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哲学 宇宙印象与经济哲学



——亵渎科学就是对人类的犯罪

 

 

目录摘要:01·争论从是否有“物理熵”开始、02·张建平否定“物理熵”的依据、03·争论仍然须从坍塌和热寂说起、04·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之实证、05·宇宙大爆炸理论与热寂的关系、06·对正、反宇宙爆炸的全景素描、07·对构成黑洞物质之来源的判断、08·绝不能对R.克劳修斯全盘否定、09·也不能对“热寂论”全盘否定、10·宇宙爆炸系“熵增逆变”过程、11·热寂与爆炸运动具有哲学意义、12·热寂与爆炸也具有经济学意义

 

 

在张建平先生所写的文章中,试图阐述下面事实的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熵不存在”。他为何会得出这个结论?他认为:“物理学意义上的熵”和“热寂论”均解释不了宇宙的“塌陷”问题。那么,他凭是什么?他凭的是:“我已经否定了物理学意义上的熵的概念,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热寂论更是可笑。你看看人大经济论坛上的跟帖就知道了。”不妨一看,他究竟有多荒谬!为啥?因为他要是否定了熵就等于否定了“热力学”这门悠久而实用的科学,不但砸了包括瓦特在内的热力工程师的饭碗,也砸了所有经济学家的饭碗。

 

01·争论从是否有“物理熵”开始

 

大家知道,熵是热力学上的一个范畴,讲的是,任何一个热力系统——包括航天飞机上的热力系统在内,其热能或能量,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利用,其中肯定会有少量的热或热能丢失而成为“无用能”,“热力学”称为叫熵。与之相反的,叫作“有用能”,“热力学”称为“火用”。如今,张建平先生说“物理学意义上的熵不存在”。请问,他凭的是什么?

比如,你要否定“物理学意义上的熵”,你需要首先搞清楚究竟究竟什么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熵”,这显然是最起码的条件。而他搞清楚了吗?显然没有,否则他就不会说,熵是人类对一种“函数关系”的“描述”了。请问,熵怎么会是人类对“某种函数”的“描述”了呢?至少它也应该是人类对“有用能”与“无用能”之“函数关系”的“揭示”才对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用能”与“无用能”之“函数关系”是具有规律性的,人类虽然也能对“规律”进行“描述”,但是,描述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揭示,作为物质而非意识之熵之运动规律,绝不是为了“描述”而描述。如果“描述”错了那该怎么办?人们总不能拿“描述”来代替熵吧?这不是一种“绝对精神”既唯心主义思想在作怪,又是什么呢?

于是,在追问之下,他马上便把上述一切责任,一骨脑地推给了别人:“对不起崔先生了,是克老休斯先生这样定义的,你去找他老人家去吧。我那篇《熵、宇宙、经济学》的文章的前部分,都是从教科书上抄来的,虽然本人对熵概念有异见,但热力学不是鄙人开创的。”听听,他就是这么研究学问的,用的时候把“老人”拿出来,过了河便开始拆桥了。

这是多么滑稽的态度呀!请问,他一个刚从校门走出来的人,又凭什么说“物理学意义上的熵不存在”?固然,这也不是说,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人,就不能从事科研、学术研究工作,就没有批判和否定谬误的权力;而是说,无论你是谁,你都需要拿出“证明”或“证据”来,这是一个研究学问的人,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否则的话,你不是为了染红自己的脑瓜顶子,而不惜把别人的头颅割下来、取血当染料是什么?请问,这样做合适吗?

 

02·张建平否定“物理熵”的依据

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有种人,他们自己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也不加分析,动辄以上帝、救世主的身份来对传统的、历史的、曾经的真理进行批判。诚然,批判是允许的,也是可以嘉许的,因为没有批判、否定就没有进步,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在批判、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发现和不断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具有革命意义,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叫作“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叫作“否定之否定”。但是,需要特别说明,这也不等于“想怎么批判就怎么批判”,也就是说不能乱批。换言之也就是说,你要否定一个“错的”,先得有一个“对的”,否则就属于瞎批、乱批,就是属于、试图通过“批判”来达到个人之目的也。

在张建平“回复”的言论中,被其引以为荣的“证据”是关于对“热寂”和“坍塌”的解释和“批判”。他说:“我已经否定了物理学意义上的熵的概念,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热寂论更是可笑。你看看人大经济论坛上的跟帖就知道了。” 又说:“自此热寂论提出之后,对热寂论的批判从来都没有终止。熵原理无法解释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无法解释宇宙爆炸的反向运动——塌陷。”诚然,笔者也知,关于“热寂”和“塌陷”,一直处于争论中。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对正在争论的问题就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等于我们不能参加争论,更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加入到验证的行列中来。再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先生敢于参与、挑战具有历史意义的“热寂论”和“塌陷论”的精神是可以嘉许的——哪怕没有挑战成功,也系无所谓的一件事情。这是因为,“人类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显然,张先生之所以会提到“热寂论”和“塌陷论”是与他所要否定的物理学意义上的“熵”是有“证明”关系的,否则他就不会无缘无故地提出上述概念、范畴。那么,所谓熵、热寂、塌陷或者说坍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考虑到上述是些较难以让一般读者理解的问题,所以笔者也就只好采用通俗点的语言来阐述,否则人们很难搞清楚其关系。

03·争论仍然须从坍塌和热寂说起

 

诚然,笔者之所以要与之探讨下述问题,是由于与其观点相左;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讨论也牵涉到全体经济学家的饭碗,而若不把上述问题探讨清楚,像张先生说的那样“我已经否定了物理学意义上的熵的概念”——多亏了他否定的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否定了熵的“存在”——那么,我们这些靠减少“经济学意义上的熵”立命的人,则没了饭吃。

简单扼要地说,上述概念其实都与宇宙、超级巨星、恒星等大爆炸假说有关。在上世纪30年代,关于宇宙的起源、演化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就包括“大爆炸”理论,而且十分被科学家们推崇。而在下一个“单元”,笔者需要从不同方面,阐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与验证过程。承认,这一理论一经推出,便引起一场科学家们的激烈争论。

 宇宙与哲学 宇宙印象与经济哲学

 

什么是坍塌?其实,它是广义相对论论者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收缩的一个过程。1939年,奥本海默等人,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推断一个较大质量的天体,当它向外辐射的压力,如果抵挡不住了向内的引力时,就会发生塌陷;于是,当该天体塌陷到某一个临界大小时,就会形成一个封闭的世界,科学家们把这个相对封闭的世界称为“视界”。

所谓“热寂”,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直接推广应用到整个宇宙的一种理论 。1865年,R.克劳修斯把宇宙看作一个热力学的孤立系统,将熵增加原理用于宇宙。认为:宇宙能量保持不变,其熵将趋于极大值,伴随着熵增进程,宇宙进一步地变化的能力将越小,一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即多种多样的运动会全部、逐渐转化为热运动,最终达到处处温度相等的热平衡态,这时,一切变化都不会发生了,宇宙处于死寂般永恒状态。

以上,是对张建平所提到的那个“坍塌”和“热寂论”是什么的解释。然而,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的结论与“热寂论”不同。认为: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之后,使宇宙正处于不断膨胀的过程,是个从热到冷,并非是从冷到热的过程,而宇宙的演化,也并不一定趋向静止稳定的平衡态,有可能趋向动态的、非稳定的、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大爆炸理论得到包括谱线红移、微波背景辐射、各种天体氦丰度相当大、各种天体年龄均小于200亿年等一系列观测事实的支持,为大部分天文学家所承认;热寂论,仅仅是一种推测而已。

04·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之实证

 

1932年,勒梅特从宇宙爆炸理论出发,根据元素的放射性原理,提出了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原子”的假说。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受奥本海默核爆炸研究工作的启发,把核物理知识与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级高(约150亿度),密度极大的、由中子组成的“原始火球”的假说。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假说。

大爆炸理论使人们自然联想到“原始原子”和“原始火球”的物质究竟是哪里来的问题。而根据质量、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它应该是由某种物质转化而来。而它究竟又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于是,人们便联想到狄拉克的“反物质理论”。可是,狄拉克的理论却认为,反物质只存在于真空状态下,当与物质相遇时,会发生湮灭,生成巨大能量。

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上测到距地球16亿光年的麦哲伦星系有一星球(类星体)发生爆炸,发出的咖玛辐射,其能量竟然是太阳能的1千亿倍!这么大的能量,可能就是正反物质湮灭时释放出来的。如果这一假设能得到证实,那么,“原始火球”便具有了物质来源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均来源于——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湮灭而释放出的、巨大的能量。

1965年初,彭齐斯、威尔逊与迪克小组进行了互访,共同确认了相当于3.5K的宇宙背景辐射,就是“原始火球”的残余辐射,对大爆炸理论给予了强有力支持。1992年,劳伦兹、伯克利实验室的斯摩脱宣布:美国国家航天局“宇宙背景探测器”监测到了大爆炸产生宇宙后30万年时也就是存在的团块结构的残余,即发现了100-150亿年前大爆炸后的“宇宙化石”。上述发现、监测的公布一次又一次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一份份全新的监测证据。

诚然,该理论用以解释宇宙起源。此外还有霍依尔、邦迪与哥尔特在1946年提出的“稳恒态宇宙”说,与大爆炸宇宙说观点正好相反。那么,笔者为何在这里先讨论这些?显然与张建平言论的提出有关联,或者说“物理学意义上的熵”如果不存在或者说“热寂论”如解释不了“宇宙塌陷”问题,那么,笔者现在就应该收笔,因为会得出张一样的结论来!

05·宇宙大爆炸理论与热寂的关系

 

物理学意义上的熵是否存在,为什么会与宇宙大爆炸理论联系起来?因为在这里面牵涉到的是——上述的所谓“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又是怎么形成的问题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述仅仅解释了物质来源于“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即宇宙的大爆炸,但没有讲清楚“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 即宇宙的大爆炸的物质又是怎么形成的。

换句话说,即便说物质就是由“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 即宇宙的大爆炸形成,那么还需要将“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 即宇宙的大爆炸物质的形成讲清楚,否则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更有力的证据。于是,在这种前提下,科学家们便开始了关于“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 即宇宙的大爆炸物质形成的问题的争论。当然,也需要加以“证明”。

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原子”或“原始火球” 即宇宙的大爆炸的物质是由物理学意义上的熵的堆积而成。也就是说,如恒星燃烧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像碳一样不能再燃烧的物质。尽管这些物质不能再燃烧,但它的质量、运动仍然存在和不会停止,又由于其具有质量大、密度高、引力强、旋转快的特点,一些比它更小的物质就会被其“吸收”。

而到了一定的质量、程度时(一般指等于太阳质量的1.4倍以上),它们就会变成“超级巨星”,正所谓“中子星”或“黑洞”等物质形态,并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视界”或者说仪器检测不到的区域。而在这个区域里,一切物质都会被它“吃掉”,并出现连光线、辐射物质都逃不出的“现象”。最后,由于其负荷太大,难以承载,就会发生上述所谓“大爆炸”。

这种观点比较好地解释了宇宙大爆炸的、物质来源的问题。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宇宙始终都处于一种“稳恒状态”,始终都会处于目前这种模样,可是他们又说不清楚“红移现象”的发生——始终在向外膨胀的现象。换言之,宇宙如果总是处于“稳恒态”,那么宇宙又为什么会向外膨胀的呢?可以肯定,在上述这场争论中,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处于上风。

06·对正、反宇宙爆炸的全景素描

 

其实,笔者之所以在上述要讨论“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与验证”问题,目的也就是想说明,较大质量的天体一旦“不能再燃烧”,最后都会形成“中子星”或“黑洞”,而这个过程,到了一定的时候,即在它吸引了过多的物质之后,由于承载不了,又会生成新一轮的宇宙大爆炸,所谓“热寂论”,并非是指这个过程,或者说它与大爆炸理论系不同的范畴也。

关于宇宙大爆炸,笔者不想讲得太多,因为已经在上文中讲述。下面,笔者想通过恒星的演化,来向读者讲述一下所谓“反宇宙大爆炸”过程。啥叫“反宇宙大爆炸”?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种说法的本身就不科学,而应该把它解释为“宇宙大爆炸是怎样形成”的才科学。那么,人们为何又要把它说成“与宇宙大爆炸的反向运动”或“反宇宙大爆炸”?

道理很简单,是由于先有“宇宙大爆炸”假设即先有我们的宇宙(总星系)正在向外膨胀的假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研究者们是站在上述假说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于是,与上述假说成相反运动的状态就自然成为了与宇宙大爆炸相反的“逆向运动”状态。那个所谓“先驱”可以说就是这么理解的。可是,遗憾的是,他却不知,这是一事物的两个过程。

其实,上述之原理,笔者已经在上述之文章中做了些阐述,即对宇宙大爆炸物质来源的考证,讲的就是这个所谓“反过程”。或许是笔者没有讲清楚,所以下面专门再解释一下。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50亿年前,我们的太阳的前身——请特别注意“前身”这个词——就是银河系的一团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收缩,通过9亿年,形成“星前天体”;继续收缩,中心部位温度越来越高,超过700万度时,发生核聚变反应——氢聚变为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内部辐射压和气体压抵挡住了进一步收缩,它就会进入“平衡期”。

据说,太阳内部的氢燃料可以使其燃烧100亿年,现正处于“中年”。末期,太阳的核心部位就只剩下难以再燃烧的氦,外壳还以氢燃烧为主,而内核因引力作用质量愈密,外壳便开始膨胀……。这时,表面温度逐步降低,但体积很大,大约比原来大250倍,大到连地球的轨道也在其中而成为“红巨星”。其氦核继续收缩,温度达1亿度,氦聚变成碳。

由碳构成的核心将不再收缩,外壳的膨胀,使中心与外壳脱离,形成行星状星云,因中心不具备引起燃烧条件,行成密度大,亮度低的白矮星,太阳一生结束。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接下来的物质不再运动,因为其引力还再,总质量在继续增加。当增加到两个太阳的质量时就变成“中子星”,超过两个太阳质量时,就变成“黑洞”——回到上文大爆炸。

 

07·对构成黑洞物质之来源的判断

 

现在有个问题须马上回答,那就是,黑洞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关于这一点,其实笔者已经在上述文章中阐述过,即它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引力。但考虑到“没有说清楚”的嫌疑,笔者还是想再说明一下。笔者以为,它不是别的,正是“不能再燃烧”的“广义熵”。啥叫广义熵?在笔者未最后回答时,不妨把它理解为“燃不尽的物质”。

比如,在上一个段落里介绍的那个碳,就属于该范畴。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燃不尽的物质”不等于“不能燃烧”,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比如当黑洞吸收的质量物质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的温度就会达到足够高,可以高到人类无法想象的高度,而引起大爆炸。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因质量大而引起温度高,第二,因温度高而引起大爆炸。

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想说明——之所以能够引起“反宇宙大爆炸运动”之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广义“熵增”的必然结果——广义熵不断堆积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是黑洞不断地将进入其“视界”的物质形态吸纳后使自己的质量不断增加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也就是说,当这些所谓“不能再燃烧的物质”积累到一定量度时,其内部温度就会达到“奇点”——开始发生大爆炸时的那个临界点——发生大爆炸就成为必然步骤了!

诚然,也有人把大爆炸前的过程,称为与大爆炸相反的运动方式。于是,有人说,这个过程用“热寂论”无法解释,所以才衍生出他的那个“物理学意义上的熵不存在”。请问,咋不存在?如果说物理学意义上的熵不存在,作为一种物质形式的黑洞是怎么形成的?难道,只有太阳是个热力系统,黑洞就不是个热力系统了吗?世界上有不是热力系统的物质?

诚然,没有。那么,黑洞又是一个什么形式的热力系统?它与太阳这个热力系统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搞错,黑洞应该是个“反一般意义上的热力系统”,不妨管它叫做“冷力系统”。用天体物理学上的话话,它是一个“冷物质”。试想,一个自身表面不能发光发热的系统不是个“冷力系统”又是什么系统?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其内部的温度也很低。

 

08·绝不能对R.克劳修斯全盘否定

 

诚然,张之所以要这么说也不能一点“依据”也不给,他也不是一个十足的傻瓜,至少他还懂得“拉大旗,做虎皮”的道理。于是,他便把不知已经死了多少年的,R.克劳修斯的理论拿出来当作靶子,来批上那么一批,目标自然是,R.克劳修斯把宇宙看作一个热力学的孤立系统,将熵增加原理用于宇宙的理论——“热寂论”。说实在的,笔者对R.克劳修斯的“热寂论”也不怎么看好,他的学说,是解释不了与宇宙大爆炸相反、反宇宙爆炸现象。

但是,我们却不能把R.克劳修斯的所有的定律都否定了呀?难道就因为解释不了反宇宙大爆炸现象,我们就要把,R.克劳修斯的、所有的定律都给否定了?换言之,即便R.克劳修斯“第二定律”解释不了反宇宙大爆炸,那也不能说明,在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上,他的定律都不成立了吧?他这不是倒洗澡水,连他老婆、孩子也一并给倒进了下水道?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反相对性”和“反相对论”原理的性质。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性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的本质特征是: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现在:不管干什么事,都需要用实践来检验,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证明”;第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体现在:理论需要根据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我们就不能说,只要R.克劳修斯的“第二定律”解释不了反宇宙大爆炸,在地球上他的原理就自然变成了谬误。这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关键的问题是,R.克劳修斯的热力学定律我们地球人正在使用,仍然在发挥着科学价值,并正在为人类做着贡献。可是,他要是把物理学意义上的熵给彻底否定了,你这家伙不是图财害命,你又是在干什么?

大家知道,R.克劳修斯的所有定律都与物理学意义上的熵有关,如果他把熵的存在给否定了,他不就等于,把R.克劳修斯所有的定律都否定了?如此,他为啥不直接从否定其所有定律开始?如此,他为什么不把他的“成功否定”拿到《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去发表?如此,下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就成他的了吗?有在这里招摇过市的必要?

 

09·也不能对“热寂论”全盘否定

 

现在的问题是,就是到了今天,物理学界仍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了R.克劳修斯的“热寂论”,也就更不要说,“热寂论”也是一门“需要发展的科学”。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用“热寂论”、 R.克劳修斯定律解释不了,作为R.克劳修斯后人的我们,有义务继续研究、解释的必要与意义,而不能,让一个已经死了这么多年的先人,为后人的无知、无能承担责任。

有脸活在今世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深入地研究、分析一下R.克劳修斯的“第二定律”为何不能解释反宇宙大爆炸现象?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难道作为后人的我们,就没有这个责任了吗?至少,人们应该承认,只要是物质都是一个“热力系统”——这个事实!如果这个事实存在,同样作为“热力系统”的“反宇宙爆炸”,“第二定律”为何解释不了?

笔者以为,绝不是解释不了,而一定是由于解释的人们的世界观存在问题,仍然处于一种绝对的、封闭的时空中,仍然需要解放。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人类能够把解释的对象、范围再扩大些、再全面些,那就不应该有“解释不了”的问题,无非是受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条件”限制。那么,“热寂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都存在着片面性?

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所谓“宇宙大爆炸”,无非是讲了一个“热膨胀”,而所谓“反宇宙大爆炸”,无非讲的是宇宙的“不再膨胀”而发生“坍塌”。诚然,“坍塌”固然已不再是个“热膨胀”过程。于是,“反热寂论”之流们,便把“屎盆子”扣给了R.克劳修斯和“热寂论”的头上。现在,就有那么一个不知深浅的人,又想把它扣在笔者头上来了。

试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为什么不成?因为他们一但搞不清楚问题的时候,第一想到的是,如何推卸责任,要不然便像牛顿一样,去求助于上帝。这可以说是一切唯心主义者、形而上学者共有的一些伎俩和特征。却不知道,从研究对象的、物质性上去入手。比如,他们就不知道,“宇宙大爆炸”和“反宇宙大爆炸”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10·宇宙爆炸系“熵增逆变”过程

 

如上所述,笔者又想说明什么一个什么问题呢?笔者想说的是,黑洞这个物质其实并不是什么别的,正是暂时不能再燃烧的“广义熵”。何谓“广义熵”?可以理解为,是种超越了传统“热力学意义上的熵”的一种物质形态,比如,在恒星末期,由于大量的氦通过聚变所生成出来的碳,就属于“广义熵”的范畴。由于不能再燃烧,所以称它为“广义熵”。

大家知道,热力学意义上的熵,是指在一个热力系统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者说不能充分做功而丢失了的热能。那么,什么又是“广义商”呢?我们可以把本来能充分燃烧和发挥作用,或者说我们把本来应该能够做功而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未能做功而以一定的质量物质形式暂时储藏的或者说被暂时规避的“热源”。这样,“狭义熵”扩大到“广义熵”。

难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就不能解释“广义熵”之范畴?请问,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都具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学、热力学意义上的熵为什么就没有这种区别与联系?这符合“相对性”的哲学原理和“相对论”的物理学原理吗?上述也正是笔者为何要提出“广义熵”概念的一个依据,当然,是符合客观现象的一种解释。

那么,提出“广义熵”概念对于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反向运动”又有什么意义呢?笔者以为,意义就在于,由于有“广义熵”的存在,便可以很好地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反向运动”,而且也使R.克劳修斯和“热寂论”得到了发展、跃迁。比如,有了上述概念,我们就有理由说黑洞的物质构成其实不是别的,正是“广义熵”,它与“广义相对论”同出一辙。

于是,因构成黑洞的物质就是包括碳在内的“广义熵”——“相对止燃物质”——所以,当它们靠自身的质量、冷凝(热能有从低能向高能运动的属性)将“视界”以外的物质吸纳到一定“临界点”即“奇点”时——高质量、高密度、高磁强时——其内部的热度上升到一定的、足够高的温值时,它就会发生大爆炸——熵增使黑洞物质发生了逆变运动。

这是多么完美的一种解释啊!不但解释了宇宙大爆炸的运动,也解释了宇宙大爆炸的反向运动,更把R.克劳修斯和他的“热寂论”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广义热力学!

 

 

11·热寂与爆炸运动具有哲学意义

 

虽然宇宙大爆炸理论始终处于上风,“热寂论”一直是处于下风,但是,在我们没有最终证明之前,就不能说它们是错误的而谁又是正确的。如此,我们该如何解决上述无休止的矛盾、争论呢?其实,说难也难,说不难,也没有啥难的。这是因为,当物理学、经济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就会演变成“物理哲学”和“经济哲学”,比如“相对论力学”。

大家知道,先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就已经存在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相对性”了。笔者甚至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相对性”原理的启发才创立起来的。关于这一点,使爱因斯坦的一生,耿耿于怀,直到其辞世前,还对别人说:“与其说我的物理学家,倒不如说我是哲学家更恰当”,并把上述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笔者想说明的是,从“物理哲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所谓“热寂”和“塌陷”,它们都是宇宙、星系运动的一种状态或者说假设,压根就不存在谁否定谁的问题,而是个始终都在不停地被否定。有物质必然有反物质,有膨胀也就必然有反膨胀——塌陷;同样,有天体的燃烧,就有其“止燃”的时候,然后大爆炸。

诚然,这也不能说,人类的“证明”就没有实际意义,而是说人类最多、只能得到间接“证明”。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将不同的“宇宙碎片”连续起来加以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了。诚然,为了“证明”和把事物“解释”清楚,假说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几乎所有的“宇宙碎片”都能指向同一种假说时,该种假说便有了“真实性”。

如此也就说明,“假说”与“宇宙碎片”已互成犄角之势,是人类研究“超宏观”之宇宙物质产生、存在、发展、转化之必要方法。而事实上是,即便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哲学等也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暂时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但是,人类却可以从宇宙热寂与爆炸运动的宏观认识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模型。

 

12·热寂与爆炸也具有经济学意义

 

能扯到一起吗?能,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无论怎么证明,无非属于人类知识层面、认识层面,尽管包括笔者在内,对上述事物的认识也属于纸上谈兵,而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生产出可以验证宇宙爆炸的仪器来。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势必存在被监测对象是宏观与监测仪器相对微观、具体的矛盾。换言之,人类永远、只能通过“宇宙碎片”,得到所谓“证明”。

既然如此,笔者又怎么说,对宇宙热寂与爆炸的认识,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模型意义”或“经济学意义”?这是因为,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大原子”;原子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也。那么,如果说宇宙的大爆炸与热寂现象确实存在,那样的话,我们能否得出上述这种现象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的结论?当然,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我们就不能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与战争、恶性竞争等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熵增”行为没有联系;比如,我们就不能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爆发的“金融危机”和21世纪爆发的“能源危机”与战争、恶性竞争和生产过剩、自然生态的破坏等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熵增”行为没有联系,而其过程,其实是与由熵增而发生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可以说十分相似也。关于这一点,恐怕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否定的吧?

大家知道,瓦特,正是由于发现了有许多的热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丢失后改变了热机的结构,发明了蒸汽机,并引起工业革命!而张建平却要否定“物理学意义上的熵的存在”,等于是说全世界的热力工程师们,都没有存在的必要,都是“伪工程师”,所以因此,全世界的热力工程师都须下岗;当然,他的这一结论,也等于同时在宣布,我们中国政府和企业搞的“节能降耗”工程是无稽之谈,其理由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熵不存在”!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3014.html

更多阅读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杂志征稿 科技情报研究所 征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杂志本刊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ISSN1005-6033,CN14-1157/N)。由山西省科技厅主管,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主办。1991年8月创刊,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越南政治体制改革

——在“中美经济学家上海圆桌会议”上的演讲童之伟【按语:2013年4月8日,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与彼得森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中美经济学家上海对话: 中国新时期的新改革”,中美双方有40位学者与会,中方出席的有吴晓灵、吴敬琏、许小年、季

“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西方经济学界对规模经济(economies ofscale)问题一直很重视,其中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和规模收益变化规律的理论就是对规模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近些年来,中国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更加重视,但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尚未形

2016经济适用房新政策 “新政肇始与经济破局”

     由中国经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3(第十一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于2013年11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维新图志——新政肇始与经济破局”。  中国经济如何在渐进调整中打开新的格局

声明:《宇宙与哲学 宇宙印象与经济哲学》为网友我比他好你的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