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罪 破解林毅夫“难以解释的现象”之二——“支流经济学家”能抓住“



说“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制度对称’”是有充分的理由而不是随便捏造、编造出来的。如果读了上文还没有得出笔者已经破解了林毅夫先生“难以解释的现象”的话,那么,笔者相信,当读了下述文章之后就应该能够得出上述结论了。这是因为,对真理的揭示与揭示真理的人是否属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必然联系。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真理似乎只掌握在知名的、当权的“主流经济学家”和领导人们的手里。为此,为说明问题,笔者发出了“支流经济学家”能抓住“千栽难逢的机会”的感叹。

七、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应体现“对称规律”?

由于中国的成功与中国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而制度对称又是规律的体现,所以中国经济就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高速持续增长,否则谁能说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不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的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谁又能说在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不勤奋?反之,由于“前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与其社会制度不对应、对称的“计划经济”才造成社会主义阵营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解体”。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罪 破解林毅夫“难以解释的现象”之二——“支流经济学家”能抓住“

如此也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搞上去,要想保持高速持续增长,其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否则不对称的结果就会出问题。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不管采取什么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总有一种社会制度与一种经济制度是对称的,就是说只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规律”;第二,不对称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制度落后于社会制度;一种是经济制度越前于社会制度,但均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

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为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不对称就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对称”不是别的,正是“守恒定律”的体现。为此,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有时把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应关系”称为“对称规律”,即“广义质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定律”或“广义性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定律”。也就是说,由于经济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所以作为自然衍生物的经济事物同样体现质能、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

大家知道,在物理学上,有“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讲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一般是守恒或基本守恒的,否则该系统就会由于“质能关系”的不守恒而发生转化。物理学上讲的“守恒”其实就是“对称”或“基本对称”的意思,它在经济学、社会学上的表现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否适应;具体地说也就是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否对称的问题,因为一定的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也需要对称。

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对称当然也是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体现了,否则,一旦不适应、不对称,那它们同样会产生“反作用”、“反制约”或者说“反价值”。换句话说,之所以会产生“反作用”、“反制约”或“反价值”就是由于人们违反了“广义质能守恒与转化规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业已出现了“不适应”或“不对称”的状态,表现为资本增殖的艰难!

八、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产生“对称价值”?

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适应与被动适应的关系;反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会有“反关系”或“反决定”或“反制约”的存在。笔者以为,上述说法过于抽象,且不利于操作,因为人们很难确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否存在对称或者说是否是对应。可是,若从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关系”上看,上述问题不仅容易理解,也容易操作。

比如,当某一个国家选择、实行了某种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时,由于一时很难用实践来进行检验、证明,所以,在尚未得到检验、证明之前,人们很难得出所选择、实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是否是“适应的”、“对应的”或“对称的”——即便选择的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由于未得到实践检验,不仅容易发生争论,出现派别而发生争论、检验、证明过程,也会有反复,搞不好可能出现“走弯路”现象——内耗由此而产生。

应该承认,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制度联邦制国家的“解体”就是由于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不知道自己应该实行什么样经济制度而选择了“计划经济”造成的。无疑,中国的成功与成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中国人民成功地选择、实行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亦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确实存在“对称价值”,否则将无法解释中国为何成功。

试问,对称的事物之间为何会存在价值?这是由于,凡是能够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事物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都是对称的或者说是基本对称的。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笔者以为,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因为对于“是否合理”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客观、有价值的”,否则它们就不会存在、发展,也就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它们缺乏“对称价值”。

什么是“对称价值”?笔者以为,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或者说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中,组成该系统的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如物理学上的)、性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如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之间存在着“价值和谐”或者说“和谐价值”,表现为——凡是对应、对称、守恒的质能关系、性能关系就能够获得价值;反之,凡是缺乏对应、对称或守恒的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便产生“反价值”,因为质能、性能的对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

九、“经济规划”为何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

中国经济所以能够高速持续增长显然与“按经济规律办事”有关,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所以能够高速持续增长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或“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的本质特征。有时,笔者也把“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或“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称为“规划经济”。诚然,“规划经济”与“计划经济”是不相同的,因为两者依据的不同。

笔者以为,“计划经济”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做的一种计划,而“经济规划”则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计划,其中加入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或“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的因素。如果说“计划经济”是“经济意识(需要)决定经济物质”的过程的话,那么“经济规划”则是“经济物质(经济运动规律)决定意识(需要)”的过程。中国目前搞的“经济规划”可以理解为是“规划经济”的“起始态(因为还没有充分表达)”。

试问,中国政府为何要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第一,可以肯定,“经济规划”与“规划经济”均不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虽然谁也没有说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经济规划”;第二,虽然“经济规划”是向“规划经济”方向发展的“起始态”,但“经济规划”与“规划经济”还不能并列,因为政府尚未认识到规律是啥和怎样产生——提出“以人为本”而非“以规律为本”就是个证明。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规划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而是“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资本主要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国家不能强制其“规划”;而社会主义中国则不同,由于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公有制等社会资源,所以实行起“经济规划”来优势多多。“规划”的对象当然是劳动力、市场、公有制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国家显然很难对“私有资本”进行“规划”。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包括“市场经济”、“规划经济”在内的“资源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后资本主义”的“准经济制度”。诚然,中国目前搞的“经济规划”就是在向着“后资源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路上走,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即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无疑,上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诠释!

十、规律为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价值资源?

笔者以为,规律也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就像具体和有所指的物质形式一样。如宇宙有宇宙的运动规律,星云、星系有星云、星系的运动规律,生物有生物的运动规律,植物、动物有植物、动物的运动规律。由于人是动物之一类,所以作为动物一类的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运动规律。那么,同样作为物质形式而非仅仅是意识形式的经济、社会、资本、价值和市场是否也应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切规律均产生于价值场。

笔者为何会得出这个结论?这是因为,只有价值这种东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事物、物质的运动都是“价值驱动”的结果。也就是说,价值不仅可以决定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也可以决定物质的发展与转化趋势。如物理学上的“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就是由“质能关系”决定的,而“质能关系”不是别的,正是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广义价值”在驱动。这更是由于,价值不是别的,正是物理学、经济学意义上的能量物质。

诚然,这里讲的“能量”是“广义能量物质”了。大家知道,物质有三种表达——质量、性量、能量。有时,人们也把“性量”归结到“能量范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是质量、能量还是性量,它们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着的。如“引力”通过“质量场”表达;“斥力”通过“性量场”表达,“价值”通过“能量场”表达等等。当然,如果从发展、转化的角度上去看,其分别与“广义力”的产生有必然联系。

诚然,如果没有“力”的话,物质的存在与运动也就不会具有规律性。大家知道,力有“三要素”——力的大小、作用点、作用方向。试问,力的这“三要素”是怎样产生的?无疑是质量、性量、能量的表达,或者说是由“价值场”发射出来的一种东西。物质为何要运动?如果没有“广义力”的作用,它们又怎么会按照一定的方式、方向、规模、顺序运动起来?上述,难道还不能够说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均产生于价值场?

简单地说,由于力有“三要素”,所以物质才会按照某种方式、方向、规模、顺序来运动,并能够形成一定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来,而物质的这种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不是别的,正是形成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运动规律的原因。试想,具有一定趋势的物质运动不是规律的体现难道是非规律的体现吗?为什么在物理学上把各种关系称为“定律”或“定理”?说明它们都是规律的体现。诚然,力不仅是力学的研究对象。

笔者以为,规律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最大的价值资源。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越是符合规律、贴近规律也越是具有价值或者说所获得的价值也就越大——趋向“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反之,则是趋向“价值中的最小价值”,直至出现“负价值”或“反价值”。试问,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即资本家手里的资本还想不想增殖?就做好符合规律资源的事吧!

十一、科学发展观为何为体现按“经济计划”管理?

按经济规律办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律即发展方向、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科学而清晰的认识;第二,了解自己在这一发展方向、发展趋势中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地位;第三,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能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因为社会越是发展,越能体现人民意志;第四,根据上述而制定出能够体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节约经济”思想与原则的“经济规划”,而价值不仅体现创造,更能体现节约。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者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不等于现实,需求须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否则就会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错误,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为此,为了避免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发现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科学与发展的结合点——按经济规划管理而不仅是按人的意识办事!

笔者以为,构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干什么事都需要从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仅仅是从个人、小集体和狭隘民族、国家的自身利益出发。这是因为,人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经济体的价值常常会与比其更大的集体、国家、民族和世界的价值发生冲突。为此,为了避免与宏观价值规律发生冲突,人们就需要认清不同层次与意义上的不同价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为了处理好“不同价值”间的辩证关系。

为此,为了处理好不同的价值关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政府和有“荣辱观”的企业、个人就需要有一个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经济规划。须补充说明的是,这里讲的“计划”绝不同于“前社会主义”国家搞的经济计划,更不同于“计划经济”,因为它们是两个性质与意义均不相同的事物,表现在前者是根据需要制订而后者是根据规划的要求去管理。

换言之也就是说,仅仅认识到“规律产生于场”、“价值规律产生与价值场”不够,更重要的是能够“按经济规划”管理,因为能够认识到不等于能够做到。为此,为了既能认识到也能做到,为了不仅能够做到也能够做好,中国就需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做足、做好文章而不是“上面说一套,底下干一套”。为此,笔者为大家搞了一个“科学发展观模型”。

十二、“资源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为“资源增殖”?

上述笔者讲到“人类已进入‘资源主义’社会”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增殖须通过“扩大再生产”方式实现,体现为“剩余价值的积累”。关于传统经济学上的这一认识,笔者基本上是赞同的,因为在供不应求或在“短缺经济”时代,由于企业生产多少基本都能销售出去,所以存在着“量·本·利”关系,即资本的增殖实际上体现为产品绝对数量的增长,而产品数量的增加,又体现为“绝对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加等等。

笔者以为,上述显然只说了“劳动价值”的意义而没有把始终与“劳动价值”对应的“非劳动价值”的存在、作用说进去。应该承认,作为物质而非仅仅是意识产物的价值形式,其形成绝不应该仅是个孤立的系统,否则就会违反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劳动价值”为何没有“非劳动价值”?那么,这个“非劳动价值”是什么?无疑是通过非劳动手段形成。

笔者以为,劳动这种东西既可以创造价值,也可以破坏价值,比如“文革”期间的“改天换地”的劳动,对自然生态价值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而生态价值的产生,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应该承认,“劳动价值”只是绝对意义上的价值形式,是由“必要劳动”或“一般劳动”决定,而人类却始终生活在一个相对、具体的生态、社会、经济环境中,因此,讨论“劳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生态、社会、环境等“非劳动价值”因素。比如中国成功实行市场经济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相比就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异”矣!

笔者以为,如果说“资本增殖”体现的是“劳动价值”的积累,那么,“非劳动价值”势必会体现为“资源增殖”意义!试问,资源也可以增殖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家知道,在人类尚未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所谓劳动、资本的,资本如果就是“劳动价值”的转化形式,那也不能否认了自然母亲在人类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也就不要说人类劳动的形成、劳动价值的创造均离不开自然人体细胞的协作和劳动对象的存在与作用。

市场是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么?不,是一种资源。当然,也可以把市场理解为“广义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当然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资源转化而来。如此说明,能使资本增殖的不只有“剩余价值的积累“,也包括“非自然价值的积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为何会放慢?无疑与缺乏相对意义上的市场、廉价劳动力、公有制资源有必然联系。

笔者以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为人类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那么,后理论经济学或者说相对论经济学、管理学学者为人类揭示出了资源增殖的秘密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4250.html

更多阅读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因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简介?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确认识人民币升值原因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机遇,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经济增长状况始终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

进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4中国经济如何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确定2014年经济工作总基调和工作重点,虽然结果尚未出来,但各种猜测和判断早已呈现。  其实,从最近一系列高层会议渗透出来的信息来看,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相对比较清晰,前段时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

马骏:我对中国经济的几点看法

 中国经济可能呈现V+U形复苏  大部分人在评估经济走势时,常常以同比GDP增速为指标,因为统计局只公布同比数字。但是,季度环比增长速度一般能提前两到三个季度提前反映经济拐点,所以在经济波动很大的情况下,政府决策是更应重视环比,不

声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罪 破解林毅夫“难以解释的现象”之二——“支流经济学家”能抓住“》为网友女二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