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将笔者的“发现”悉数“吐露”出来,但一直碍于面子,总是不好意思地向人们表达。笔者今天要告诉人们的是——女性,其实是一部“经济学天书”。
无性·两性·中性
笔者的这个结论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诚然,它来源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来源于对中国、世界社会实践的总结;当然,也是来于对女性事物、物质的行为、生活方式与变化的关注,来源于与女性的交往,来源于与女性交往中的行为、生理、心理变化与规律的捕捉。当然,这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不只有女人具有,“广义女性”之皆拥有也,具有普遍性。
笔者以为,将两性划分出来,是大自然所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最初的时候是不存在所谓“两性”的。这是由于,两性一般是由“中性”经过长期的演化,衍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具体到某一原生事物的时候,是没有所谓“两性”的,随着该事物的不断演化与发展才逐渐地分化出了“两性”。诚然,这也不是说,如果换一个角度,它们也是“两性”的产物。
比如,如果把宇宙大爆炸理解为是阳性事物,那么,宇宙的坍塌,就可以理解为是阴性事物;比如有机物起源于无机物,从物质的角度上去看,无机物、有机物同样可以看作是物质的“两种性别“;而进入到无机物、有机物的世界,两性特征就愈发明显了。在无机物世界,正电子和负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中子和反中子、质子和反质子等,都具有两性特征。
在有机物世界,尤其是在生物世界,物质的两性表现就越发得突出,就更不要说有机物都是由无机物构成的这一个事实。人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没有两性就没有世界。但是,读者一定不要被中国古代的“阴阳构成世界”的思想给迷惑了。为啥?因为若没有中性,同样也不会有两性。前者,可以归纳为“老庄哲学”,后者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互为犄角之势。
其实,说道家和儒家是对立的,是对它们不甚了解的缘故。笔者以为,儒家和道家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或者说是互补的,表现在老子讲的“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中庸”讲的又是“阴阳”转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如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有“儒道一家”之说。换句话也就是说,如果将儒家和道家统一起来看,两者并非矛盾,更谈不到“对立”。
女性·男性·异性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看,关键点就在于对“物性”的认识,而这一点,西方哲学显然略逊一筹。这倒不是说西方人不了解性,而是说西方人至今也没有把“物性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文化层次。虽然古希腊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电性”,但至今也没有把“两性”是如何演变的问题搞清楚,我们有“变化的电场,转化为变化的磁场”为证据。
换言之,其认识仅仅停留在“场”上而对于“性”这种东西是如何在“场”之作用下“变化”的问题,可以说一无所知。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由于缺乏“性能关系式”的描述、表达,同样也显得苍白乏力。而我们中华文化,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无疑是西方文化无法比拟的。只可惜,强调了“性能转化”而忽略了“质能关系”。
在“老子哲学”中,历来都是把“阴”放在第一位的,有“阴阳五行”之说。老子为什么始终把“阴”放在第一位?因为在老子看来,“阴”或者说“牝”是“万物之始”,一切变化都是由它引起的。大家知道,所谓“牝”者,可以理解为是女性的生殖器,有了它,才有了宇宙万物。诚然,这也不是说老子不关注男性,而是说,老子是把女性视为“万物之始”。
于是,有了“万物之始”的“牝”,也才有了“牡”之存在的可能与必要。如此,笔者又想通过上面的阐述,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笔者想说明的是,老子在上面阐述的道理,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意义。比如,我们就可以把“牝”理解为“市场”、理解为“资本的内在结构”,就是说有无市场、资本有无内在结构,其实就是经济、资本能否持续发展、增殖之“牝”者也。诚然,这么深厚的一个问题,不可能只言片语能说清楚,那就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