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抓住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威胁---用行业分工思想分析问



 【政府主导型的中国经济,它的一个具体策略,就是通过基础行业的特大垄断国企的存在与作用,而“抓住国民经济命脉”,因为这样政府可以掌握国民经济的“制高点”。现在,有学者指出了这种经济模式所包含的难题,它甚至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为什么?因为国家抓住的这些“命脉”几乎全部处于基础行业与部门,它们又必须通过行政垄断来赋予国家“命脉”的使命,如果不通过行政指令的办法给予它们以行业垄断权,那么它们就有可能因受到竞争的冲击而丧失“命脉”的功能。根据“基础行业的充分竞争是其它行业得以充分发展的前提”的思想,我们可以反过来证明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所包含的问题。因为基础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就不能向下游行业提供有效供给(所谓有效供给是指能够提供品质品种既好价格又低的产品供给),从而使众多下游行业以至整体社会经济受到挤压,直至出现衰退景象。现在已经出现这种景象了,因为下文已经指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中央特大型企业在绝对利润上升之中相对利润已经出现下降,“央企利润增长进入下降通道”。另一方面,对这些国家特大型企业的产品具有消化吸纳作用的整个社会与民间经济,出现了衰退的景象,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民间资本无处可去,“民间资金慌不择路寻找投资回报”。这两个方面的出现是巧合?还是必然?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它们是必然的,因为,处于基础行业的特大企业垄断必定用其产品的高价劣质来损害整个社会经济,这种情况显然会出现特大垄断企业的利润迅速涨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社会经济的微利化。这种局面必定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社会经济渐渐衰退,其对上游行业产品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导致特大垄断企业自己的利润开始掉头向下,进入“下降通道”。显然,这是一个经济体“病入膏肓”的表现。不过这个表现却被当前一系列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了,所以难以为人们所注意到。

  现在,一些极具眼光的学者指出了问题,需要同样极具眼光的政治家去领会与作出扭转局面的决策。决策当然是打破基础行业的垄断状态,迫使其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不过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使政府“抓住国民经济命脉”的策略遭受损害,也会使左派们的传统意识形态鼓噪更加刺耳。但是,从整体与全局看,使整体国民经济能够健康繁荣起来,才是政府所应拥有的“国民经济命脉”。---黄焕金】

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已经露头

 

  2007-02-16 10:03:3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经济人之叶檀专栏

  

  近日一个像流星般转瞬即逝的亿万年轻女富豪,激起人们对于财经八卦问题的强烈兴趣,剥开年轻、女富豪这些装饰,这则新闻背后折射出民间资金慌不择路寻找投资回报的现实。另一则更重要的消息却轻轻滑出了人们的视野:2006年中央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大幅增加,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绝对利润上升,但相对下降,在经历2003年与2004年的高增长后,央企利润增幅每年下降5%以上,央企利润增长进入下降通道,产能过剩压力进一步体现。

  民间资金无法找到投资渠道,独占利润制高点的央企利润则进入下降通道,两者叠加出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中国的要素资源迄未找到高效配置方式。缺乏高效率的企业与内需市场的支撑,很可能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对央企垄断利润的质疑正在被另一个更深切的担忧所取代:如果这些吸纳优质资源的巨型企业出现生产率下降,或者中下游企业无法吸纳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的生产能力,中国经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

  这一隐性风险日渐浮出水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6.0%;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了3.0%;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前一数据反映出上下游产业、原料与制成品链条脱节的现实:当上游企业凭借定价权优势扩大产能竭力追求让人艳羡的投资回报率时,下游企业正在为力保生存拼个你死我活。另一方面,由于大型国企利润下降,其利润增长来源很有可能从实业领域转嫁给资本市场,通过银行贷款与资本市场,国有与民间金融资源几乎被大型国有公司全部覆盖。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多出现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如钢铁、电力、石化、汽车、建筑材料等领域;二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占相当比重,多数产能过剩行业相当部分是中央企业在投资中居主导地位。这一现实提醒我们,以计划手段倾向性地配置资源并没有取得特别的成功,人为构造高投资回报率的大型特权企业,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先生曾指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因为大企业破产,其一旦失败又很容易影响其他公司。这些失败的公司因为很多负债,会把供货商拽下来,供货商又把别的公司拉下来。最后,会导致银行的破产,从而引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即使不会引发全局危机,重化、能源领域的大企业的退出成本仍然让人难以承受,会对银行、税收、就业、社会稳定等造成较大冲击。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抓住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威胁---用行业分工思想分析问

  上下游企业通过价格体系进行市场调节,最终达到供需大致平衡,才可能形成健康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的上下游产业处于不同的市场体系中,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事实上形成压榨与被压榨、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不到下游企业彻底丧失利润空间,上游企业就将维持现有模式。民资失去生存空间之日,也是大企业冰山融化之时。

  这一模式不仅会危害民营企业集中的下游企业,而且迟早会反噬上游企业,让其不思进取,并因盲目投产而在国际市场失去定价权。以扩大内需与出口化解央企产能过剩难题的建议是不现实的:扩大内需多年来没有实质进展;我国贸易顺差已经大到磨擦处处成为经济发展大患,所谓扩大出口不过是一句空话。化解难题的第一步是尽快停止制造和扩大难题,停止对上游、重工企业的优待政策。人为造就特权企业追求短期的繁荣是在拿国家长远的经济安全冒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家在度过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之后陷入困顿,目前我国的私营经济规模尚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集中经济顶峰时期的印度(对银行实行国有化,限制外国投资,并给私营领域设置了大量障碍)。私营经济的困顿表现在许多方面,民企仍存在无法逾越的准入门槛,大民企衰落被国企接管,民间资金无通畅的投资渠道,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小业主被城管四处追赶,大民营企业家投靠国企重新以“混合经济模式”为荣,无不反映出民资的无奈。央企利润的下降,反映出民资缺乏公平的竞技平台隐患已无法遮掩。

  我们常常因为央企喜人的数据而陷入幻觉之中,但央企的利润来源与投资回报提醒我们,这一幻觉得不到支撑,中国经济非市场化这一最大威胁已经开始露头。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3946.html

更多阅读

降低印花税对股市的利好表现在哪里 印花税在哪里缴纳

印花税一降,做多热情高涨,开盘过三关,涨停飞满天。美次债、再融资、通货膨胀都被一个降印花税的利好所遮盖。市场中个个是金股,上市公司都有了投资价值。为什么一个印花税能有如此大的效应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降低印花税给股市带

井底望天:日本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有国家金融管理机构控制利率,大型垄断银行提供支持,缺乏市场对利率的影响,贷款主要去了大型企业,小企业贷款比较难,成本高。金融系统支持大企业,就算是大企业运作不好,也继续贷款,因为怕出现问题导致整个系统振荡。这种结构靠用高家庭储蓄率

我对你的爱无怨无悔歌词 歌词对你的爱爱爱

我对你的爱无怨无悔【歌词】 汤文来追求你我偷偷流过泪爱你爱的面容变的憔悴我的真心感动不了你你无动于衷地我好伤悲我爱你就要遭这洋罪你把我心伤的伤痕累累半夜我还在街上买醉寂寞孤独的我没有人陪爱一个人为什么受罪

神舟与蛟龙对世界的巨大震动:汉风1918|2012-06-26

神舟与蛟龙对世界的巨大震动 (2012-06-26)问:“神九、天宫及蛟龙的军事意义在于:1.天宫或神九估计携带了激光等高科技武器,同时配备高分辨率监视系统;2.天宫、神九快速围绕地球旋转,将美等国的军事调动一览无余,同时对美的卫星系统形成有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上 恶性通货膨胀股市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上)网易财经编者按:2007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多数机构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将对股市产生深刻的影响,投资者有必要拟定新的投资策略。股神巴菲特谈通货膨胀股神巴菲特对

声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抓住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威胁---用行业分工思想分析问》为网友闪现撞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