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副总裁”成为了“奇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吴莹莹也受到了刻薄质疑和挑战。该怎么看这破事呢?
第一,吴莹莹没必要生气。因为一来,人们对国人(尤其如此年轻的)担当美国公司亚洲副总裁(其实人们不知,美国小公司也可设亚洲业务)感到不可理解;二来,对吴莹莹的身份、能力好奇,好奇背后有嫉妒混合的困惑。人们说的脏话、破话是针对假想的“吴莹莹”,吴莹莹是在作为一个符号和概念(假冒、被利用、搞假)替代者受到攻击,所以吴莹莹不必计较。至于人们的嫉妒,那嫉妒者本人的煎熬已经够了,还有必要计较吗?
第二,吴莹莹公司就仨人,所从事的业务无非是发现软件人才,然后选秀推荐给IBM、微软之类,基本象个猎头。吴莹莹完全可以胜任。可是嫉妒的舆论不是从这里去考察,而是一见年薪、名头早已妒火中烧了,于是舆论就这么哗然了。
第三,美国公司实在高明(此事估计有华人操盘,白人没这智商),就这么一操作,弄个小女孩(年龄小、智商高、容貌不错、又兼沟通能力好善于学习和协调),关键是一个“小”字,一下子美国小公司就成了“大牌”。而且如此炒作最是知名的地方就是电脑狂,也就是吴莹莹的目标人群。美国小公司不花一文小钱已然在中国市场大胜!中国央视、地方电视、网络、报纸免费宣传,要么就是作为国人的骄傲、要么就是作为嫉妒的样板,要么纯粹作为奇闻。不管做什么,吴莹莹的市场已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