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有虚实之分。很多时候,看似“市场化”的英明举措背后,隐藏的恰恰是捍卫霸权地位的阴谋。如今中石油北京分公司油品的微幅降价,便在此列。 3月8日晚起,北京市中石油旗下的近百家加油站昨晚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汽、柴油让利活动,最大优惠幅度每升可降价0.2元。而广东中石油油品也将很快降价,汽柴油降幅均在6分钱以内;坊间传说中石化有跟进降价之意,而这一传言于3月12日中午得到了中石化北京公司新闻发言人的否认。
降价原因三种说法均有瑕疵 对于中石油油品的降价行为的评价,现在盛行的版本有三种,一种是称“降给两会看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语),另一种则认为降价是市场竞争压力使然,同时“寓示中石油、中石化维持多年的油价同盟开始松动”,第三种版本则属于“亲民主义”——不管降价源自何因,能给民众以福利总不是坏事。 这三种说法均有瑕疵。心直口快的人大代表王晶女士所言不无道理,但显然情绪化占了上风;只要吃了甜枣就叫好的“亲民主义”则缺乏理性的价值取向。而所谓的“油价同盟开始松动”更是不着边际的言论——若称松动则早松了——2003年7月25日,中石油上海分公司宣布旗下加油站供应的4个品种成品油全面降价,每升都比中石化便宜6分钱;中石化当时并没跟进;2005年4月25日,中石化开始降价促销,90#、93#汽油每吨降价都在百元以上,中石油当时没未马上跟进。 中石油的小九九 这次中石油分公司降价促销的情形与以往有所不同。一则,今年2月底,中石化携手埃克森美孚签下35亿美元炼油大单,两者与沙特阿美还将组建合资零售企业,管理和经营福建省内约750个加油站以及一系列接收站。不排除本次中石油降价源自对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联手事宜的“抗议”,因为中石化的优势本身就在成品油冶炼及零售方面,比如在广东市场,中石化的零售占有额达70%-80%。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也能理解为何中石化不跟进降价。 二则,不排除石油寡头围绕争论已久的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做表面功课”的可能性。发改委对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向来是含混晦涩,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1月发改委召开“成都会议”,新方案赶在12月11日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前下发到了相关机构,但发改委并未宣布这一消息。而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竟然表示,新的定价机制已开始运作,只是“暂时没有必要公布”。中石油等石油寡头是信息先知者,对于能保持其不亏损但要求其油价随市而动的新方案,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那意味着在零售市场将不能像现在一样坐渔因“时差”而导致的那部分利润。所以他们乐此不疲乐于给消费者制造一种降价幻觉。比如如果广东每升降6分钱,一个车主每月用油150升97号油,那么因降价而“省下”的钱不过只是9元而已。 台湾、日本、新加坡的作法 如果要说市场竞争使然的油品价格战,我想有必要提及台湾和日本,特别是2002年6月发生在台湾的油品价格战。当时国际油价不断攀升,而台塑却逆势下调油价,这个时候中油公司老总潘文炎站出来说,“中油不畏价格战”,“即使台塑再度降价,中油也不惜牺牲年度盈余目标降价迎战”;日本的油品价格战使行业暂时陷入亏损的困境,但调整之后整个机制与市场态势更为健康,而民众却享得到了丰厚的“福利”。 无独有偶,同样也是3月8日,在新加坡,埃克森美孚率先宣布从下午3时30分起减价,把每公升柴油调整为1.160元。加德士及新加坡石油公司跟着展开降价行动,同样把每公升柴油零售价调低至1.160元。不知道中石油、中石化高层对此做何感想? 可笑中石油副老总驳斥垄断 答案已很明朗,油价微幅降价源于石油寡头欲擒故纵般维持其垄断地位的伎俩。有意思的是,3月11日,中石油副总裁胡文瑞向记者表示“垄断不是贬义词,而应该看其代表了谁的利益。如果垄断体现了国家的利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那么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垄断’”——他的佐证是中石油2006年向国家缴税1771亿元。这多少有些可笑——论利润,2005年中石油的利润率是26.2%,埃克森美孚的利润率只有10.6%,中石油仅去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806.8亿元人民币,同期增长29.4%;论税率,英国油价中税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中国是30%左右,资源税一项,中国公司每吨是14-30元人民币,只有海外同行的几十分之一(美国公司超过130美元/吨)。这些少交的税款,就变成了国内石油巨头的利润。对于这些内容胡总为何避而不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