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通缉了谁
很多企业忽视了公众的力量,忽视了自己言行将对公众认知产生何种影响。意气用事只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游戏米果这家企业把6名离职员工的照片、身份证件号码公之于众,并给业内50家企业发函,要求业界不得录用这些员工时,被“通缉”的不仅仅是这六位员工还有游戏米果自己。
根据相关报道,笔者认为事件的起因很平常。核心开发团队集体离职,游戏米果怀疑这些员工泄露了公司的商业机密----游戏的源代码。这件事情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是由于游戏米果采取了“网络通缉”这样的方式。而这一过激方式,正是游戏米果在处理此事件时的一大败笔。
这让笔者联想起前一阶段的《富士康报道风波》,同样的是因为采取过激行为而转移了公众的关注点。在游戏米果这一事件中,目前公众的焦点并不是谁对谁错,而在于游戏米果是否应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这从一开始就使得游戏米果成为大部分人“讨伐”的对象。从各方的意见到“反对联盟”的成立,游戏米果在这一事件中正在把公众往错误的方向导引。
其实从事件本身来看,似乎游戏米果更有“理”一些。如果不曾被要挟,不可能一下子把核心开发团队“连锅端”,没有公司会傻到这样的地步。游戏米果应该对事,而不应该对人。可游戏米果偏偏和人“对”上了,发布了“网络通缉令”。这给人的感觉是“赶尽杀绝”。但人民最反感的就是这样的“恶霸”,大家乐于“除强扶弱”,因此游戏米果一开始就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了对立面上。
而如果游戏米果采取对事的态度进行处理,也许根本就不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游戏米果同员工在双方劳动合同中签订了“竞业禁止条款”和“违约条款”。这首先是有法律依据的。其次,事情已经进入到了司法程序,在此时还采取其他的措施,不是“没事找事”吗?如果按照司法程序走,这个事情也根本不会为公众所关心。
但目前,由于游戏米果“多此一举”,使得其公众形象严重受损。试想,在这样“强势”形象下,即便是游戏开发出以后,会有多少人敢去代理?又会有多少人敢去玩?难道他们不怕自己被人欺负吗?再试想,如果你是一名游戏行业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狠角色”,你是否有胆量加入到该公司?是否敢与虎谋皮?
这个事件表面上看,游戏米果通缉了六位员工,但实际上游戏米果又何尝不被放置在了公众视野面前而也正在被人所声讨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游戏米果也是在被通缉。说事就说事,别说那些没有用的。很多企业忽视了公众的力量,忽视了自己言行将对公众认知产生何种影响。意气用事只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