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扭曲”,在微观上表现为“流动性不足”,以及外资取代内资、政府挤压民间、国企驱逐民企的畸形结构现象。当前,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已开始向扩张调整。但调整的步伐相对谨慎,陷于“既要……又要……”的二难决策境地。归结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迷幻所致。这里,我们且对流行的所谓流动性过剩作些分析。流动性真的过剩吗?我国当前流动性真的过剩吗?从货币供应来看,过去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并没有明显“流动性过剩”的信号,而今年以来甚至出现了微观上的流动性不足,以及明显的流动性扭曲现象。首先,货币供应并未失控。2008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低6.8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3.7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2008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低1.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4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aihuau.com从反映资金宽紧的市场利率变化来看,受央行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当前民营企业通过贷款渠道融资越来越困难,民间信贷利率不断走高,导致民间借贷资本价格升高,有的地区民间借款年利率高达36%,证明流动性过剩在市场和微观层次不仅不存在,甚至是紧张的。事实上,政府也承认: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问题和成本过高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生存发展的瓶颈。

紧缩成效适得其反中国的流动性来源于三个方面:外资流入、信贷杠杆以及存款大搬家。过去几年,央行的紧缩卓有成效,中国总体货币供应并未失控。而进入2008年后,由于第二套房贷的限制以及当前市场信心的逆转,致使资金从资本市场重新流向银行,因此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只剩下外资流入一项。同时从国民经济和投资结构来看,很明显地出现了流动性扭曲的现象,即表现为外资挤压内资,政府挤压民间、国有挤压民营以及垄断掠夺中小的特征。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速较快。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月均增长约468亿美元,超过去年385亿美元的月均增速。此外,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一季度高达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由于总的货币供应增长没有太大变化,外资的大量进入便意味着宏观当局对内资的紧缩效应。除此之外,则是政府挤压民间、国有挤压民营以及垄断掠夺中小。众所周知,在美国,消费贡献了GDP的7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大头,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引致的投资。这样一种投资结构导致出现了与政府投资相关的形象工程(如奥运项目),以及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过热,而大多数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则走向冷清的局面。综上所述,“流动性过剩”只是假象,当前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流动性扭曲”的现象,即在宏观上表现为流动性充裕的压力,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流动性不足”,以及外资取代内资、政府挤压民间、国企驱逐民企的畸形结构现象。如此,国家针对流动性过剩所制定一刀切的紧缩货币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通货膨胀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反而使得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此外,基于1997年和1998年的经验,可以认为目前的货币增长速度已没有推动价格上升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及时消除政策迷幻,在包括稳定房地产市场等问题上更加积极有力地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