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又于2月25日正式推出了“绿色证券”:从事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以及跨省经营的13类重污染行业的公司,在申请首发上市或再融资时,必须先过环保核查关;同时,环保总局将及时公开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由证监会裁决,供公众参考。由环保部门和金融行业联手推出的这三项绿色环保政策,首尾相接、各具功能:“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绿色保险”通过强制高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革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积弊;“绿色证券”则对企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保门槛,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这一利器,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

至此,中国的“绿色金融”制度初具框架,预示着金融业阔步挺进环保主战场。对重任在肩、阻力颇大的中国环保事业来说,这三柄绿色宝剑不仅会产生立竿见影的短期成效,其深远影响更值得期待。众所周知,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在内的金融业,被誉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市场调控方面具有四两拨Ы锏亩捞赝ΑT谑谐【么蟪敝械靡耘畈⒄沟慕鹑谝担碛υ谠黾佑⑻岣咝б娴耐保男衅渥魑笠倒竦纳缁嵩鹑危诘髡媒峁埂⑼贫灾鞔葱隆⒔谠寄茉醋试础⒈;ど肪车确矫娣⒒痈蟮淖饔谩U饧仁撬秤食绷鞯拿髦侵伲彩侵泄凸诘钠惹性竿4佣唐诶纯矗鹑谝悼赡芑嵊龅秸庋奶粽剑淅婊崾艿皆菔背寤鳎映ぴ独唇玻奥躺糯薄ⅰ奥躺O铡焙汀奥躺と钡耐瞥觯参欠婪斗缦铡⑽冉【又艘坏阑繁7阑鹎剑贝呱烁嗌袒?br>对正处于攻坚阶段的环保事业来说,绿色金融制度的出台与完善,就更是莫大的福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环保事业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联袂组合。反观此前的中国环保监管,地方保护主义的暗中作梗和本身的缺陷,使得法律手段时常碰壁、缩水,举步维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评风暴和区域、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已发挥到最大限度,显然已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情势下,金融业的鼎力加盟,不仅使环保主管部门多了强有力的同盟军,而且在更深层面的环保制度建设方面跨出关键性一步,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挥更加持久的约束力。当然,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绿色金融”制度建设无疑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因为牵涉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会遭遇曲折,甚至反复。此时此刻,除了环保部门、金融行业的密切配合外,公众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保护的实质是改善民生,绿色金融制度的实施不仅将使全体社会成员受益,也为他们提供了参与环保的大好机遇。公众在乐见其成的同时,更应珍视自己手中的绿色“选票”,在个人理财时尽量选择勇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上市企业,为他们增砖添瓦、助威壮势。倘能如此,“绿色金融”制度的作用将得到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