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在旅游时习惯随地吐痰和大声喧哗,而被视为修养低劣。奇怪的是美国人到中国后也习惯了随地吐痰,原因是中国的痰桶太少。还有,在装饰良好的宾馆里,很少有随地吐痰的现象,在优雅的西餐厅里也不会见到有人大声喧哗。可见,人的行为不能简单地从道德角度来评判。
某咨询公司谈了个项目,甲方先后有两个人主管该项目,这两个人都暗示要五到十个点的回扣,为了能顺利拿下这项目该公司咬着牙答应了。项目拿下后咨询公司准备兑现承诺时,甲方两个负责人却避而不谈,顾左右而言他。后来知道,甲方曾有一老总贪污了一笔钱,老板坚持走法律诉讼,该老总受到了法律制裁,然后法务经理就以此案例向公司管理层进行了通报,显示了公司消除商业腐败的决心。两位负责人因此对送到手的钱只能望洋兴叹了。
这两个例子都符合著名的“破窗效应”,是老板不可不知的管理技巧。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同样的汽车弃之市区,把其中一台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则一个星期也毫发无损。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学者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泛滥。
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进而随地乱扔垃圾。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破窗效应反映了一个深层的道理:某种行为的实施难度一旦降低,人们实施该行为的动机就会愈加强烈。行为结果的诱惑越大,人们的动机就会愈加强烈。
破窗效应给我们几个启示:不要给员工创造犯错的条件或者环境;如果发现漏洞必须及时补救,否则后果严重;创造让人进步的环境和条件。
日本企业很注重细节的完美,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向世界输出了管理思想,其中很重要的是5s方法。5S方法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将不清洁的设备、办公室和车间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也将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环境变得幽雅,员工养成了做事耐心细致的习惯。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很实用,中国著名企业大多借鉴吸收,尤其是海尔,将其视为企业的核心管理思想。
我接触过三个老总,他们都曾有过挽救濒危企业的经历。不约而同的是,他们上任的第一把火,都是从打扫厂区环境入手。其中的奥秘是,打扫环境并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但却可以提振士气,改变员工消极态度,通过共同的简单劳动,可以融通彼此的情感,并且消除因为猜疑导致的敌意。环境的改变也阻遏了破窗效应的趋势,使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