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汇源并购案虽然已有定论,可是媒体和个人观点的声音却没有停止,众说纷云,观点不外乎有两点,一方是支持,一方是反对。我个人是比较支持国家商务部的裁定的。
为什么呢?其实,在看待并购案方面,大家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事物的处理上有时候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然,在决定一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一些处理事情的准则。
一是高度问题
据说,去年9月14日,汇源投资7.2亿元的果蔬饮料食品加工项目在湖北钟祥开工;去年9月28日,汇源决定在辽宁本溪兴建果蔬汁加工项目;去年12月13日,汇源投资2亿元在河北隆化建厂;去年12月20日,汇源集团考察宁夏平罗县枸杞项目,并顺利推进。2009年1月初,汇源派出两位副总裁考察河北衡水和海南定安县,筹划建立水果种植加工基地项目。去年新建的这些果汁上游基地都是按照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的情况来规划的,这些项目的投资也计划用可口可乐的收购资金来支持,“现在并购被否决,汇源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所以上游项目建设必须停止,汇源的主要精力必须转移到市场方面,大力推进果汁市场销售,基地撤回来的人员将转做市场销售”。
从这一点看,汇源就注定成为不了可口可乐,朱新礼是一副誓在必得之势,或以稳操胜券之态,结果呢?计划不如变化,商场之中任何可能都是存在的,也许,经济危机给可口可乐带来了双重压力,相信可口可乐与汇源签定的谈判协议不会像并购说的这样简单,因为,我们与外企本来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通过这次事件中,我们应当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成与败我们都要出一身冷汗。
二是不要就事论事,任何事情都有其关联性
我们很多赞成者都是处于这样一个想法,就事论事。就事论事本身是片面的,这本是书生之言。因为,在商业行为中,我们不能说绝对,就事论事只能说小事,看待事件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待。都说商业是纯粹的,可是商业利益本身就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起码现阶段我们不能超然。企业如果就事论事的话,只是死路一条。我们可以试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难道仅仅是出于利益驱动吗?可口可乐本身有自己的果汁饮料,百事可乐对汇源一直也是虎视眈眈,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汇源的市场份额在外企与内资品牌的挤压下,份额不断萎缩,远不是当初高达的40%份额。可口可乐出了高于股本溢价的绝对价格并购汇源,难道是想给中国人民做一个人情?
虽说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的老大,但是公司使命专注于在饮料板块,果汁饮料必将成为未来健康饮品的首要需求。达能早以参股其中,统一、康师傅限于台海政策受阻不前,国内根本无一企业敢底气十足伸出援手,朱新礼不止一次的高调宣布要进军果汁原浆领域,西方企业向是垄断运作的高手,这一个捡便宜的事,难道高手会不知道?不外乎就是时间成本,想必可口可乐也是知道的,出手自由波动的市场份额,它并没有占到多少实惠,想来,可口可乐的并购寓意深远,既敲山也震虎。
三是不要总是以西方的市场观点分析问题
持有这种观点的往往是一些“精英”,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或是西方留洋背景的成功人士,西方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有其开阔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全盘西化或是全部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开始也是总打败仗,否定即扬弃,在吸收和融合之后才有所建树。
西方的市场体系固有进步的一面,美欧市场从本质上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适用于中国市场,也还是第一次,中国加入WTO的重要意义是接受世界各国的商业规则——自由、平等、公平、透明、法治等,但这样就是对大家一致吗?毕竟WTO是西方强国倡导并推行的规则,市场上的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商业行为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与时俱进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对于并购案我们既要参照西方市场经验,更要了解本土的市场现状,侧重是有所不同的,沙盘推演只是预测,不能把一些所谓的MBA标准来套用现有的市场问题。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有观点说,汇源并购案否定后,可口可乐是在偷着笑吗?有人说可口可乐也用最快的速度表明态度,商务部为可口可乐省了12亿美元,可口可乐高兴坏了,可口可乐总算找到了一个毁约的理由和台阶,也不要付出白花花的银子了。
是这样吗?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说,“在审批过程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提供一切有关的材料协助商务部清楚了解此项交易,”穆泰康表示,“我们一直希望可以与优秀的汇源团队一起推动汇源品牌更进一步的发展”。
可口可乐为什么要并购汇源,不要把外企想得这么的肤浅,外企做事一向是大格局,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哪一年不是在亏钱,可是想一想它对什么要亏钱吗?不要认为自己经是追求短平快,外企的经营定位也是短平快,外企的战略布局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可口可乐早就有意开发果汁市场,收购失败后,可口可乐预计将自主开发果汁抢占市场,或成为汇源最强劲的对手。
有观点说,饮料企业,不是粮油、石油、石化、电力、通信,不关乎国家机密、国家安全、也不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怎么就牵强附会地用到《反垄断法》。
是这样吗?
不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行业,《反垄断法》就不能用吗?看事物是两面性的,大米、大豆、玉米哪一个不是西方市场在操纵国际价格,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国外铁矿石原料的几次提价,表面上是遵循市场规律,其实它的影响意义深远。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说“我们将专注于利用我们的资源和专业优势继续发展我们现有的品牌,并致力于研发和创新新的饮料产品,包括果汁领域。我们在上海刚刚启用的投资九千万美元的全球研发中心将在创新研发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在中国的业务2008年增长了19%,现在中国是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穆泰康说,“我们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并承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优质饮料选择。”这只是可口可乐能说出来的市场战略,还有没有说出来的呢?
有观点说,如果并购成功,可口可乐会凭借着其强大的品牌和健全的网络,将产品卖到世界各地,受益的不仅是政府的税收,还有就业和果农。有人说,可口可乐实力比汇源强大,收购以后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产品,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福利。
是这样吗?
可口可乐会这样做?超码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看清这一点,从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企业与外企的捐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外企是多么的理性和利益牵扯。是市场重要还是利润重要?培训大师余世维说过:除了利润,其它一切都是假的。美国的柯达胶卷在美国卖的价钱合40元人民币,但在中国卖18元人民币。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乐凯胶卷卖12元人民币。中国自主品牌的存在制约了柯达定价的话语权。今天爱国者相机在和日本品牌的竞争中也起着同样的作用,所以日本相机在中国比在日本卖得贱。同样,如果没有联想,外国品牌的电脑会不会象今天这样降价?中国的消费者在享受着廉价的家电产品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我国几大家电品牌的作用。
外企并购本土品牌是为了传承发展还是进一步保持市场垄断?
从一系列的并购案中看,这个问题我们用不着过多的争议。
还有观点说,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放开,政府参与,就有干涉市场自由化的嫌疑,做出否决的裁定是不理性的,商务部这个最终裁决的最大后果是将来丧失公信力。认为这是按市场规则进行的普通收购,与产业安全无关,更不要用民族主义情绪来考量收购。
是这样吗?
什么公信力?14亿中国人的态度难道不是公信力?只有可口可乐、美国政府、欧盟的表态才算是公信力?你一来我们就举手,你一说我们就同意,关系到中国市场的事,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投否决票?据说,俄罗斯对北约的任何行动都很激动;美国在港口和石油资产方面容易激动;法国对其酸奶战略储备十分敏感;看来,处于西方市场体系之中的西方国家也是有感情的,要不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用不着整天为华尔街高管的奖金分配方案恼火。
有一个故事说,西方外教士来到非州,手上拿着圣经,他们对土著人说,让我们闭上眼一起向上帝祈祷吧,结果,土著人睁开眼,手中的土地却变成了圣经,西方传教士手中拿着土地。
用品牌换技术,用品牌换资本,结果市场丢了,资本被人家控制了,技术更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