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同在一个二元方程中的两个存量不一定对应于同一时点。
一般来说,在一个函数形式的数学模型当中,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时序变量,那么它的本来写法就是:|y=f(x)|t 或者|y=f(x)|T
之所以简写为y=f(x),就是因为不考虑时间因素,或者说时间t不变或者时序T不变。自然,方程中的变量都是对应于整个函数的下标t或T的,即要么都是存量,要么都是流量。
但是,由于因果之间有一个输入输出的响应时间问题,不要把有时间差就当作“流量”。
在控制论中,一个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响应时间,即输出信号会滞后输入信号一个时间长度。由于响应时间长度的存在,导致许多人把输出信号看成是一个流量,这就是犯了“和时段有关就是流量”的概念错误。
输入时间是t,响应长度是t0,则输出信号对应的时间点就是t+t0,同样是t的一个函数。这时,输出就相当于把t当作时间起点,在t=t0时点上的一个变量,因此是一个存量。
例如放射物理学当中的半衰期问题。前时点上的物质量等于衰减速度在半衰期时间内的积分+当前物质量。依据半衰期和当前含量可以推算出原有的物质量。但是,无论当前量还是推算的原有量,都是存量变量。
再比如气相色谱分析。注入的被分析物质需要一个时长才会逐渐从仪器当中输出,最终得到一个特征谱线。此分析过程中,任何一个特征峰都是一个存量信号,即对应着一个输出时间点,而非流量信号。
具体到经济行为当中,我们可以用投入和产出说明这个问题。原料可以在备齐之后的那一个时点上投入生产过程,投入的原料量是一个存量(也是采购速度在采购时段内的一个累积量,即一种水表数),而生产有一个过程,但是,最终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是对应于生产结束那一个时点的量(也是生产速度在生产时间上的积分,是一个水表数),也是一个存量概念。也就是说,原料量和产品量的关系,是两个存量之间的关系。
6.切莫人为构建规律
如果强行指定某一时点上的存量和某一时段内的流量对应,你当然可以这样一一指定,但是,这样做没有任何逻辑依据和道理。比如某人要去“研究”“开盘价”和“当日成交价”这类所谓的关系。表面上看来,似乎可以构建一个数据表,因为一日当中只有一个开盘价和一个日成交量数据,而且前者是存量后者是流量,此人由此断定存量和流量之间可以构建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有什么逻辑依据?为何任意时点上的一个存量就决定你所指定长度时段内的一个流量?而不是决定另一个等长时段或者另一个长度时段内的流量?比如为何不用开盘价和开盘后一个小时内的成交量或者任意一小时的成交量构建关系?为何开盘价所决定的不是半日成交量的大小或者周成交量的大小?为何是365天(1年),而不是360天或者300天或者100天整?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随时点而变的存量,为何在你索取的时段中的时点上的其它取值对于这个时段内指定的流量没有任何影响呢?
比如像“KT”这种奇怪的东西,它的统计标准时间当然可以硬性规定,但是道理何在?为何是T中的这一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对于较短的T来说,会在实际上显露出其存量特点,但是对于很长的时段怎么办?如一个月、一季度、一年、五年计划期,该用期间哪一时点作为这个时段的代表?
当然,这种人为地无逻辑根据地构建数据关系的做法其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习惯基础。比如“兆头”的迷信思想。有人就相信,开门红就是一年的好兆头;上班第一天给员工发个红包,一年大家都会干劲冲天;第一单生意就决定着一天的营业状况……
但是,迷信不等于科学。当中国股市2007-2-26开门红时大概也没有人会想到第二天的全球第一跌,还有人高呼“股指终于站稳在3000点之上”呢。为何的开门红没有决定今后的走势?3月份的股市成交量是由26日的开门红决定还是由27日黑色星期二决定?那些惨淡经营和倒闭的企业年初未必没有给员工发“利是”,未必没有在开工时供奉财神。科学无非给出初始时刻的某一个存量和接下来的流量之间的任何逻辑关系。张三李四都迷信踏进交易厅的第一眼看到的状况决定一天的运气(获利量),但是他们并不是同时进入交易厅的,那么谁的第一眼在起作用?
持这种思路的人完全忘记或不愿意思考这一点:时点起点的和时段长度的选取都是他自己人为的,而且可以是任意改变的。如果把任意时点选作起点(有人初三8点上班,有人十六10点报到),此时点上的一个存量可以决定其后的某个流量数据大小,而这个存量在此时点上的大小和之前选定的有不等值,那么其后这个时段内的流量究竟是由哪一个“开始点”决定呢?
例如某经济学教授的弟子张三李四研究同一时期某一商品的量价关系。张三研究的是某时点的价格高低和自此时点后“年需求量”的关系,他相信两者一定有关;而李四则研究某时点的价格和“月需求量”的关系,他也是需求定律的拥趸。我们把李四的12个月的“月需求量”数据加和,就应该是张三的“年需求量”吧?但是,李四这个由12个月需求量加来的年需求量实际上是由12个月初的价格决定的,而张三的年需求量只取决于年初的第一个价格数据。张三和李四谁对谁错?要是王五再来搞一个“周需求量”,麻六再来个搞一个“季需求量”,经济学教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