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逛街的人大都知道,但凡被吆喝着“挥泪大甩卖”的,往往是地摊儿货,就算上面挂着响当当的商标,其实连摊主自己也知道,没人会当真。当然,名牌也会降价打折,但即便如此,它们也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着识货的人前来光顾。每到这时候,我就对“不能掉价”这句话有了深一层的理解。是想凭低价卖销量,还是凭品牌走高端,无论如何选择,反正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卖车也是如此。卖好车,你就说它的品牌、它的历史、它的标准,从各方面突显它的经典之处;想说这车便宜,适合中国家庭使用,您就说它和同价格区间的车相比较有哪些优势,如果一定要说它既便宜又充门面的话,谁又会当真呢?于是话题就说回到五万多元能买一辆宝马标准的车上了。宝马之所以是宝马,好车之所以历经百年愈发经典,究其原因,在于其远远高于其他的工艺、标准,而这些标准的形成,显然不是合资三五年时间就可以达到,也不是引进了全套设备和生产线就因此而获得的。恰恰相反,它是经过几十年精心打磨而来,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超强的耐心、几十年一贯制的生产标准、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高素质人员……而这也是构成整车最大的成本与独特的竞争力。事实上,这些区别往往体现在钣金接缝均匀程度和缝隙大小标准等这样的细节当中,但是如果没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我们真的造出了五万多元的符合“宝马标准”的车来,恐怕连德国人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吧。今年车市的确不景气,对于中国汽车的考验也相当严峻。相比于其他自主品牌汽车,华晨汽车有着强大的合作伙伴作为后盾,面对今天的问题,面对未来的竞争,应当更有底气。只是有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合资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中,品牌的效应固然十分了得,但在我们付出了市场代价的同时,还需要换来(学习)哪些东西,能够让我们和我们的中国汽车终生受益?这个20年来尚未结束的争论是否还要让它继续下去?
![萌娃吆喝卖西瓜 是“宝马”就不能吆喝着卖](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585934650279.jpeg)
其实中国企业这几年做得还是不错的,从低端切入,逐渐地往中端渗透,都做好了“长跑”的准备。而我们的合作伙伴——德国汽车却在市场高端具有较大优势,那么,正在低端打基础的中国汽车应该向高端霸主学些什么呢?谈到德国汽车,人们就会想起中北欧国家传统的“工程师”文化,德国工程师的血液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出在德国的原因。不同国家对于“豪华”这个词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空间”,有人说是“个性”,而德国人的解释是“品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对于“品质”的执着才能让其成为人们对车的梦想的延续。别低估了“宝马”的标准,别让国人误读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