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对自由贸易的历史和现实考察,反思“自由贸易理论”,既指出其内在缺陷,又指出其适用条件,并试图探讨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发展经济的新路径。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ing of the histories and the realism of the free trades, we reflect “the theories of free trade”, point out its inside blemish, then point out its applied conditions, and try to discuss the new developing road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y in the trade.
[关键词] 自由贸易理论(Theories of Free Trade);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发展之路(Developing Road)
作者简介:吴练达,男,天津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天津 300134;黄飞鸣,男,天津商学院经贸学院,天津300134;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洛阳471003
拉美国家“进口替代”策略的失败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以及计划经济陷入困境,似乎都在昭示着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已经取得了话语霸权的地位。此时此地,反思“自由贸易理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求一条发展之路显得尤为必要。
一、对自由贸易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历史与现实中真有自由贸易吗?若有,与贸易保护相比较而言,谁占有的时间段更长一些?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很好的回答“自由贸易是常规,还是特例呢?”
先考察16和17世纪的自由贸易状况。16和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黄金时代。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基础是建立在金银等贵金属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对其的拥有量是国家富裕与否的标志。获得财富的源泉来自对外贸易,顺差是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为了获得金银,国家通过管制贸易,以求获得贸易盈余。这一时期,盛行的是国家管制贸易。
18世纪是一个转型时期。在其上半叶,贸易政策仍和重商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1760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重农主义者倡导下,在斯密的分工及贸易理论影响下,英法于178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至此自由贸易虽不能说在整个欧洲但至少在欧洲两个领先国家确立了。但随后1790-1815的战争,英国对法国实行封锁,自由贸易的火苗被战争的洪水浇灭了。排除战争因素,从理论上看,自由贸易理论产生不久,就遭受到贸易保护理论的反击。美国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最先于1791年就反击自由贸易理论,德国的李斯特于1841年写成了贸易保护理论集大成之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这一时期,保护贸易仍占上风。
对英国而言,走向自由主义大概在1815-1846年间,但不早于1842年,英国之所以在此时走向自由贸易,是因为它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可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与此同时,欧洲其它国家开始觉察到自己在工业上落后状况,开始寻找一种新型的,防卫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于是就有了所谓贸易保护主义。由此观之,所谓“自由贸易”不过是强者声高,所谓“贸易保护”不过是弱者无奈。
1846年以后,贸易自由使英国更加开放。但在1860年前,整个欧洲只有几个较少国家真正实行过自由贸易,它们仅仅相当于欧洲4%的人口。1860年英法两国签订《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标志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随着1879年7月,德国实行新的关税税制,欧洲大陆又向贸易保护主义复归。若将1879年至1872年可以称为欧洲逐步向贸易保护主义复归时期,那么1892-1914年欧洲大陆保护主义加强,虽然英国仍然实行自由贸易。
就美国而言,美国是贸易保护的发祥地和大本营,汉密尔顿1791年出版的《制造业》,被认为是对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第一次阐述。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就是保护主义大旗下成长起来的。
就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而言,则是在强者炮舰下被迫实行所谓的自由贸易。
概而言之,从16世纪到1914年,自由贸易只有英国真正实行过,但时间也不长,美、德等诸强国都是在保护主义大旗下成长起来的。若真正按比较优势来进行自由贸易,现在的美国很可能还是英国的农产品基地。即使积极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也是在虽没有保护贸易主义之名、但却在行保护贸易主义之实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棉布生产比不过印度,但国内需求又很旺盛,英国便通过高关税甚至禁令阻止对印度棉布的进口。通过这种保护,棉布的旺盛需求,促进英国棉纺业的科技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1919-1945年,整个世界处于战乱之中,谈不上什么自由贸易。二战结束后,一方面是为推进贸易自由的GATT的多边贸易协商机制的形式,另一方面是拉丁美洲国家提出了“进口替代战略”。在意识形态方面,在所谓“东西方对峙”结束之前,“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基本上是独立并行的两个市场,经济上很少往来。GATT的多边协商机制主要在所谓的“资本主义阵营”里进行,通过减让关税和消除壁垒的办法使“资本主义阵营”内贸易自由度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意识形态考虑,一方面对其阵营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给予了多方关照,使得战后日本重新崛起、亚洲“四小龙”兴起;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以禁运之类的制裁封锁。GATT在变为WTO之前,只是一个多边协商机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担心WTO会损害美国利益。
随着苏东解体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贸易自由化似乎势不可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意识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但这也并不意味了全球经济就一定会自由化。因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必须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争取产业发展的空间;而为了获得发展空间,必要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乃是前提条件。就发达国家而言,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同时还会通过所谓国民待遇原则和反倾销措施进一步挤压发展中国家生存和发展空间。由于WTO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聚集在一起,过去单个国家对单个国家的格局演变成发达国家为一方的强势群体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弱势群体双边格局。在此条件下,若强势群体在与弱势群体的抗争中取得绝对优势,那么由强势群体倡导的贸易自由化的时代可预见会到来;若弱势群体在与强势群体抗衡之中能够紧密团结、积极配合、共同抗争,那么所谓真正的自由贸易能否实现就很难预期。
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来看,弱势经济的基本对策就是保护主义。然而,由于西方强国一味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自由主义,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们大肆鼓吹自由市场的好处,这很有蛊惑性,如在中国学界许多学者们曲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意,迷迷糊糊也跟着高唱自由放任的颂歌,一味地认定只有自由竞争才是中国的出路。
但大家看看最强使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在里根-撒切尔大力推销新自由主义,大力推销私有化的时候,另一方面美国却实行着大规模赤字政策,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当1980年代初,当日本质优价廉的商品潮水般地出现在欧美超级市场货架上时,美国和欧洲在七国财长会议上联合行动逼迫日元升值(广场协定),削弱日元的竞争力,一手制造了日本经济的泡沫化,这是金融时代的保护主义。可见,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是从来是两面性的,于己有利就推行之,于己不利就束之高阁,大力支持其理论家们给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灌输自由市场的迷药,自己却清醒得很。1980年代以来,西方七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不断加强,贸易日益向美、日、欧三大区域内收缩,区域间壁垒开始加高。近年来,美欧之间的香蕉战,美日之间的钢铁战硝烟弥漫。
总而言之,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就其表面是经济学概念,但就其实质而言乃是政治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概念,反映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可以预期的是人类经济交往的范围会扩大,但这并不意味贸易自由化就代表了全人类乃至所有民族国家的利益。
(未完待续)
已发表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