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舱 漫谈“对接”和“出舱”



现任美国航天总署(NASA)总部资深技术顾问兼太空任务科学家

   人类进入太空后很快就发现,在太空搞真格的,非得在“对接”(docking)和“出舱活动”(extravehicular activities,,EVA)两项技术上玩得转才行。载人航天事业只有超越这两道关口,才能更上一层楼,开拓出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沃土。

   用最简单的比喻来说,您出去买东西,先上车,朝要去的商店驶去。找到目的地,停车,进商店,买到所需物品,大包小包拎回车。回程路上爆胎,打开车门,下车把备胎换上,再上车,开回家。

aihuau.com

   如果您开的是宇宙飞船,那您得与“商店”先“对接”,才能进去办事。事办完了,宇宙飞船机件故障,您就必须得“出舱活动”,排除故障后,才能返航。

   其实在地球轨道上“对接”前,还有一个关键动作,那就是宇宙飞船要先找到目标“商店”与它“会合”(rendezvous)。在地面开车找商店,走过头了,大不了掉头回来。商店是一栋建筑物,固定在地面上,挪不了地方,保证让您能找到它先“会合”,再走进去和它“对接”成功为止。要知道,最高速度的枪子儿大约以2至3倍的音速飞行,但在地球轨道上的“商店”,则是以25倍的音速在太空奔驰!宇宙飞船追目标“商店”,比用枪子儿打枪子儿还要快上十倍。所以在太空,“会合”的本身,就是一项高难度动作。目标找到,“会合”了,还要精确地“对接”,那更是难上加难。

   “会合”前还有很多准备工作。比如说太空“商店”,可不是天生就在地球轨道上飞行,一定得花大本钱用火箭送上去。所以,要“对接”,先得“会合”。要“会合”,先得把会合的靶标送上去。一环扣一环,环环到位,“对接”才能大功告成。

   日常开车,不能只坐在驾驶座上。洗车、换电池、换轮胎等等,都得离开驾驶座,到车厢外面进行。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里里外外,组成部件复杂,需要组装和定期维修保养,或不定时紧急修护。要在太空生活,航天员“出舱活动”势在必行。出舱要穿舱外航天服(以下称出舱服)。近代太空舱皆使用和海平面相同的一大气压力,而出舱服皆使用低压纯氧设计。航天员出舱前,得仔细调整生理状况,避过减压症状(hypobaria,或俗称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才能出舱,进行“太空行走”(space walk)活动。

   从逻辑上讲,载人航天能力的发展顺序,应是先“对接”,把舱内的事做好,再“出舱活动”。但“对接”需先送上靶标,成本高、技术难。而“出舱活动”只需出舱服和气闸舱,成本低且易行。苏俄挑容易的先做,在1965年抢先发展“出舱”技术,到1969年才完成“对接”。美国本想依逻辑顺序,先“对接”,后“出舱”,但苏俄抢“太空行走”风头,美国只好匆忙跟进,在两个半月后先行完成“出舱”动作,次年才成功“对接”,做好1969年7月20日人类登月准备。

   中国走的也是先“出舱”、后“对接”的路线。“神七”的出舱,为“神八”和“神九”以后的“对接”任务铺垫 。

   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五花八门,玲琅满目。最高的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每24小时绕地球一周,地面上的人看去,好像挂在天上不动。这类轨道最适合通讯卫星使用。中国为“神七”任务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就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它因距地球远,可覆盖“神七”50%的轨道,加上原有的地面通讯站和六艘远洋通讯船(图1)覆盖的12%,“神七” 和地面通讯时间大幅度提高到62%。

   飞行在12小时周期轨道上的全球定位卫星群,目前共32颗。它的用途早已和每个地球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一类卫星绕地球南北两极飞行。这种轨道能看到地球每一点,一般较适合军事用途。这种卫星朝南或北的方向发射(90度倾角),与同步轨道(零倾角)向东发射不同,用不上地球由西向东自转速度的助推好处,送入轨道较费燃料。

   在0和90度倾角之间,卫星轨道种类繁多。轨道形状也可由圆形到椭圆形。椭圆形轨道又可以一边离地近,一边离地远。在离地远的一边,卫星滞留时间长,适合高纬度幅原广大国家通讯之用,如俄罗斯、加拿大和北欧地域。

   和卫星的轨道相比,载人的宇宙飞船轨道设计就相当保守。除开“阿波罗”登月任务,人类目前所有在低地球轨道上飞行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皆采取圆形轨道,高度在350公里上下,倾角也只高到够用就好。以前不去“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的航天飞机通常只在南、北纬28.5度内飞行。“国际空间站”因为要够得着俄罗斯发射场,轨道倾角增加到51度。“神七”从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内蒙古四子王旗降落,轨道为341公里圆形设计,在南、北纬42.4度之间飞行。

   太阳不时喷出近光速的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引到南北极进入大气层,所以载人飞船倾角太高的话,就会受到太阳辐射伤害。从宇宙四面八方射来的宇宙射线(galactic cosmic rays),对在低地球轨道上的载人飞船,一般影响甚微。

   会合

   在这儿有个有趣的问题﹕在同一个低地球圆形轨道上﹐两艘宇宙飞船一前一后飞行﹐准备“会合”,再“对接”﹐后面的飞船怎么能追上前面的飞船呢﹖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舱 漫谈“对接”和“出舱”

   一般的回答是像在公路上一样﹐后面的飞船朝前加速就行。后面飞船加速﹐会把它原有的圆形轨道变成一个“大”椭圆形轨道﹐周期变长﹐需较长的时间绕地球一圈﹐回到原点时﹐反而会落后于前面的飞船更远。所以后面的飞船要追赶﹐得减速﹐造成“小”椭圆轨道﹐才能缩短周期﹐如愿赶上。这是一个与本能背道而驰、似乎有悖常理的正确答案(图2)。

   人类第一次企图在太空执行“会合”任务的宇宙飞船是美国1965年的“双子星四号”(Gemini 4)。会合的靶标是送“双子星四号”上天的最后一节火箭空壳。进入轨道后,火箭空壳远远跟在“双子星四号”后面飞行。两位航天员初生之犊不畏虎,火箭发动机一开,就本能地向火箭空壳方向直扑而去。结果出乎预料。燃料烧掉一半,却离目标越来越远。休斯顿指挥中心只得紧急叫停,宣布任务失败。唉!两位航天员轨道力学不及格,但也不能责之太深,谁有本事反本能辨事呢!

   历史对接任务

   九个月后美国重整旗鼓,精心设计靶标“爱琴娜”(Agena Target Vehicle),先把它射入一个298公里的圆形轨道中。“双子星八号”随后进入同一轨道面的一个160至272公里的小椭圆形轨道。“双子星八号”由以后首位登月的人类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驾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轨道处理后,在距离靶标140公里处,启动计算机自动导航系统,总共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与“爱琴娜”“对接”成功(图3),连成一体。

   “对接”后,“双子星八号”的第八号姿态控制小火箭发生故障,失控狂喷,不听命令熄火,“连体”系统开始一起滚动。阿姆斯特朗当机立断,迅速与“爱琴娜”切割,脱离现场。他启动其它小火箭,平衡故障火箭滚动推力,燃料急速消耗,进入危机状况,只得放弃另一重要舱外活动任务,紧急返航。

   “双子星八号”本来预定在大西洋降落,但燃料已几乎被八号小火箭耗尽,只能即刻离轨(de orbit),降落在冲绳岛以东800公里的太平洋洋面。

   阿姆斯特朗在“双子星八号”危机事件处理中,表现出超常的急智和冷静,成为他被选为“阿波罗十一号”(Apollo 11)首次登陆月球航天员的主要考量因素。

   苏俄的“对接”任务在1969年1月由“联合四号”和“联合五号”两艘宇宙飞船执行。载一位航天员的“联合四号”先升空,载三位航天员的“联合五号”24小时后跟进,主要任务是两位“五号”的航天员,通过出舱“太空行走”手段,转移到“四号”飞船返航。

   两艘飞船顺利“对接”成功。“五号”的两位航天员即刻穿上出舱服,迅速完成出舱准备,出舱,向“四号”“太空行走”而去。一小时后,航天员转载任务成功。

   登月竞赛时期的苏俄飞船,“对接”后两船之间没有通道。航天员转移得靠舱外活动的“太空行走”完成。

   “对接”4小时35分钟后,两船分离。“四号”载着三位航天员先顺利降落。

   “五号”只剩下一位航天员沃林诺夫(Boris Volynov)。“推进舱”完成减速离轨任务后,铆钉炸药棒失灵,无法与“返回舱”崩离。“推进舱”死缠“返回舱”不放。高速下的流体力量,使“返回舱”非绝热面朝下,与大气磨擦的高温,眼看就要把“返回舱”烧穿。幸好“推进舱” 及时稀里胡涂地脱离了,“返回舱”瞬间转成绝热面朝下的正确姿态。降落最后一程,主伞没有全开,反向软着陆火箭偏偏也故障。“五号”最后硬着陆于乌拉尔山区(Ural Mountains),离预定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降落地点有千里之遥。硬着陆的震力磕断了沃林诺夫的门牙。时值1月隆冬,气温摄氏零下38度,“返回舱”内比冰库还冷,救援最快也需数日。沃林诺夫做出正确决定,与其守株待援,不如主动寻找生机。他在老林深雪中跋涉2公里后,找到一户农家,两天后获救。

   出舱

   人类的生理以重力场和一大气压两个主轴因素演化而来。当然水更重要,但与主题无关,在此略去不谈。

   人类进入太空,重力场被轨道上的离心力抵消,导致体液重新分布,造成严重太空失水现象,航天员在生理上要做调整。

   在地表生活的人类,每口气饱吸氧和氮。氧分子附在红血球上,传到全身,供应活命需求。而氮分子不同于氧分子,和体液无化学作用,如惰性气体,溶入体液和组织中。把体液当成海绵,把氮气当成水气。体液吸氮气就像海绵吸水气。海绵在水气重的环境,吸水气多,在干燥之地,吸水气少。水气进出海绵全靠外界水气多少而定。用科学语言来形容,就是靠水气在环境中的“分压”(partial pressure)节制。氮分子溶入体液中的数量也由氮气在大气中的分压而定,与海绵吸水气属同样物理现象。在海平面一大气压下,氮气分压高。此时氮气在体液中的溶量,比在氮气分压低的珠穆朗玛峰上高。从平地慢慢向峰顶爬上去,氮气分压逐渐降低,体液中的氮分子量随时调整,往体外排泄,以达到与外界氮气分压平衡之目的。氮分子慢慢排出,身体平安。如用直升机把人从平地一下子送上峰顶,氮气分压急降,体液中氮分子要加速排泄跟进,造成“塞车”状态。许多氮分子在停停走走期间,就可能先汇合成大型气泡。气泡变大,身体更无法即刻排出。这些氮气气泡就由血液带到脑部或心脏,轻则得减压病,重则中风或丧命。

   再用老百姓语言形容一下。急速减压时氮气由血液中冒泡而出,就像拽开易拉罐的可口可乐,气体吱吱溢出一样。物理现象相同,都是减压太快的结果。

   在太空“出舱”,进入的环境是真空。航天员虽有出舱服保护,但因工作需求,出舱服皆为低压纯氧设计。所以在出舱前,需要解决体液中氮气分子过剩问题。下期详谈。

   1965年3月18日苏俄“黎明二号”(Voskhod 2)航天员里奥诺夫(Alexei Leonov)首次演示人类“出舱” “太空行走”。上天前,两位航天员已完成至任务需求程度的排氮程序(约相当于40%大气压的纯氧气压)。“黎明二号”的“气闸舱”是软性气球式设计,经济、简单、实用。进入轨道后,“气闸舱”充气伸出。里奥诺夫穿着出舱服进入“气闸舱”,关上内气闸门,抽气至真空,开外气闸门,出舱。回程动作是头上脚下回“气闸舱”,关外气闸门,充气加压,开内气闸门,回舱。然后关内气闸门,弹弃“气闸舱”(图4),离轨降落。

   在回舱动作中,里奥诺夫过度紧张,做错了第7步。他头下脚上,一头扎回“气闸舱”,无法翻身回去关外气闸门。他本想吞下事先预备好的自杀药丸,请同行航天员狠下心弹弃“气闸舱”,单独回家。而他自已则准备以“气闸舱”为棺椁,星辰为珠玑,太空漂流葬身。

   求生本能促使他最後一搏,放出舱服的气。出舱服放气后,压力降低,软了。他万幸地能翻个身,关上了外气闸门。

   里奥诺夫不得已放出舱服的气,是一个向死神挑战的超级危险动作。如有闪失,残余在体内的氮气就会从他的血液中冒泡而出。下期再详谈。

   降落过程中,“黎明二号”自动导航系统失灵,改由人工控制,和前文提到的“联合五号”一样,也误降于乌拉尔深山老林之中。还好三月的气温比一月的摄氏零下38度温暖许多,两位航天员决定在饥狼眈视下,苦守在“黎明二号”舱内待援,两天后获救。

   结语

   “神七”2008年10月发射,主要任务是“出舱”,演示“太空行走”。下期,我将以《谈“神七”出舱任务》为题,专文详谈。

   中国太空“对接”任务,可能由“神九”执行。靶标或许是“神八”。“对接”任务比较复杂,等有确切消息后,我再专文论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3261.html

更多阅读

夏代十一任王姒不降 神舟十一号降落地点

夏王姒不降,姓姒,名不降,又称后降、江威、江武。中华远古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任王姒泄。夏王姒泄早年无子,直到四十二岁时,他的一位爱

细数全球纹身狂人组图 神舟十一号 组图

点击图片翻页纹身最多的女人英国71岁老妇伊索贝尔·瓦雷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文身的老妇,在过去20多年中,至少花费2万英镑和500小时,将自己全身上下几乎每一寸地方都文满了各种文身,身上还打了48个孔,挂了48个饰物。据悉,伊索贝尔身上唯一没有

神舟八号飞船简介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简介

神舟八号飞船 “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计划下半年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将采用“长征二号”F/G火箭来发射,约2011年10月发射。2011年8月18日,“携手神八·

神舟飞船一至九号基本知识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

声明:《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舱 漫谈“对接”和“出舱”》为网友初与友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