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佳心态奖 周奇凤 中欧MBA2000级 4415
他人评语:
90年代初,当国人还不知道股票是什么的时候,周奇凤就已经在股票市场叱咤风云,资金动辄数亿;当时他觉得做实业赚钱太慢;也曾投资失败,最后几乎血本无归。现在的周奇凤,从曾经的股市高手,日进斗金到现在收拾心情,卷土重来,周其凤在经历了人生的一番起伏之后,终于在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凭借着良好的心态,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年底就满40岁的周奇凤,在去年选择了个人创业,成立了北京赢思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帮助企业改制重组和境外融资上市。作为中欧2000级MBA学员,周奇凤说是中欧让他改变了对社会的认识,尤其是对经济、市场和企业管理的理解。“让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和经过中欧学习悟出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发挥用场,让那些实际上需要我帮助的企业分享。这样我也会有非常大的成就感!”
周奇凤 用最佳心态做公司
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沧海可以变成桑田。在20年前也只是个穷教书匠。今天,在经历了很多天翻地覆的经历后在不惑之年却选择了自己创业。其实,在他决定自己创业前,周奇凤还是有着一段辉煌的经历:
1985年,周奇凤从武汉水电学院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后,回老家江西当了3年教师,教授电力企业管理。当时他教的是在职经理厂长班,都是一些当时在任的电力企业的领导人。
也就是在那期间,他开始对管理产生兴趣,还参加了全国经济管理干部统考。1988年,周奇凤考上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学习水电工程技术经济专业,主要研究项目管理与可行性研究,这为周奇凤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两个朋友在南开大学中加MBA班学习,周奇凤也第一次知道了MBA,不过当时一心想去国家部委或研究所的周奇凤并没动这方面的心思。
私活成就了期货专家
研究生毕业后,周奇凤去了北京,在当时的能源部信息研究所工作,主要工作是参与水电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管理方面的对外交流,在世界银行接受过短期培训,后来又参与国家计划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编制,主要是研究社会贴现率。
1992年,周奇凤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个中国工商银行资助、由中央财经大学组织的课题组,进行现代投资科学工具研究。研究的分课题有: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金融、共同基金。周奇凤负责期货研究。
他从研究理工转向研究金融额定原因就是一个字:“穷!”那时周奇凤的家庭负担很重,父母都在农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见不到钱。一个弟弟在上大学,两个弟弟在高中,周奇凤每个月要承担他们的费用大约100元,还有父母也要孝敬。哥哥和他的收入几乎不能积攒起来,全部被这个大家庭消耗掉了。接了这个课题,周奇凤每个月会有150元的津贴:“这个研究是在外面找的私活。坦率地讲,当时根本就不懂。” 压根没想过通过股票、期货赚钱,只是想靠本事贴补家用的周奇凤就这样误打误撞的扎进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金融领域。后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周奇凤研究的那部分就是黄金期货和期权,作者是他一个人。课题完成后,周奇凤得了5000元的稿费。“可是天文数字呀!”周奇凤说当时的自己还是没有投资意识。1993年的春节,周奇凤拿着这笔钱回老家看望父母,着实风光了一把。
第一次下海赚了120万元
一书在手的周奇凤可以说在理论上已经小有所成,开始琢磨着如何能够学以致用。在他研究做完的三个月后,北京商品交易所成立。还是周奇凤的那个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同学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公开招聘已经只剩下两天了。
周奇凤赶紧去应聘。“在填表的时候说我写了一本关于期货的书。招聘的人很惊奇,也很高兴。当时交易所真正懂期货的人只有三、四个人,而我竟然有专著的期货书出版了。” 第二天见总裁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迟疑,周奇凤就被录用了。
从此周奇凤就开始了真正的金融生涯,当时主要是做一些期货品种的开发、合约设计。“北京商品交易所的所有品种开发都是由我主导的。”两个月,他就被提升为期货品种开发处处长,工资从800也涨到1200元。
1994年初,期货开始受到国内证券业的关注,一些国内的厂商也开始参与期货交易,市场日渐活跃。周奇凤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交易所的便利条件指导一些朋友操作。 “看到他们赚钱,自己只能被请吃顿饭,心理是有些不平衡。”机缘巧合,一家期货公司的老总有意发展北京市场,便把周奇凤从交易所挖出来担任其公司在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几经犹豫,周奇凤辞去北京期货交易所的稳定工作,正式下海。
周奇凤那时跟公司签订合同,承诺每年给公司交30万元的费用和利润。周奇凤回忆,当时,整个北京交易所的交易量都不如他所在公司在国内其他交易所(上海粮油、苏州线材和郑州绿豆)的一个公司的交易量大。
签这个承包协议的时候,周奇凤根本就没有把握。由于母亲生病治疗,他还背着一万元的债务。“我当时想,反正我也没有钱,签30万!要是成功了,我走运;要是不能完成,公司也不能扒我的皮,抽我的筋!”
正式辞职后的一周,周奇凤一直在起草管理制度,第二周招聘,因为当时周奇凤还是期货交易员培训的教员,很快就招聘了一批优秀的业务员。
周奇凤5月份跟公司签的协议,到10月份,竟然就把应该到第二年4月底完成的30万给完成了。在拼命忙碌中,周奇凤知道自己赚钱了,但是没有时间去数。“到1995年元旦的时候,一统计看,哇!120万呀!”周奇凤跟他当时的女友兴奋得一个晚上没有睡着,立刻就决定结婚。
血本无归后去中欧充电
1995-1998年,周奇凤转战股票市场,有朋友的投资,也有自己的钱,做的最大的时候,资金周转以亿计。然而“花无百日红”,春风得意的周奇凤在1999年初终于遇到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打击,当时期货投资的一场豪赌,让周奇凤几乎血本无归。
在极度沮丧的情况下,有朋友劝他读MBA。当时已经拥有一个硕士学位的周奇凤犹豫了:“MBA有点滥吧!”“那你别读滥的MBA呀!”朋友向他推荐了中欧。“他们的学生很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外资企业。”抱着“想换一种心态,系统学习一下最新东西”的想法,周奇凤来到了中欧。“没准可以在诸如Morgan Stanley之类的公司找到工作呢。”在中欧的日子,让周奇凤发现做一个企业真的很不容易。“从创业,到发展壮大,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方面都必须做到落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
“以前自己认为是耍嘴皮子的战略管理,竟然有那么多门道;市场营销也不是简单地请客吃饭;人力资源管理怎么会那么复杂?原来有这么多的知识或者讲究呀!”周奇凤对实业家的看法有也了根本转变。“从原来的看不上,到从中欧毕业的时候变得十分钦佩!”
在中欧学习期间,有柳传志、段永基和马云等企业家到学校演讲,让周奇凤获益良多
自己创业是被“逼上梁山”
从中欧毕业之后,周奇凤说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他没能像设想的那样到外资投资银行工作,而是到了一家国内证券公司的北京投资银行总部任副总经理。
2001年年底和2002年年初的时候,因为市场一直在下滑,股票发行已经是没有什么活可以干了。而周奇凤忽然发现人到中年竟然对以前长期熟悉的环境有了不适应的感觉。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个朋友推荐周奇凤到温元凯教授的南洋林德咨询公司去。后来,周奇凤就成了温教授公司的合伙人,加强该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
当时的公司正处于困难时期,周奇凤过去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公司给重组了,设立新的公司,由新公司接管老公司。周奇凤在治理结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股权资本重组。到2003年的时候,周奇凤开始觉得跟温元凯的想法不尽一致。终于在次年跟温以双方都非常感动的结局分手了,并和公司另一个骨干合伙人单独设立了自己的公司。
最初创业的时候,周奇凤注册了一个3万元的公司——赢思强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做些帮助企业做研究的业务,最初的客户源是靠自己老客户的积累和朋友的介绍。当初他自己也没想把这个中心当成多大的事来做,包括客户开发也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中心办公室除了一个助理也没招聘其他工作人员。所以,在2003年下半年他的研究中心只是挂了一个牌子,并没有正式经营。2003年年底,他正式退出了合伙人的单位提出了离职。
2004年初,他开始为自己的中心经营做准备,当他开始做的时候,他才发现:客户来源远不如在原合伙企业多了,主要依靠同学、朋友、旧客户的关系签了100多万元的业务单。后来,他想,要做一个公司的平台,就一定要有个公司的样子。不能光把自己看作学者,让客户找上门。不能总以为客户找自己是应该的,而自己去找客户是‘丢人’。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他业务的开展。他清醒地意识到,做公司就是要以赢利为目的,做公司如果没有市场营销的感悟是很难做下去的。于是,2004年11月,他又注册了赢思强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变成了两个执照、一套人马的班子:他的目标是以研究中心给企业做研究,以公司做客户。
公司成立后,主营业务是为企业做咨询管理、机构改革方案。为了发展他就开始招兵买马,租办公室,因为他知道个人的关系、朋友的资源总会有枯竭的时候,虽然前段时间中心的日子过得还可以,但是总依靠“吃老本”过日子很不现实,不仅公司的人没有培养起来,业务也没开展起来。他回忆:真正进钱还是在2005年上半年的时候,他凭借以往的经验,相信自己做业务给客户的满意度是100%,但是他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客户更不知道周奇凤是谁,于是,他就让公司的业务人员创造自己与客户见面的机会,把自己及公司的信息传达给客户。只要能有合作的需求,他就有信心把合同拿到手,或者胜算率达到70%——80%。但是,因为他主要做企业改制,初期业务员抓客户不准致使业务的成交量为零。就这样,初期自己开拓客户还是持续了六、七个月的时间,房租、电话费累计投入了近几十万块钱。
其实,他注册公司选得也不是时候,11月份注册公司,隔年报月份就要参加工商局的年检查,显然不是很划算。
老客户救了他的命
2005年下半年,正当他举步为艰时,一个以前服务过的老客户主动找到他,做公司改制的工作。跟他签订了一份公司长期顾问的合同,服务范围包括资本、投入融资、改制、产权等有关系的业务都过问。这一个人30万元的单子确实是救了他公司的命。人家都说好事也会成双,紧接着,以前自己开发的客户也有了回报:一家宁夏非国有企业做产权评估方面的事又跟他们签订了25万元的合同。其实,签订这两个单的原因也是完全凭借自己深厚的背景及服务口碑。从这以后,日子就比较好过一点了。
就在记者采访之前,周奇凤还在和一家客户谈融资合作的项目。他憧憬着:如果这家公司做好了公司就会彻底翻身了。
现在他面临的现状是:中小企业改制大部分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很难往前推进的了。大型企业中中央持股的一块又在做产权的划分,做股权激励,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在股权激励和绩效考核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前景。现在自己和合伙人正在推出直接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方案。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斗志昂扬,一副不服输的样子。甚至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一见他也奇怪:你怎么还是那样斗志昂扬?!问他今年达到平衡了吗?“没什么问题。”周奇凤回答的十分肯定。
有可能提前实现目标吗?这次他的回答显得十分谨慎。但他自己的感觉却是:自己当老板压力太大。每天睁开眼睛都得想:明天的饭从哪儿来?
少了年少轻狂,却多了一份沉稳自信,现在,周奇凤说他现在只想把公司做好,帮助更多的公司进行改制重组。谈到对公司的未来设想,他显得自信满满:“一个咨询公司要有市场地位,没有5年时间是做不到的。我自己的目标是:第一年微亏,第二年平衡,第三年小盈,第四年有名,第五年知名。”
“心态的变化,也是我中欧学习的一大收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白手其家,到风光无限,再到卧薪尝胆,及至今日的再创业,周奇凤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