到不同的市场上视察某商品的价格,也会简单地把得到的价格数据加和平均以表示市场上总体的价格水平。把一个变量波动的中间数当作其“水平”是常有的统计学做法。

  根据“平均价格=∑(每次价格×每次销量)/∑每次销量”,平均价格就是一个时期数。因为每次营业额(每次价格×每次销量)在指定时期内的累积∑就是本期销售额,是一个时期数;而指定时期的总销量(∑每次销量)也是一个时期数,因此,作为两个时期数的比值,平均价格就是一个时期数特征的变量了。这里的问题在于,经济学中谈论“价格”的时候,究竟是“每次价格”之价格,还是平均价格或价格水平之价格。而我说“价格是存量”,指的就是“每次价格”之价格,是股市上的“当前价格”。既然统计平均价格绕不过每次价格,为何经济学要可以回避“每次价格”、并用“价格水平”“平均价格”替代之?(参阅本人“消失在经济学沙漠中的变量”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1545 以及再看“交换中的变量”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490)

  当然可以像刘先生所说的根据“一个时间序列中不同时段的平均价格与相应的销量比较”构建一个“量值表”。这个量值表反应的是两个时期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不是两个不同性质变量的关系。之所以所需求表不存在,就是因为需求量被定义为流量,而价格是存量。就数理方法的科学性而言,y=f(x)中的y和x一定是同性质的,而不可以是不同性质的。我早前的帖子已经提到这个问题:需求表描述的究竟是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还是与价格水平的关系?要弄明白:价格水平和价格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要混为一谈。

在本文结束时看到了刘先生的新帖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2546 “购买量即使是按此,也是流量”,现趁势一并做答如下:

〖刘文:当张大妈在大街上遇到李大妈问到“你买了几斤肉?”时,双方默认的是这次购买行为本身还是它的结果呢?显然是指“买”这个行为本身,而非该行为造成的这一时点的状态。询问状态的表述应该是“你现在有多少肉”,问的才是存量,答案应该是她刚刚买到的肉与家里冰箱存放的肉的合计数,即使冰箱里的存肉为零,也不能忽略这个因素。如果换成公司,总经理发问“买了多少”,无需加“这次、今天、本月”等限制词,也是指本次、本日、本月的采购行为本身,而非采购行为的结果—该种材料在发问时点上的库存状态。若是问发问时状态,应该表述为“现在我们库存多少?”回答是本次购买加上既有库存的合计数。〗

  刘博士如果碰到李大妈,是回答“买了2斤”?还是回答“这次买了2斤,家里冰箱里还有一点”?

  “本次、本日、本月”是区分时点数还是时期数的惟一重要依据,“本次”是一个时点,对应于交换成立的那个时点;本日、本月是时期,同时期内可以有多次“本次”。本次、本日、本月不是“采购行为”。既然总经理无需加上限制词,你作为采购员该如何回答?你是汇报“我这次买了……”,还是回答“我今天一共买了……”,还是在补充说“这个月我买来多少”,还是进一步回答“今年为止共买回了……”?

〖刘文:存量和流量有一个明显区别:流量即行为本身是可以累加的,而存量即状态累加起来没有实际意义。〗

  严重错误!首先,流量不是一种“行为”,流量也不是“可以累积”的主体。流量本身就是某个存量在指定时期内的累积的结果,即存量运动的结果。其次,存量有两种性质,强度性质和容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力等等;而容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数量等等。关于状态函数(存量)分为强度和容度的论述一般的热力学教材上都有,请参阅。

〖刘文:水库的例子或许能更清楚地说明这种区别:每次、每天的流入之和等于一定时间的总流入;每次或每天的流出之和等于总流出。总流入和总流入都是流量,它们之差是该时段的净流入或净流出,也是流量。而两个时点乃至若干个时点(时点数目可以无限)上的库容量相加起来的数字,则什么都不是。〗

  能否加和,要区分变量的主体(变量是主体的性质)。你说的同一水库两个时点上的库容加和没有意义当然是对的,而说“容度性质的存量可以加和”是指两个主体的容度性质具有加和性,比如把两个水库(或一个水库的两个区域)的库容加起来就是一个总库容概念,而这个“总库容”并非“什么都不是”,而是有明确的物理学意义的。但是,对于强度性质来说,不论是同一主体还是不同主体,都不能加和。例如,我们即不能够把两个物体的温度加起来求总温度,也不能把同一个物体上(同一天)不同时点的温度加起来求总温度(日温度)。

〖刘文:在主体和客体不确定(不唯一)情况下,存量当然也可以相加。〗

  这句话和你前面的“而存量即状态累加起来没有实际意义”是不是自相矛盾?

〖刘文:由于我与张建平讨论的“购买量”其主体和客体都是唯一的,不同购买量不论以“次”和“时间”为单位,它们相加的数字都具有确切的经济含义,因此购买量不论按次还是按天、月等等,都是流量而非存量。〗

  购买量是一个容度性质的存量。次,就是此次,是1,不是“加和”,1怎么存在“加和”问题?和谁加和?加和了,就不是“此次”了,至少是多次了。某期内“每次”加起来就是此期的一个流量。某时期内的总购买量和另一个时期的购买量加和,是一个更大时期的购买量。不要把总购买量和某次交易量混为一谈,前者是流量,后者是存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2734.html

更多阅读

陈旭岩: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许多细节已不甚清晰,但有些感动我终生难忘。一个10多岁的男孩刚刚经历了母亲病故的重创,跟着父亲在北京靠卖晚报谋生。有一天,男孩突然病倒,在家坚持了整整一个月,实在扛不住了,才被父亲送到医院。入院时,他父亲身上

小说我的妹妹不是人 主角不是人的小说

提示:【我的妹妹不是人】是本人の原创作品,尚未完结,尚未出版,只在博客中连载,每周末更新2章【呵呵,有点慢哈~读书党,没办法。】禁止抄袭,鄙视盗版。本人不才,如有什么错误,请多多包涵。→→→→→→→→→→→→→→→→→→→→→→→→→→

母其文反击方舟子:45万美元年薪不是吹的

南充海归反击方舟子:45万美元年薪不是吹的2011年02月20日08:37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苏定伟我要评论(74)相关报道:海归放弃45万美元年薪回南充 遭到网友质疑“不是年薪,是浓浓的亲情,是祖国的巨变吸引我回来”“不想陷于无聊的口舌之争

北大筒子楼:一代学人的命运变迁

北大筒子楼:一代学人的命运变迁2010-08-0215:48南方都市报伫立了50余年的北大21楼。  由南门进入北京大学,你会看到蓊郁的树木掩映着一片青灰色的三层高小楼。每三座小楼构成一个“品”字形半围合院子。这是上世纪50年代使用至今

声明:《再致刘海民:经济学人的糊涂不是一般的糊涂》为网友我与你白首相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