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一个典型的“反合成谬误”



    新古典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思路,就是从“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来理解价格的决定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才指出:新古典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经济理论。但新古典理论自诞生后的主流和现实发展却选择了实证的道路。为此,为了使其理论形式化,“需求”和“供给”这两种力量还必须能够用数学方程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两个数学方程的共同解,便是人们所追寻的那个被决定的价格了。而两条曲线至少必须有一处相交,这是其存在共同解的前提;为了满足后者,需求曲线必须单调递减,供给曲线必须单调递增。为了说明需求曲线确实具有如此的性状,经济学家一般都以“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来加以论证。这一论证过程在希克斯手上才臻于完美。

  但是,数学上的从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的转换,其本质只是一系列的同语反复。易言之,数学的结论必须已经包含在其前提之中才是可能的。因此,“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共同解——价格——不可能是“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作用才导致的结果,因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必须首先依赖价格这个因素才能建立。所以人们最终发现,这样建立的理论与价格的决定问题居然完全不相干(或如某些人常说的“没有解释力”)。但这仅仅是希克斯的需求理论中存在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另一问题是: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存在,并不能论证需求曲线必定具有单调递减的性状。

  如何弥补这样两个致命的缺陷,以挽救需求理论,从而最终挽救新古典理论本身呢?

  对前一个问题的处理,被奉为现代经济学超级大师的阿尔钦居然这样教导自己的弟子:“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远不如价格能决定什么来得重要。”大师的话揭示了现代经济理论对于新古典理论源流的一个重大背离:现代经济理论已经不在意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在他们那里,价格只是一个现成的工具,一个“配置稀缺资源”的手段。对这一倾向的评价已经脱离了本文的主题,这里且放过不提。笔者只是附带地提醒读者注意:现代经济理论已经没有能力向你回答诸如价格、利息、工资、利润、货币汇率……等是如何决定的这类问题的。

  对于第二方面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让不少人绞尽脑汁。张五常提出的解决办法一如他的性格,痛快淋漓、不假辞色:他干脆主张拿掉效用理论,直接把“需求曲线”规定为一种“武断的”、无前提的、因而是一个不允许非议的“公理性假设”。他们的这个武断规定的“需求定律”的基本表述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不同价格下的最大需求量,与价格本身负相关,一升一降也。”

  笔者不准备在此讨论什么样的东西才有资格充当“公理性假设”这类复杂的问题——这显然是个有趣的问题——笔者只是想指出:上述“需求定律”反映的现象在某些条件下、在社会整体范围内才是可观察(存在)的,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谬误。萨缪尔森曾告诫:适用于个人的规律如果不加限制地应用于社会,将可能造成“合成谬误”。这个有用的告诫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把适用于社会的规律不加限制地移用于个人,也将造成谬误。笔者对这类谬误无以名之,暂时借用萨氏的说法,称之为“反合成谬误”。毋需论证可知,把一个谬误当作“公理”显然是一个重大理论失误。

  为什么说“需求定律”对于个人而言是个谬误呢?有关解释必须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说起。“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基本表述是:当人们在一个特定时刻连续消费同一种需求物品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增加消费的或在边际上消费的物品,其效用强度是递减的。

  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笔者曾引申出四个重要结论(参阅《经济选择的秩序——一个交易经济学理论框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p37),其中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关的结论有二:其一,凡服从边际效用递减律的物品,其消费过程总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其次,人们在任何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为满足特定需要而必须消费的物品,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

  举例说:饥饿时,所吃的第一个馒头提供的效用最大,其后每个馒头提供的边际效用随之递减,最后一个馒头获得的效用趋近于零。这实际意味着,你对馒头的需求是有限度的。但这个限度仅仅针对一定的时间段而言,因为再过五、六个小时,你又得消费同样多的馒头才行。换句话说,你对馒头的消费是周期性进行的。不同物品的消费周期是不同的。中国人对主食的消费周期是每日三餐,西方人则多了一个下午茶。衣物的消费周期则长得多,而耐用消费品,例如家电、汽车、住房等,其消费周期则需以年计算。

  因此,完整的需求概念包含三个维度:其一,需求与何种需要相对应;其次,需求指涉的是特定物品的实物数量;再次,需求总意味着多长的时间段内的需求。

  当你说你饿了。你说出了你的需要:吃东西。如果你说,你想吃麦当劳,你说出的是你对麦当劳的需求。你当下对麦当劳的需求量是多少呢?我们都能有把握地说:一顿饭的量。一般地,正常人都能准确地说出他每天需要多少粮食;每个家庭主妇也都能准确说出,她一家人每月要买多少米、面、柴、油,甚而至于她丈夫要抽多少烟、喝多少酒等等。统而言之,人们对自己在未来任一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特定需求物品的消费的数量是可以大致确定的,或者说是可以预期的。

  在《经济选择的秩序》一书的分析中,人们的需求主要与收入(从属于经济能力或生产力概念)有关,价格仅仅是人们的选择和交易的结果。如果社会生产力维持不变,一个封闭的社会将可以数百年乃至于上千年如一日,维持相同的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和对外经济交往,这是影响社会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社会需求与商品价格会发生反方向变动。也即:(某特定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可能下降,反之则上升。但这一变化机制非常复杂,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书中的有关论述。

  如果一定要讨论价格与需求的“函数”关系,那么我要说,就个人而言,假定其它一切条件都不变,如果价格发生变化,人们对某物品——比如大米——的需求就是一个常数!具体说来,比如你价格降低了,我也不可能因此消费更多的数量的大米;但当价格上涨的时候,我也不可能减少消费。当然,如果大米的价格是如此地高,以至于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此时的需求为零,因为需求者已经饿死了。

 需求定律:一个典型的“反合成谬误”
  可能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呢?大米价格太贵了,我可以买小米呀!但我要提请你注意,我们的前提是“其它一切条件不变”,如果你去买小米,那么你对小米的需求将开始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其它一切条件不变”,你就不得不饿死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346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 》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看这部电影,纯粹是田野俩个字吸引了我,说起来实在有点是无稽之谈。但人就是那么复杂,有些模糊的印象里也许是早年的生活烙在心里,时间可以让自己对某些文字也产生了敏感。因为网络

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全省首届“最有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单位”形象展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点 睛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蒋鑫富那天有个小区正好在商量大事。只见会议桌两边坐着十多个奶奶或大妈,上方有两个年轻人正在讲话和作记

真人真事:一个诚信的故事

真人真事:一个诚信的故事哈里斯是美国纽约市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高级职员。2010年8月的一天中午,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厅吃饭,中途朋友想出去抽支烟,于是两人一起走出餐厅,站在外边的大街上。一名流浪汉走引她,嗫嚅地对她自我介绍:“我叫瓦伦丁

声明:《需求定律:一个典型的“反合成谬误”》为网友帝王揮剑指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