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6)



数字、模型……研究院?

席酉民:刚刚上面提到了,高盛等基金进来之后,需要企业拿出一个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案。不仅仅需要企业领导人英明,而且他带领的团队也要强大,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治理问题。

我们常常讲,企业是干什么的呢?企业就是资源整合的工具。从理论上看,公司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实体,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合同关系的主体。合同关系是什么?就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通过一种合同关系将自己的资源投放到一个组织里,然后,让组织去整合资源、放大企业价值。良好的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成功整合的基础,它从法律制度,从责权利的界定上,让每一个参与进来的资源所有者都有表达的权利、盈利的权利、或者监督的权利。你们公司从几个人单枪匹马,到吸引大股东,再到引进国际著名基金,在治理结构的构思方面有没有一些体会?因为一个大的整合,如果没有好的治理结构,最后往往并不成功。这种整合包括企业内部的治理和国内、国际政策及市场法制环境。 

  

陈强:准确地说,我们尚没有形成非常严密的治理结构。因为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企业的内部结构必须得经常改变,企业的内部结构不变化,就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企业飞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强调两个文化:①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和员工个人一定要有适应能力,一天不学习,不改变,第二天可能就适应不了变化。②另一种文化就是在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风险的管控”。我们对风险的管控特别严格,就好比银行那样。当然,我们与银行的经营模式完全不一样,银行永远希望将钱借给最不需要钱的人,但是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非常好。

我们有非常严密的董事会制度。包括高盛、D.E.Shaw在内,都已进入董事会。董事会非常规范,定期开会,并跟踪检查。

aihuau.com

由于高盛、D.E.Shaw等国际基金进入,因此我们一天都晚都在探究商业模式、盈利模型,在他们看来,这些才最为根本和重要的。这也促使我们将以前的粗放型管理变成数字化的管理,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模型化、数字化。很多初来乍到的员工非常地纳闷和不适应,企业怎么从早到晚都是琢磨“数字”、“模型”?天呐,与其说这是企业,还不如说是一个大的研究机构呢?  

我们就是这样,用模型展开对话,模型完了之后还要记录并跟踪检查,最后这个模型是不是实现了?没有实现?为什么?原因呢?

席酉民:其实你们的作法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股东会、董事会这种治理结构,一个是你们管理过程的可监控,可观察……

  

陈强: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我们采用的是“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民营企业的最大特点:机构设置非常简单,不需要审批,合适的时候就发展,不合适时就撤退。

  

以市场计:国际化外包,赢了!

席酉民:国际化的整合,外包当然很重要。包括你们的第一单生意,就是由韩国人设计的。在外包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难题?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氛围下,在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的环境下,外包的过程差异、难题是什么?

我遇到很多企业家,包括我的很多朋友也讲外包。他们在设计、试验阶段是外包的,但是生产阶段不外包。理由是中国的外包市场不成熟、不规范,不能按期交货。实验阶段还可以,但一旦生产外包,就遇到质量问题。而且一旦原材料涨价,结果就无法控制,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从总体上说,外包是一条必走之路。但在走这条路的时候,你们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国内外包和国际外包分别有什么不同?  

  

陈强:对于“整合资源”,大家都没有异议,民营企业理当如此。可是一旦涉及到国际外包与国内外包,就会遭遇诸多理念上的差异。国际外包?价格这么贵,为什么还要国际外包?国内外包碰到的是另一个问题——信用问题——总是不能按时交货怎么办?国际外包费用贵,国内外包交货不及时,这就是外包过程中的最大困难。

当年我在外高桥就遭遇了这样的压力。我们有一个设计项目,可以外包给同属一个系统的企业(当然不是同一个公司了),也可以外包给国外,而且国内的设计相对便宜。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国际外包,主张将项目交给我们系统内的企业。于是迫于压力,我们跟国内企业签订了合同。可是项目进行中,一名外国友人跑来跟我说,如若由他设计,那么光是钢铁使用率提高一项,就足够将支付给外方的设计费赚回来。

我不得不采取最为简单的办法。将设计费分文不少地支付给国内企业,但是请求对方不要为我干活,也不要到上级领导面前告状,然后再将这个项目外包给那个外国公司。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而且表面上吃亏,但实际上一点也不亏。

 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6)
我的经济帐本是这样地:当时承接了6条船,一条船节省的钢材就可以冲抵设计费,而事实上,以后一共接了36条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3355.html

更多阅读

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8)

席酉民:他们两个公司,和你们自己,三个公司坐到一起,弄一个信息系统?    陈强:是的,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基础管理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输入。数据输入是一个规范化的问题,如果数据输入出现差错,就会带来使用者的麻烦,而不愿意使用该系

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7)

席酉民:另外还有额外的收益。因为国际设计更为知名,当最后将产品推向市场时,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  陈强:这就是理念的差异。中国人老是用成本估值,而不是按照真正的市场价值估值。如果真正按照市场价值估值,为什么不去选择国际外包

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5)

对冲席酉民:造船业我不太懂,但是前几天我在南京碰到一个房地产厂商,也欲投资造船,当时我还不太理解,我想肯定是看到了某些机会。那么朝前看,当今世界的管理,对管理者、对企业的领导人也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世界变化太快:油价一夜之间暴涨,还

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4)

席酉民:选择国际资本市场,不仅仅出于企业对国际资源的更为亲睐,还在于两个资本市场对于资源的判断与选择。国内有利润指标考核,国际则主要判断企业有无潜力,有潜力就支持你。不过回头来看,从江南造船厂到“外高桥”,再到新建设的船厂“熔

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3)

陈强:我必须得插播一段小故事。我去外高桥时,参观了许多国际知名造船厂,而且刚好在欧洲做了一个咨询,结果发现,中国的造船业与国外的差距甚巨。用造船界广泛应用的生产力评估方法“工时/修正总吨”计,韩国当年的平均生产效率为每修正总吨

声明:《陈强、席酉民之:全球化整合正文(6)》为网友呼吸时才会想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