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与杨氏轨迹相交? 邵逸夫涉足电视领域之时,已然是“武林至尊”了。加之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后全球电视媒体的兴起,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邵逸夫高明的布局下,TVB在三个方面有着对手难以企及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播放平台,由于在香港首创免费、无线播出模式,收看TVB成为港人先入为主的习惯;二是通过开办“艺人培训班”和“港姐大赛”把持了年轻才俊进军演艺界的源头,旗下群星璀璨;三是体系完备、软硬件一流的编导、制作平台,徐克、麦当雄、杜琪峰、陈木胜都曾在邵氏旗下效力。概括地说,邵逸夫在电视传媒领域实现了完整的纵向一体化布局。在邵氏传媒的造星流水线上,有潜质的苗子获得培训及大量的实践机会。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等巨星走红之后,都成为艺术生命旺盛的“长青藤”。盖因他们皆是从小角色起步获得扎实的基本功。而那些“新秀”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因为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和磨练。 但邵逸夫毕竟是精明的商人,对艺人的“知遇之恩”是要“收利息”的。“星星们”给他打工只有市价一半甚至1/3的酬劳,连大导演也只能领死工资。所以,艺人翅膀硬起来之后多半会被高价挖走,成为竞争对手的台柱。正像欧洲一些著名的足球俱乐部用名不见经传的廉价球员打出好成绩,当新星成长为高价的“足球先生”后则将他们卖出套现。然后,再起用新人、再创佳绩、再打造一批巨星…… 到2006年40周年台庆,TVB累积制作剧集1500多部,播出时长逾8万小时。2007年度,TVB营业收入为43.3亿港元(较2006年度提高3%)。其中,55%来自免费电视广播(主要是翡翠台及明珠台的广告收益)。其中翡翠台热播十大剧目的“收视点”均超过30%(每个收视点对应香港电视总人口的1%,即6.48万人)。2007年财年,TVB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为59.2%和29.2%!

常言道年岁不饶人,邵逸夫虽然老当益壮但毕竟已是百岁老者了。虽然TVB的霸主地位暂时无人能够撼动,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香港争看无线台的情景已不再。郑少秋、梁朝伟、张曼玉之后青黄不接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TVB创新能力的缺失。而老对手亚视(前身是“丽的”)虽数度改换门庭,挑战无线的野心仍炽。旧臣老的老、走的走,子女中又无合适的接班人,邵氏传媒王国颓势早现。目前,TVB一线操盘手是邵夫人方逸华女士(比邵逸夫小27岁)。方女士的系列新政在收到开源节流效果的同时,却打破了经济效益与“内部和谐”的平衡,为日后内乱埋下伏笔。 从图中可以看到TVB近5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仅为5.5%。股谚有云“高位盘整、盘久必跌”,这句话也可概括邵氏传媒帝国的处境。其实愿意接手TVB的买家不少:郭鹤年曾杀了个几进几出,终于罢手而去;默多克于1987年和2006年两次求购未果(据说第二次是被邵逸夫100亿港元的要价吓跑);李泽楷、凯雷、黑石都曾直接或间接地表示过兴趣。 2007年,碧桂园营业额和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和41亿元。企业发展轨迹直指“东北方向”(以60°角向斜上方拉起)。于是,邵氏、杨氏有了交汇的可能性,而交点就是香港上市的邵氏兄弟(00080.HK)。这家由邵氏家庭控股的公司持有TVB(00511.HK)已发行股本的26%。理论上可以通过对邵氏兄弟的收购间接成为TVB的实际控制人。此外,杨国强还会向邵氏家族买入邵氏影城等资产,使交易总价达到130亿港元。邵逸夫以卖方融资的形式借出25亿港元、李兆基放出30亿港元贷款,其余资金将由花旗、GE、工银、渣打等组成的银团提供。杨国强对付款方式的重视程度远胜于价格,只要能“轧账”,多贵也敢买,这种风格像极了孙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