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生产和消费酒水的大国,在市场也聚集了众多的竞争对手。根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饮料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95.01亿元。其中:啤酒838.85亿元;白酒971.39亿元;葡萄酒129.52亿元;黄酒55.18亿元;酒精247.28亿元;果露酒52.79亿元。在庞大的市场成绩面前,更需要我们来反思中国酒类行业的生存状态。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怎样的思考?我们的酒水从业企业是否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生存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思维高度和管理水平?是否能够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一一作答。并且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的竞争背景下,探寻中国酒业的竞争能力就显得尤其迫切。谈到竞争力,我们通常指的是企业之间在对抗性竞争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因此,竞争能力会有大小强弱之分。而且,企业竞争能力是过去实力的积累、现在实力的肯定和未来实力的保障。因此,竞争能力对于企业来讲,是是否具有持续性对抗能力的一种反映。在任何行业,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制造、财务管理、物流配送、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和市场覆盖等等方面。综合以上的所有因素,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行业的竞争层次。如果从竞争层次上简单来划分,我们认为中国酒业的的竞争能力从高到底一次排序为啤酒、白酒、葡萄酒、黄酒和果露酒。在探寻中国酒业竞争力之前,我们有必要来回答一些问题,才能进入检验企业竞争能力的更高层次。例如酒类企业是否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来开展业务;酒类企业是否具备较为持久的创新能力;酒类企业是否拥有品牌运营商的驾驭能力;酒类企业能否审视和面对行业本身存在的短板或者“顽疾”等等。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只能说明我们处在一个粗放式的低竞争层次上。当然,中国酒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大思维的品牌,但是它们能走多远,能否适应下一步的竞争步调,可能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由《华夏酒报》发起的“中国酒业竞争力新闻调查”,其实是一个促使企业真是面对自己,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我们也希望,中国酒类企业能够在此过程中,能够理性看待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去悉心寻找未来市场上潜在的机会。相信,不少在国内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酒类品牌都面临如何摆脱低层次竞争,然后去探寻长远发展之路的难题。借此机会,让我们更加安静而全面地来认识自己和超越自己,中国酒业才能够找到符合自己的品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