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就业形势之严峻,尤其是很多受过中等甚至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可以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意外之余,自然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解释。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前青年人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追求“体面就业”,即青年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挑剔所造成的。这一观点隐含的潜台词是,对于劳动者来说,有工作是第一位的考虑,工作条件和报酬相对来说是更为“奢侈的”要求。 这一观点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依笔者看来,其消极意义要远大于其积极意义,因为:第一,在中国劳动力长期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这一观点的流行实际上是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重视资本成本而不重视人工成本,通过压低工人小时工资以提高所谓“竞争力”这一错误做法的反映;第二,这一观点对“体面就业”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不仅没有看到就业决策是劳动者对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闲暇与工作替代进行理性计算的结果,更没有看到“体面就业”所蕴含的尊重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理念。事实上,尽管国际劳工组织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体面就业”这一概念,但至今并未得到学术界和政府,更遑论企业,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在介绍“体面就业”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和实践中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体面就业”的涵义及其发展 “体面就业”这一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ILO)总裁Juan Somavía 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并由此成为ILO多年来大力倡导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指南。大致来说,体面就业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劳动者获取的收入足以使其及其家庭摆脱贫苦,在其遭遇失业、职业伤害、疾病等需要救助的情形时能获得及时可靠的劳动保障,并有权力参与影响劳动者生活和生活条件的各项决策。一言以蔽之,体面就业就是指劳动者获得一个受到足够尊重,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持家庭稳定的职位。aihuau.com 自2001年以来,体面就业这一概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已经有多个国家将体面就业确定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的一个核心指标。在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将体面就业列为全球发展目标之一;2006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将如何实现体面就业列为会议议程之一;2006年7月召开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高层会议也探讨了如何实现体面就业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体面就业概念的倡导者,ILO更是制订了详细的体面就业国家计划(简称DWCPs),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利用劳工组织的知识,通过三个实施步骤帮助各个国家实现体面就业。事实上,国际劳工组织甚至在一份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列举了2004至2005年各重要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支持体面就业的声明。 上文列举的这些事实说明,在国际劳工组织的强力推动下,体面就业已经成为今后各国制订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必将和供给、需求等概念一样成为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核心理念。那么,为什么在全球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今天,体面就业这一概念能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呢?
![利国利民利己 体面就业 利国利民(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581636902146.jpeg)
“体面就业”为何如此重要 直观上来说,体面就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因而至少在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提倡体面就业一定会减少企业的雇佣量,并促使厂商更加倾向用资本替代劳动,最终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如此说来,体面就业岂非政客们的把戏,实际上并不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上述分析最大的缺陷在于将眼光局限于微观企业,而未从整个社会收益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