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现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话语。什么是和谐?民间有广为流传的拆字解释:“有‘禾’入‘口’是为‘和’,人‘皆’能‘言’谓之‘谐’”。前者讲的是“民生”即物质文明问题,后者讲的是“民主”即精神文明问题。我想,它与高层定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定义应该是相通的。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解决温饱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的人民从来都是受着饥饿的煎熬,只有今天,在党的“与世界同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们才第一次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解决了温饱以后的社会转型期,是不是出现了“饿肚子的人只有一种忧虑,而吃饱肚子的人则有千百种忧虑”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消除“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社会现象?我们今后更应该关注什么?笔者以为,和谐心态的美好塑造,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更重要、更迫切的内容,和谐社会还要培育和谐心态。
所谓和谐心态,也叫阳光心态,我认为,就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态,就是既不颓废消沉、也不心存妄念的心态,就是能客观看待自己、也能客观评价社会、关爱社会的心态。
培育和谐心态,各级政府和黎民百姓都有责任。对于政府而言,目前就是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尽量缩小贫富差距,这是培育和谐心态的前提。那么,对于黎民百姓而言,当前又应该如何培育和谐心态?应该特别需要培育哪些心态呢?
我觉得,首先应当培育看透而不是看破“红尘”的心态,要理性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社会,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和谐世界,只能在理想中、梦幻中,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我们一定要看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权”改革的必要性问题,按我们乡下的话说,就是“分家”问题。由于各人的能力、起点、机遇的不同,一旦搞“产权改革”,一旦“分家”,各种差别就扩大了,贫富差距就显现了,即使这种“分家”是公正、公平的,何况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不公正、不公平的规则而需要改正的。加之,中国传统的“均贫富”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平均主义的习惯,以及当今社会信息极其发达、媒体极度渲染和社会交流迅速增加,也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容易造成人们心理上对产权改革的抗拒,容易心气不顺、牢骚太盛。其实,产权问题不是一个分配问题,而是基本人权问题、激励机制问题,是市场经济改革必须进行的最基本、最基础的改革。保护产权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全体人们的利益。每个人的个人产权得到了保护,社会效率才会增加,才有财富去搞公平,我一直强调,没有效率,没有财富,你拿什么去公平?正所谓“讨米也要有个地方讨”啊!如果产权得不到保护,法治环境也不好,人们就不去努力创业了,不去创造财富了,怎么使中国越来越富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又怎能和谐相处?所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产权改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农村土地承包开始的产权改革,我们今天能基本解决温饱、我们能“拿起筷子吃肉”吗?同样的,没有农村土地承包开始的产权改革,谁又能敢去“放下筷子骂娘”?
其次,我认为,要看透“财富”问题,要有“善富”心态。虽然这些年有不少人是钻了改革不完善的空子而通过权力、垄断和不正当交易等不法手段暴富起家的,但大多数有着良好生活质量的人还是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辛苦才换来幸福生活的,把富人一律都视为“不仁之人”是极端狭隘偏激的,也是阴暗心理的反映。要承认:富人即“能人”,拥有巨大财富的富人是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人群,是带领社会进步的人群,没有富人的社会是不正常的病态社会。美国没有比尔·盖茨, 世界没有比尔·盖茨,情况将会怎样?我们改革以前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马克思说过,市场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可我们有些人心态不好,总说“市场经济不公平”。为什么?从深层次分析,我认为,那是贫穷社会中人们长期形成的“生理型”财富观的一种心态反映。其实,在现代的经济条件下,财富正在社会化,财富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相对于生产投资,其比例正日益变小。换句话说,现在人们的财富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再投资的,而财富只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再投资,它就是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它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在市场中运转,在生产中流动,而不管是个人占有还是集体占有,不管其表现为存在银行的存折上还是土财主埋在地下“坛子”里的货币。社会的发展,财富对于个人的“价值尺度”越来越只是“精神”的,财富与个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实并不像人们宣扬的那么大,财富在个人手里,只不过是生活方式或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个体,无论怎么消费,都是非常有限的,“良田万顷一斗米,广厦万间半张床”嘛。当一个人合法获取财富时,他已经把大部分财富留给了社会,而且,他消费的过程又是在创造新的财富。
当然,“善富”,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富人也要“善富”,富人对待财富也要有一个平常心,也要有一个和谐心态,不能为财所惑、为富所累。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还要说,“君子爱财,用之有道 ”!中国的富人们一定要学习比尔·盖茨,让财富合理地回流社会、多做善事,让社会关系更和谐,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心理满足,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心里和谐。
第三,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许有人会问,处于贫困中的人,能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吗?我说,怎么不能呢?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以金钱和物质财富可以衡量的。其实,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不是有句俗话叫“穷快乐”吗?我就没听说过有“富快乐”说法的,可见,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富人的专利。只要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改变处境,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关爱社会就是关爱自己应当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每个人都应有对社会和别人的爱心:当你自信的时候,把自信传给你身边的人;当你幸福的时候,留些幸福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当你快乐的时候,分些快乐给默默关注你的人;当你成功的时候,给正在苦苦奋斗的人一些激励;当你得意的时候,匀些得意给人生失意的人一些安慰。这些对他人的关爱和付出等人生积极的精神和物质元素,不会因为给予而减少财富,反而会在给予中不断增殖,是一种播下幸福的加法。社会和谐了,我们就更快乐了。
至于我们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同样需要将我们的心理健康、心态和谐问题放到社会转型的维度中来加以考察。我们还要反思我们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进大学之前,同学们是基本被置于封闭的应试环境中,严重存在着社会化不足的问题;到了大学,我们又必须学会脱离父母以及作为准父母的中学老师独立生活;必须开始确立自我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学习社会交往;必须开始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份、甚至补初恋的课;还要学许多没有用的而又不得不学的所谓“必修课”;还得为出路预做准备,应付各种各样资格考试;而同学之间的竞争的压力――政治竞争、学业竞争、消费竞争、恋爱竞争等如影随形;到毕业,面对考研或就业,整天面临着失败的威胁。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培育和心态塑造,怎么能应对这些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怎么能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所以,我们也要 培育和谐心态。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讲了,有兴趣者可以上我们经贸学院网查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座》之我的“塑造阳光心态,感受时代幸福”的讲座,那里有更详细的说法。(原载《湖南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