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优化 “泛系统价值优化论”(泛系统价值工程)



我认为“价值”这个概念是社会科学原理的所有原理和规律的重中之重,理清这个概念将有可能使所有社会科学统一,它是统一社会科学理论的最主要概念。同时,我认为“价值”这个概念同样也可推广到自然科学之中,甚至使所有人类学科统一!这种大胆的设想讲出来在这里可能会遭到许多人的嘲笑,因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要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已是不可思仪,更何况用一个概念来贯串两种科学?这既不是天方夜谭?然而,无奈我天生喜欢胡思乱想,,总要去碰一些许多人不敢为不敢想的事,我知道如果成功的话价值意义肯定重大,如不成功成为后辈的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

不管如何,下面请各位看官看我分折怎样?如有异议可提出,如有错误可修正。

①什么是系统论。

系统是指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研究和目的出发,可对系统作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划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等,都可相对独立地划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一个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但它本身又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可见,系统论的研究主要是把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

②什么是“泛系统”与“泛系统观”的概念

我所提的“泛系统”的概念其实是泛指所有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和环境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与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差不多,但又有区别同时它有泛化的意义——即多角度视野去看宇宙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即从系统中泛指任何子系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因此我把这种系统中的系统勉强称之为“泛系统”。它其实就是“参照系统”的概念,它可以是主体系统也可以是客观系统。

我之所以用这种需要有一定想象力的思维方法去看世界,目的是希望能从多角度的观点了解世界原本面目。然而世人多固执,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看世界,以为自己所见的就是世界的原本面目,这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佛家关于瞎子摸象的故事你也应该听过吧?人类文化信息(思想)史中各思想学派为一个问题争论来争论去,可是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他们各自的立场(角度)出发,如果以自我为参照主体系统,谁都没有错,错的只能是对方,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大家何时能跳出各自的立场,放下自我的执着,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把双方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那么这个问题就化为是整体系统本身平衡调节的问题,用国学来说是“致中和”,现在你可以看到我从双方的对立中分出三种观点:①以自我为中心;②以对方为中心;③以整体(大家或两方)为中心。此三种观点,其总和实际就构成了事物互相关系的完全信息观,不过其中一种观点只是作为这个完全信息观的一程序而己。当然,研究那一种程序对自己尤其是大家都有用,将是自己尤其是大家选择的依据。

这种观念可以概括为:人——人、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整个社会系统、自然物(系统)——整个社会系统、自然物(系统)——自然物(系统)。要知道世界不因我们某一个人或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存在而消失。参照主体系统的价值只能是具体的主体系统价值,但这与客观的价值是不矛盾的,因为这个参照主体系统可以泛指任何系统,参照主体系统可以是观察者绝对具体的自我,也可以是泛化的自我,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整个社会系统,总之,可以泛指宇宙中任何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在这种观念中一切以参照系统为中心,无我无物无所谓主观无所谓客观之分,混沌一片,若真要有所分也只能是根据参照系统的约束性条件的界定来划分——这就是泛系统价值观!

③什么是“价值”

价值,就是有用性,这个“有用性”是某一个人或物对另一个人或物的有用性,是系统相互之间的的相对有用性联系。比如两个系统A和B(当然,这两个系统可以泛指任何相互联系的系统,甚至是同一系统。),以A为主体,从主体A向外对客观目标系统B输出、发送、付出的功用角度来说:A对B的发送、输出、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用“A→B”表示,从客体B向内对主体A输入、接受、获得的效用角度来说:A对于客体B的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A←B”表示。

换个角度同样以B为主体,从主体B向外对目标系统A输出、发送、付出的功用角度来说:B对A的发送、输出、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用“B→A”表示,从客体A向内对主体B输入的效用角度来说:B对于客体A的发送、输出、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B←A”表示。可见价值是系统A和B互相联系与相对的状态。

从上可看出:A的效用价值=B对A的功用价值或B的效用价值=A对B的功用价值,可见价值是相对于参照主体系统而言。但如果从单独一方,比如A这一方来论述时,我们又发现价值可以分几个阶段:①A自身对B的劳动价值引起B的需要的满足或优化效应(效用);②B对A的劳动价值的评价;③B对A的劳动价值补偿、回馈;④A获得、满足于B的价值补偿、回馈——即A的效用。但如果从B这一方来论述时,则相反。

④什么是“优化”

从参照主体系统角度来说,以人体系统为例:个人的付出、耗费的成本的最小化追求,及其引起劳动目标对象所产生效用的功用(劳动价值)的最大化追求,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一个人的成本付出当然是希望获得效用回报,可以说成本付出是个开始、起点,获得效用回报是最终目的。但这个过程要如何才能使自身与目标系统双赢或整体最优呢?我构建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中人体系统功用与效用(优化效应)价值转化的一般模式∶个人(参照主体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劳动(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译码-→引起客体或环境系统、主客整体系统效用(优化效应)-→新的结构功能重组-→再反馈给自身(参照主体系统)-→环境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译码-→引起自身(参照主体系统)效用(优化效应)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系统决策、控制、为被相互作用的目标系统比较、选择而与同类功用系统的竞争(被比较、被选择)及为选择引起自身有效用的客观目标系统的功用而取舍(比较、选择),追求最优化的过程。

其实,我们知道现实中的系统绝大多是处于物质、能量、信息双向开放的状态,因此,应该是用“B←→A”或“A←→B”表示。这种联系是为了包括两个系统A和B的整体的优化:——即对外:耗费成本一定时,功用最大化;功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对内:耗费成本一定时,效用最大化;效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可见,这就是我们系统价值控制的目的——即使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在相互转化时得到优化配置或从管理的角度使“节省付出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使整体功用量或效用量可以最大限度接近两系统的成本量之和——即约束条件内的总成本量,使功用量(或效用量)/总成本量接近于最大值“1”。从而达到内部低耗费高功用外部低浪费高效用——即“熵减”或优化。

 

 

优化是宇宙中任何事物得以继续、发展、升华的状态。事物追求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优化效应——即广义的效用或环境功用选择的结果,是事物自主性的体现,所谓效用的最大化过程即是优化,生物系统的进化,社会系统的发展进步,其实都是自然本身系统优化的一种体现,只不过是系统不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规律的体现,因此人本身就是社会缩影,就像细胞是人体的缩影同理。以此类推,下一层是上一层的缩影,而层次之间的相邻越近其间相似性就越大。任何系统要保持长在或进化发展以及升华,优化就是其出路,否则它必灭亡。

 

⑤什么是“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泛系统价值优化论”则是在泛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系统之间的价值联系、相互转化及其优化状态的理论。它是了解系统之间的价值循环过程中节省价值耗费、提升价值的方法,同时,各系统各之又和平谐调相处,它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及和谐的构思。只不过我的研究范围太庞大,不仅仅以个人或人类社会系统为参照主体系统,而是泛指世间万物——泛系统都可以为参照主体系统进行研究!在这里,又指泛系统之间的相对性,即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甚至于信息都是相对可变的。也许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在下还未真正去完全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从文献中所粗解)。我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认为价值是相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而绝对的价值只能是从单独的某个参照系统为出发零点在自身所处的相对范围内中去求取。

⑥“泛系统价值优化论”使经济学的研究从社会规律扩大到自然规律

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参照系统之间替代、竞争、博弈、互补、合作等状态或从价值的角度研究参照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成本耗费、功用(能)、效用(优化效应)等价值的交换、转化、优化关系为目的,最终为了达到目标系统的优化。,这也正是我提出“泛系统价值优化论”的主要想法。“价值”这个概念是社会科学原理的所有原理和规律的重中之重,理清这个概念将有可能使所有社会科学统一,它是统一社会科学理论的最主要概念。同时,我认为“价值”这个概念同样也可推广到自然科学之中,甚至使所有人类学科统一!我把“价值”的定义从人与人之间的功用、效用等价值联系扩大到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功用、优化效应等广义的泛系统价值联系;个人的价值优化到目标系统的价值优化扩大到整体的价值优化(即整体增值)。

从上我们可了解泛系统之间的关系:

泛系统的(功用与效用)价值的被选择与选择←-→(编码或译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编码或译码)←-→另一泛系统的(功用与效用)价值的被选择与选择。

下面是我研究的一点广义经济学公式总结: 

孤立系统价值模型的求量公式是:

         

 从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系统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①功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②功用率=有功用部分÷成本

  ③1 (能达到的最大功用) =损失率+功用率

  ④ (1―功用/成本)=损失率;

  ⑤1-(1―功用/成本)= 功用/成本=功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总成本

  

   从环境向参照主体系统输入的效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①效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②效用率=效用部分÷自身付出总成本

  ③1 (能达到的最大效用) =损失率+效用率

  ④(1―效用/成本)=损失率;

  ⑤1-(1―效用/成本)=效用/成本 =效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自身付出总成本

开放系统与环境价值流量模型的求量公式是:

①△总成本量=△主体耗费成本量+△环境机会成本流量

②△总损失量=△主体损失量+△环境损失流量

 系统优化 “泛系统价值优化论”(泛系统价值工程)

③△主体价值量=△主体耗费成本量-△主体损失量

④△环境价值流量=△环境成本流量-△环境损失流量

⑤(△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流量),

△剩余价值量=△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

△环境价值流量>0时,△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剩余价值量>0;△环境价值流量<0时,△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剩余价值量<0;△环境价值流量=0时,△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剩余价值量=0。是沟通上面两组公式的桥梁,因为,当△主体价值量为功用价值量时,对于环境系统来说,则是环境系统的效用(或优化效应);当△客体价值量为功用价值量时,对于主体系统来说,则是自身的效用(或优化效应);可见,效用价值与功用价值是有相对性的,关键在于因参照主体系统的确定(或出发点)而异!

在上面的模型求量公式中:功用、效用、成本、损失 都是泛指任何参照系统的参数,且是可以广义推广的!

一点浅薄之见,望高人指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4269.html

更多阅读

卫星定位系统 定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定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电商的短与长  新渠道的诞生,大多情况下并不会完全取代老的渠道,为电商定位,需要厘清电商渠道与传统渠道的异同,把握电商渠道的优势所在。  传统零售渠道成为品类主导者的五个步骤:  1.精准聚焦

第65节:宏图再举(2003~2006年)(10)

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巨无霸”采煤机(华东地区第一台):  在生产布局上,采用“一综两放、分区开采”的新布局方式,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产自德国艾柯夫公司的特大功率牵引采煤机,能够支撑超过1000吨的压力

第56节:宏图再举(2003~2006年)(1)

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  当人们为某一传统趋之若鹜,传统就将变成思维的陷阱;当人们在某一传统内自我陶醉,传统将成为思维的死结。  唯一的出路是,跳出传统,推陈出新,不破不立;唯

第39节:鼎革维新(1997~2002年)(1)

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第二章 鼎革维新(1997~2002年)  改,是为了不断进步;变,是期盼成为永恒。不变则困,变则通,通则久。  只不过,人熟悉了既有的环境,总是害怕改变。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企业也同此理。但是

声明:《系统优化 “泛系统价值优化论”(泛系统价值工程)》为网友物事人非事事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