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规律认为 供求价值规律的形成暨《价值场论》第八章(摘要)



  ——请张建平瞪大眼看看何谓《供求价值规律》

  第八章

  供求价值规律的形成

  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都是为了揭示被研究对象的产生、存在、运动规律的,经济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了。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价值和为了揭示价值规律这种东西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所以,对价值、价值规律的产生、存在、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认识、揭示就自然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那么,价值、价值规律究竟是怎样产生、形成的?这就是本章要回答的问题。

  不管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对价值产生、来源问题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绝对的,自然也都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他们都给价值这种物质形式赋予了阶级属性。显然,这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是反科学的东西。这是由于,如果给价值赋予了阶级性,就会使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产生生物学、化学意义上的反应,反应的结果便是唯心主义思想的产生。

  读者不妨设想,假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总在产生生物学、化学式的反应,那他们所研究出来的学问能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和符合规律的?当然,其结果必然是发现不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笔者以为,研究者可以带有阶级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着阶级属性去看问题,但绝不能把它带入其研究对象中去,否则就会与被研究对象产生生物学、化学意义上的反应。这就如同一位物理学家、数学家、材料学家总怀疑其研究对象是个人而不是物一样幼稚可笑,肯定不会研究出好的成果。

  尤其是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的人,就更不能犯上述的错误,因为他们所研究的本来就与人有一定关联。而这种研究方式方法的最大坏处是,目中只有人而没有物也,因此,也就很容易与其研究对象产生生物学意义上的反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笔者以为,是拥有“相对价值观”。

  什么叫“相对价值观”?当然是只对事或只对物而不对人的价值观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也不管自己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都不能产生生物反应而应当把他们分别放置到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去认识。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做到发展地去看问题。

  比如,阶级、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这些东西都具有历史性,而绝不是永恒的东西。因此,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人们就应当学会把它们放置到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去认识或是善于把它们放置到一定的环境中去认识。比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就不能把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民和个体工商业者、企业家看成是资产阶级,虽然它们可能非常有钱,也有资本从事商品生产,但他们的经营不违反法律。

  相反,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合法经营和合法富裕,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换言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有他们的合法经营和合法富裕的客观存在,才使得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不对称得到缓解,而如通过武力和搞阶级斗争,世界就不太平了。

 供求规律认为 供求价值规律的形成暨《价值场论》第八章(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为何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概念?为何要提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笔者以为,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前者是为了让人们放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论”思想而提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论”,这是因为“差异论”体现的就是和谐、吸引、互补而“矛盾论”体现的是对立、冲突、排斥;那么,后者体现的又是什么?当然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由于价值规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就成为“后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所要揭示的本质。当然,如果我们认为价值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就不可能揭示出价值规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318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供求规律认为 供求价值规律的形成暨《价值场论》第八章(摘要)》为网友用生命在耍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