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决策分析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理论经济学》第一编“生产的实现与限制”共四章(1-4章)

  第二章介绍

  (1)商品生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品生产的消亡也将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必要对此作深入分析。

  (2)贬低、嘲笑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现在是成为时髦了。但其实,看一看当代较出色的西方经济学家,又岂是靠专事于攻击马克思而取得成绩的。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西方经济学家们,不是由于他们认为应当怎样,而是由于他们证明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西方经济学家们的成本分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生产消耗的客观规律,这种消耗的本质其实就是活劳动和过去劳动的消耗,成本消耗的价值特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其中企业购入的生产资料作为成本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个企业就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正反映着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客观实在性,尽管这种客观实在性是社会的产物,相关的自然条件则是前提。活劳动的消耗实际同样如此。

  ———————————————————————————————————————

  归根结底,生产各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内在原因,而生产价格,则是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商品价格波动变化所围绕的轴心。炫目变化的供需关系,几百年来成为人们试图解开商品价值秘密的难以离弃的魔杖;但是,不管人们有多么多的苦衷,离开已经建立了的科学基础而后退,或者千方百计地躲避,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此,下面对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的分析,是建立在商品的价值及其现实表现生产价格的基础上。供需关系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则是处于从属地位。但是,有必要采用现代人成功的图示方法。

  一、社会产品的商品形式

  尽管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商品的价格形式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愈加繁复多彩,但决定商品价值的内在基础仍然是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必要劳动耗费,而商品价格在其现实形式上,马克思所阐明的生产价格范畴,仍然是起决定作用的近似的实现形式。“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这些特殊的利润率在每个生产部门都=m/c,并且象本卷第一篇所作的那样,他们要从商品的价值引申出来。没有这种引申,一般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概念。因此,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一般利润率计算,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资本论》第三卷176、177页)

  马克思的论述,阐明了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周转引起的差别马克思在另外的地方专门作了研究。再加上随后他又详加论述的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的形成等重大问题。可以说,已相当圆满地解决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问题。

  当我们讲到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以来的社会商品价格近似实现形式的时候,虽然很大程度上可说是老调重弹,还是要略略谈谈商品价值问题。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的事实;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偏差的基础层面,仍然是从这个老而又老的问题发生的。

  一国之内的全部商品交换,之所以可以认为是由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决定的各种等量价值的商品的交换,是因为,由多种因素引起交换的某部分商品的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的情况,必定会为另一部分交换的商品的价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情况所抵消。每一个别场合事实上差异或大或小的不等价交换,正是全部商品按价值交换的前提。全社会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扣除其中的重复流通部分,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现实表现。社会总产品价值则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代表生产过程中消费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商品,代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商品。全社会商品交换的结果,消费掉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新的形式得到了保存,新创造的价值或者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得到实现,或者以积累的生产资料的形式得到实现。而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保存(转移)是互为条件的,这同时就内在地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流通得到实现的新价值。从而在各个具体的一定时期,社会新创造出来的价值量,都决不会是随意的、想象的增加量。——这和产品的实物量的增长,也是一件不同性质的事情。所以也很明白,资本主义以来的商品生产时期的利润是剩余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这正是社会普遍的商品生产时期,社会总产品价值增加的实际基础。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或者说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产品仍必然地表现为商品形式,目前已几乎是众口一词,并已在极大程度上为八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那末倒必须探究一下内在原因。从活劳动方面即劳动者方面分析,这是由于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当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最高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仍然如此——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诸多条件,仍然造成了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巨大的差别,他们实际上是划分成了不同素质的劳动者,结果在同样长的自然时间里,不同素质的劳动者所支出、所凝固的是差别很大的不等量劳动。所以生产价格其实还包含着支出的活劳动的社会衡量机制,这同样是在商品的市场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也仍然如此。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目前以及今后社会生产发展的相当漫长时期里,不同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仍将是巨大的,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占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价值存在着巨大或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必然地要求以占有的价值量为基础,获得平均化的利润。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上述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产价格就必然会顽强地占据它该占据的地方,而生产价格是现代社会里商品价格的实际的近似形式。

  这还基本上是就某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析,而撇开了外部世界。现实世界,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不同国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还是如此之大,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着;世界市场上展开着激烈的竞争,产品的商品形式当然更是必然的了。

  从上面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未来的社会生产发展到怎样高的水平,社会产品总不能脱去商品形式呢?我们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遥远的未来社会里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作出具体的分析,但是从现在已可以预见到的,即对现在某些实实在在的客观条件的必然发展趋势作很有限的分析,还是有益的。而我们作这样的有限分析的直接目的,正是为了充分地客观地认清商品生产的异常长期性,社会产品脱去商品形式的艰难性,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界限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性。

  展望社会生产力中的最重要要素劳动力,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是十分发达,除开个别生理缺陷者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劳动者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因而那时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已无根本性的差别。当然,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的重大差别,主要是在创造性劳动方面的差别,在每一较短的期间,还是必然会存在的。例如,今年,社会的某一部分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富有成效,明年,往往是另一部分劳动者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但对于社会的全体劳动者而言,在不断推移的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均衡化了。从事创造性劳动将不再是某一部分劳动者的专利,创造潜能将在广大的劳动者中得到激发和发掘。至于一般重复性的生产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已无很难掌握的技能要求。这时候,从根本上讲,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也就不再继续存在了。

  其次,在普遍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推动和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相对差别也将变得次要了。因为尽管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总归永远会存在的,但比方说在未来社会某年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两个不同生产部门每个劳动者分别推动着等于自己当年新创造的价值70倍和75倍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还是存在的,但相对差别不到10%,而且那可以并非因为前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后者,而是因为部门的产品结构特点。所以,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上述条件下,就一般生产过程来看,产品价值直接就等于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加上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社会产品自然也就不再需要穿上商品形式外衣,价值实体直接就是社会劳动耗费。那时全社会和各个生产单位,最重要的经济效益指标,正就是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无论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比较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大批发展中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言,实际是呈加速趋势。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说来,共同的一点是,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商品或类商品仍是社会产品的实现形式。这不仅是指,原来的一部分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将迅速地向商品生产转化,更重要地,是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巨大发展上。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将进一步地得到拓展。新兴的产业部门是如此,传统的产业部门也是如此。从遥远的发展趋势讲,社会产品直接交换的条件,正是在社会生产力的长久持续发展中,在商品生产的深入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无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还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如果我们所分析的是一般生产过程,就总可以归结为,一方面,劳动者或劳动力这个要素,另一方面,物质和非物质的生产条件。我们在这里加上了非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因为各种非物质形式的生产劳动成果,比如商标、专利权、法律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等等是重要的生产条件——它们均属于非物质的生产条件。作为一般的生产过程,一方面劳动者提供了自己的活劳动,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也就发生了各种生产资料的消耗。因此,生产的结果是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转移,是死劳动和活劳动在新的产品(物质和非物质劳动成果)中的凝结。所谓价值,其实只是人的一般抽象劳动结晶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所以,在与此相关的许多场合,所涉及的概念就是: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新创造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原料、辅助材料、劳动手段的价值、产品价值等等。物化劳动、剩余劳动、活劳动、新加劳动、过去劳动、常年劳动等等。下列概念也是和一般生产相联系的:固定基金、折旧基金、消费基金、生产基金、积累基金。

  与之不同,由马克思给出明确概念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特征,或者说浸透了资本主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些概念的逻辑推移与发展,从本质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的生命史。利润复归到了创造的源头生产领域,从变形形式回复到原始形式剩余价值。花费在原材料、劳动手段等形态上的资本只是把自己的价值等额地转移到新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只有那花费在购买劳动力上的资本才是可变资本,不仅要生产出预付的可变资本额,而且还要额外地生产出一定量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的前史,一方面,不同地域、国家因经济或其他社会因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的巨大差别,几乎成了巨额商业利润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这类商业的巨大风险性,又成了遮蔽对利润源头追寻的重要原因。因此毫不奇怪,尽管以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社会生产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但一般利润、商业利润的实践与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古典时期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例如我们的古人所讲的对本利,就是指总资本和利润的关系。由此自然地看到了:和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本质的剩余价值不同,利润是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概念,而价值,则是反映社会产品劳动耗费的普遍形式。

  但是,一方面,在现代商品生产社会里,和占有的资本量相联系的对一般剩余劳动现实表现的利润量的占有,仍然是必然的社会机制,总的讲,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也必然如此;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劳动者对社会价值的共同占有、运用和收益的共享。因此,在社会主义下,价值的资本形式,既是必然的社会形式,又具有过渡的、自然演变的性质。

  二、商品成本与生产的经济范围

  当某种商品的社会供需关系基本平衡时,撇开其他影响因素,可以认为此时的市场价格就等于该商品的生产价格,本质上就是生产该种商品的劳动耗费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商品的成本问题的关键由此得到解决,因为企业的成本耗费是商品中包含的全部劳动耗费的一个部分。

  就各个企业讲,它所面对的是怎样的实际生产条件呢?主要包括:

  (1)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料辅助材料和需要更新的机器等劳动手段的实际市场价格。决定这些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不仅是社会生产这些商品的必要劳动耗费,也不仅是商品价值现实形式的一般生产价格,而且包括引起这些生产资料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的其他各种因素。比如实际只是新价值一部分的税收,也转变成了生产过程的重要外部条件。

  (2)本企业所在部门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企业实际支付的职工工资额的大小。

  (3)本企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状况。

  (4)本企业产品作为社会同种产品一部分的一般市场价格。

  因此,无论那个企业,虽然其所面对的根本性的商品生产条件就是生产该种产品的必要劳动耗费问题,但是,除此之外,还受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共同地成了各个企业面临的实际生产条件。但尽管如此,一般地,仍然可以认为基础性的生产条件是商品的价值形成机制及其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减去企业成本之后就是企业利润。我们下面较为具体地分析一下成本与利润问题。

  如果只是一般性地提问题,那么在分析成本问题时也可以说,当某个企业的生产状况代表了该行业的一般水平时,该商品的成本作为商品价格的一部分也将正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

  但仔细分析一下,仅仅这样讲是不够的。大多数企业的典型情况是,产品量很少或较少时,单位产品的成本就大;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减少;超过一定数量,单位成本又将增加。请看下图:

  

  假定某种产品的成本曲线如上图所示,——实际上,相当大部分产品的成本曲线类型就是如此。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企业是本行业生产水平的代表,甚至是本行业的佼佼者,显然也不能说,当该企业以很少产量或过大产量进行生产时,即在曲线的两端急陡上升部分进行生产,其成本耗费也会全部被社会承认。

  另一方面,无论各个企业实际的单位成本耗费如何,它所面对的是已经形成的商品市场价格,通常,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只在较小的幅度范围内波动。如果我们在已有的平均总成本曲线图上再加一条该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线,市场价格线与成本曲线通常将两次相交(特殊情况下可能只有一个相交点)。请看下图:

  

  从上图可知,商品市场价格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相交点,实际上决定了企业各种产品的经济生产界限,因为越出相交点之外企业的生产就将亏本;只有在相交点之间进行生产,企业才是有利可图的。

  我们知道,生产同种产品的众多企业,有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有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也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高,只是它在该行业中还未取得支配地位。这里所说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技术装备水平及其实际发挥,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技能的发挥,冗员的多少等等。因为各类企业实际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综合成本耗费不同,所以当它们面对同一商品市场价格时,其单位产品的获利量及企业的经济生产界限自然也是不同的。请看下图:

  一看便知,劳动生产率高、成本耗费低的企业获利能力强,经济生产范围一般也比较大;劳动生产率低成本耗费高的企业正好相反,有的企业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有利可图地生产,越生产越亏损。

  其次,虽然不少企业经济生产的范围较大,实际生产范围则往往较小。因为即使是代表该行业一般水平的企业,如果它在成本曲线与市场价格线的两个交点附近进行生产,虽然此时该企业的成本耗费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但企业的正常利润,即相应数量的活劳动耗费却未得到或未完全得到社会的承认。所以比方说某企业按照现有的装备条件,技术上可行的生产范围是每月1-10000件,经济生产范围是3800-9200件,而实际上,该企业月产量在7000-8000件之间最为有利可图。

  由此得出结论:某行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企业,所谓其成本耗费将被社会所承认,这既不是指它在任一生产量时的成本耗费均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例如该企业低产出时的成本耗费通常就不会被社会全部承认;也不是指,仅有某特定生产量时的成本耗费会被社会承认。实际是指比该企业经济生产范围还要狭窄一些的生产区间的平均成本耗费,包括平均的单位原辅材料消耗、固定资产损耗、工资支出被社会所承认,即在商品的销售中得到实现。由此还可得出结论:商品中包含的成本耗费的被社会所承认,实际是和商品中包含的活劳动耗费的一部分即剩余劳动的被社会所承认互为条件的。

  如果我们将各个企业所面对的商品市场价格就看作相应种类商品的生产价格,那末,撇开供需失衡等引起商品实际价格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从社会生产一般劳动耗费的角度讲,某种商品所对应的生产价格,是等于该种商品的一般成本价格,加上该部门资本的平均利润,这个平均利润,则是社会的全部剩余劳动按资本量大小占取的结果。因此,在生产价格条件下,生产各种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从全社会的角度讲是全额地被计量了的。而这里所讲的单个企业的成本,除了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计量了一部分新创造价值,即代表工资成本的那一部分新创造价值。

  从各个企业实际生产和经营的角度讲,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够比较准确地测算各种生产量时的成本耗费,同时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是已知,那就能比较准确地测算各种生产量(并顺利销售)时的经济效益。这是众多企业实际地进行的成本核算和效益预测。因为任一时点,企业拥有的技术装备的水平与数量总是既定的,其次,各类消耗与支出的计算误差也不大,所以,企业成本效益的分析与预测也能够做得相当准确实用。当然,市场的剧烈变动也会使预测的误差显著增大。试以下图为例测算利润额。

    分别计算A、B、C、D、E各点生产时的利润。A点和E点生产时无利润。

  B点利润=3600×(27-21)=21600,C点利润=5500×(27-18)=49500,

  D点利润=7400×(27-23)=29600。

  由图五直观观察和上述各点的计算可知,在C点附近进行生产时最有利可图。

  也可以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总收益与总成本分析方法,请看下图:

    

  由上图可见,总收益线基本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之所以如此,前面已经指出,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说,不管其实际生产是属于低成本还是高成本,其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直接地讲就是商品的一般交换价格,是一个平等的同一的硬约束条件。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成本曲线的起点不是从零开始的,不管生产的数量如何之少,生产的起点即有较大数量的成本支出。这是因为对于企业说来,大量的固定成本支出和一定数量的工资支出总是一种必须。

  在总收益和总成本曲线图中,企业生产的经济范围也一目了然,对于说明最大利润比较直观明白。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如单位成本的变动情况不易从总收益和总成本曲线图上看清楚。

  三、市场价格对生产价格的偏离

  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表现之一的各种商品社会供需之不平衡总时时存在。因为,即使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原来存在的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得以改变,但随之往往又变成了需求大于供给或供给大于需求。或者,在某种具体的社会条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是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偏离生产价格几乎成了常态。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商品市场价格的这种偏离与摆动归根结底总是围绕着商品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所以,商品的价格有两个关键点需特别予以关注,即商品的市场价格和测算的生产价格。对于各个企业说来,再在此基础上添上单位成本价格曲线,这对于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很有用处。请看下图:

  

  对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测定可以有多种方法。下述方法仅是可试行的一种:以某行业中技术较先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成本耗费为基准(还应参考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的情况),计算该企业在此种条件下获得社会一般水平利润率时的商品价格,这个价格大致就等于生产价格。如果再把各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与测算的商品生产价格时的获利能力进行对比,应可以看出企业的前途如何,应否作出新的决策。

  上图所示,可以认为社会供给大于需求,商品实际市场价格小于生产价格,整个行业利润菲薄,不少企业处境困难。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消极的等待未必能换得好日子的到来。对于可塑性大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技术上的重要变革、新产品的开发等方式求得新的生路的。对那些未跟上新步伐的企业,则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甚至失败破产。某行业需求大于供给时的情况则如下图所示:

  

  由于这时候,一般企业均能获得较丰厚的利润,所以新进者往往盲目地涌向该行业,这也未必是好现象。一旦演变成供大于求,又将吃大亏。所以,当需求大于供给时,测算出一旦行业利润率回归到中等水平或低于一般水平时,本企业的获利能力,这对于清醒地把握本企业的真实地位和作出必要的决策,当不无裨益。

  略为谈一谈垄断利润。不管形成行业性垄断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从产品销售实现的最终结果来看,总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按生产价格衡量的价格,超额利润也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从全社会,更广一些从全球的角度讲,那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压低了其他种类商品的价格。虽然需求大于供给并不是形成垄断的根本条件,但在垄断状态下,几乎总是需求大于供给,至多供需基本平衡。这时候,商品价格曲线的典型形状是,垄断的商品销售价格曲线在非垄断市场价格曲线的基础上整体地依纵坐标上移,如下图所示:

  

  如果单从生产经营的角度讲,在大多数情况下,垄断之所以能够实现,总是依赖于其巨大的生产规模、高度的技术水平等等,结果垄断企业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时候,在产品内在质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已经形成的市场销售渠道等非技术因素对于产品的流通事实上成了极重要的因素,后起者就难以取得成功。从实际的市场竞争情况来看,缺口往往是和已存名牌相区别的产品品质、性能等方面打开的。

  四、预测及管理

  关于产品成本,可以说,占统治地位企业的成本水平,这一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实际是心中有数的。从业内人士的角度讲,当他们说某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约为多少元时,他们的基本前提是,该企业能使其现有的技术装备正常发挥效能。所以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了的,某个企业在一定短时期内,其生产某种产品实际运行的成本曲线线段是比较短的,因为通常各个企业总是力图使本企业的各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单个企业的成本曲线虽然是较长的,但稳定的生产范围的成本曲线则只是其中一个较短的线段。企业总是力争使自己在大量赚取利润的状态下生产和经营。当然在有的情况下,企业会被迫在耗费较高成本时进行生产,例如小批量的试生产阶段,还有当该种产品的社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时,不少企业可能出现生产销售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于是只得被迫减产。

  产品的价格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的市场销售统计。在相对较短期间,大多数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不会很大;但有时某种商品恰好处于供需关系变化的关节点上,此时价格的变动幅度就会比较大。因为大多数商品在较短的期间比如几个月内,通常供需关系变化不是很大,是处于特定的供需基本平衡、供大于求、供小于求的较狭窄的范围内,所以各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及消费者所面对的也是一段相当短、波动量较小的商品价格曲线。这时候,对供需状况发生新的变化后的商品市场价格轨迹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趋势的预测、走向的估计,而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

  对于一般企业均能相当容易和方便地进入该种产品生产的部门而言,总的讲单个企业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力是比较小的,这是一个显微渐进的过程。价值和价值的转型生产价格是商品市场价格变化的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当因气候重大变化而使丰歉发生很大变化时,粗看似乎此时供需关系的重大变化决定了该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但实际上更基本的原因则是因为此时的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大变化,生产同量农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和过去相比大为不同了。所以,此时农产品的供需关系诚然也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毕竟还不属于第一位的原因。至于供需关系的现实状况,也是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加以测定的。

  但是,无论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实际的商品市场价格曲线,还是受企业总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及产出状况制约的成本曲线,其变动轨迹本质上都是不规则的曲线段。

  上面所论述的原理,显然可以转而作为对实际经济决策与生产经营的指导。

  经过统计调查,在掌握了各行业的利润水平和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之后,再结合对其他有关条件的分析,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出对各行业供需状况的判断。在进一步较全面地对国内国际有关重要因素作了通盘考虑之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行业扶持或抑制政策,或者在一段时期里基本保持已实施的行业政策。

  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讲,它所面对的总是现实的市场条件和各个企业一定物质技术装备基础上的劳动生产率状况。各个企业首先的问题是它在本部门中处于何种水平,从而它的产品的成本状况,降低成本的潜力及成本的管理。如果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那末一方面要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比较客观的预测,对未来的成本耗费也要作出留有余地的预测。实践中,人们往往过于乐观,或者把某些必须的成本耗费忽略了,或者少算了,就像在作重大的项目资金预算时,常见的毛病是窄算宽用一样。另一方面,真的要对生产某种商品的未来效益状况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以及对该商品未来的市场价格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又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举例讲,与此相联糸,就需要预测未来若干年内新产品的研发趋势,这显然是相当困难的事,计算机的发展史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谋求在新的行业作开创性的发展,那么自然也必须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再根据本企业实力及有关的社会条件,确定是否值得进入该领域及进入的恰当时机。

  至于在既定的基本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下,内部管理的差别对实际成本耗费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事。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达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耗费,始终是企业的一项基本功。

 企业生产决策分析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我们上面都是着眼于制约商品价格与成本的一般的实际条件。就各个企业讲,还有重要的问题如:它已经生产出了不错的产品,但能否顺利卖出去和卖得好价钱。也许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本行业一般水平比也称得上挺不错,但它不得不降价销售,或者是销售发生重大困难,企业利润自然会因此而相应减少甚至亏本,不过这一类问题不在现在论述的范围之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2832.html

更多阅读

梭织工艺的分析和生产的指导 fpc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第一章 日中纺品名编制规则方案:梭织工艺品名将用组合法表示,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以保证其稳定性、唯一性:1、最关键并且不变的品种属性单独以简单的代码组合成为品名的第一组成部分2、其他的易变的次要的品种属性将以流水号的形

企业文化的功能包括 企业文化六大功能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 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

企业生产决策分析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理论经济学》第一编“生产的实现与限制”共四章(1-4章)  第二章介绍  (1)商品生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品生产的消亡也将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必要对此作深入分析。  (2)贬低、嘲笑劳动创造价

追求卓越 企业文化 企业“卓越”的心理基础(4)

光环效应引申出的八种错觉除光环效应之外,罗森维还指出了由光环效应引申出的八种最常见的错觉。这些错觉若不是光环效应本身,就是光环效应和其他谬误的结合体。它们减弱了数据的质量,降低了我们清醒思考的能力,使我们找不出影响公司业

声明:《企业生产决策分析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为网友你是我的天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