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议论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驳”读书无用论”



 一、对“读书无用论”的调查和社会批判

  请看下面的报道:

  《河北某初中辍学率近90%新““读书无用论””抬头》(http://business.sohu.com/20051111/n240698058.shtml)

  最新的调查数据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读书让家庭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http://business.sohu.com/20051111/n240698058.shtml),让学生背负沉重的内疚感,甚至是负罪感。

  最新的一则有关报道是:《本科生回读中专引发高教尴尬教育部关注》(http://news.sohu.com/20060826/n245002865.shtml)。当我在百度搜索“读书无用论”时,对些社会现象的分析信息居然高达259000条!

  看到这些报道,总觉得想说点什么,但一直未曾动笔。昨天看到吕彦儒博士的《收入高低的影响因素实证》(http://will-lv.spaces.live.com/)后,才下决心动笔。吕彦儒博士的文章主要是通过真实的调查数据说明了学历(读书)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反驳了其文开头对学历与收入的“笑话”式关系。而我主要想讨论一下如何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看待这种现象和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如何分析和批判“读书无用论”

  对现实问题的最好的,最直接的回答还是在历史与现实中。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学习价值取向和现实选择。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也就是今日高考的前身)使得这种价值取向和现实选择制度化。只有“学而优”才能进入体制内,享受社会体制带来的“实惠”。可以说这是一条古不变的真理。相比过去,今天的学习价值取向和现实选择则更多元化,“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学(从事教育)”等等。无论哪种价值取向和现实选择都必须“学而优”。“学而优则仕”和“学而优则学”就不用讨论了。

  那么“学而优则商”是不是就可以不读书了呢?想想上个世纪90年代那么“流星式”的企业家正是“成也胆大,败也胆大”。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其素质的不足以支撑其事业的发展。正所谓:“天不变,道也不变”。但“天”变了呢?你能觉察出,并选择正确的“道”吗?再看看今天的财富新贵的“出身”,答案就是显然的。或许这些道理有些抽象和不切合实际。在此,我讲一个我听到的真实故事。有一个其子学习不怎么样的家长硬是要花大钱送自己的孩子到当地最好的高中去读书。问其由,答曰:“我知道他考不上大学,但这样他会有一批能上大学,并有前途的同学。这对他以后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听到这,我很是佩服这个家长的“战略眼光”。尽管世俗,但却真实而浅显。

  还有一个我同事的例子,他比我年长十几岁,他参加工作正赶上当时的“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他说当时他夫妻俩(都是大学教师)一个月的工姿,居然养不起一个小孩子。他们说,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中国会完蛋的!没过几年,情况就变了。如今他是开着轿车,住着别墅。所以,无论是想享受体制内的稳定生活,还是捕捉体制外的无限机遇,你都得“学而优”。

  说这些故事,无非想说明一点:当我们分析判断一些社会现象时,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能随波逐流。当然这些价值判断应该是正确的。如何保证去获得这些价值判断标准呢?追循历史,观察现实,当然最简便的方法还是去读书。那么,我说“读书无用论”是胡扯!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读书都没用了,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肯定是“变天”的。孔子不是说过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奉此为真理!

  三、对“读书无用论”的考察与分析

  以我的记忆,在中国“读书无用论”应该有三次:最早的是在文革时期;第二次则是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个世纪90年,最代表性的是“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第三次则是今天。文革时期为什么会读书无用?我想原因谁都清楚。那么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读书无用论”又是为何呢?我的理解是:

  1.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是卖方市场,市场机会很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就财富梦想的公凭胆量+勤劳就足够了。所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万元户”“十万元户”和“百万元户”。

  更重要的是:

  2.改革的顺序和逻辑是从体制外向体制内展开的。这种改革逻辑当然地首先把机会给了体制外的人。而体制内的人由于体制的束缚,当然也就没了财富。而绝大多数读了书的人当时都是生活在体制内。所以,当时首先富起来“万元户”的几乎都是体制外的人,或者是敢勇敢地“否定”自己,跳到体制外的人。

  但今天市场发展了,改革深入了。“读书无用”又死灰复燃了。又是为何?社会的这种非理性认识的逻辑错在哪里?原因又是什么?

  (一)我对这种非理性认识的逻辑的理解是:

  1.把大学教育理解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即必须让学生获得某项生存的“技术”。这是对大学教育认识的一种误区。当然这种误区背后的原因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试想即使是高收费(我不是支持高收费,我本人也是这种高收费的受害者),如果国家包分配,没了就业压力,人们还会对大学教育有这么多的责难吗?其实,目前大学普遍采用的“宽口径,厚基础”,致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本身没错。以我个人的理解,大学教育更多的能力与素质教育。所以《本科生回读中专引发高教尴尬教育部关注》(http://news.sohu.com/20060826/n245002865.shtml)的报道的主人公汪洋在记者追问其对大学后不后悔时,坦率地说:“不后悔”。我想他的回答是理性的(可惜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在这篇报道出来之后,其母校竟不承认其是他们的学生。)相对技能来说,能力与素质的说法更抽象些。但正是这种抽象使得理念到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层面,变得面目全非了。

  2.把上大学当成了“短期投资”。目前几乎所有支持“读书无用论”的调查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上大学四年花了几万元,可我现在一个月才挣千儿八百的。所以“悔不该上大学”。这是一种严重的将受教育短期化的错误看法,是一种“上学近视症”。其实,上大学是对个人一生成长的投资,而非简单地应付就业。上学的受益期是一生,而且收益是不断成长的。我们不能戴着近视镜,静态地看待上学。这就是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

  (二)究其原因,我的理解是:

  1.高等教育的放量式增长,带来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相同教育模式培养下的人(意味着人的价值基本是相同的),其价格(工资)必然降低。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常识。

  2.高等教育的落后。教育界现在已经成为计划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人才的市场化配置,但人才的培养却还是计划式的“生产”。我们的大学就像一个在董事长兼总经理----教育部----控制下的一个个的车间。而且所有的“生产线”都是一个样。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不对路,更不适销”的次品。而且这种显然低收益的投入却要家长承担,这才是今天人们讨论“读书无用论”时,最痛恨的一点。

  3.学生成材模式单一化。道理云:“条条道路通罗马”,现实却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这种现象背后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家长,学生对成长认识的误区。

  除了上面,宏观的体制原因和抽象的观念原因外,以我的理解和观察,更重要的、更现实的却是:

 书中自有黄金屋议论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驳”读书无用论”

  4.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我们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严格的“在校听老师,在家听父母”的高压式学习后(这种教育造成了学生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到了大学又几乎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学生们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学了。这一糊涂就是四年光阴。正所谓:大一兴奋,大二平淡,大三彷徨,大四迷茫。再加上贯穿四年的男欢女爱。四年转眼即逝。主要表现在:

  1.学习的目标抽象了,甚至是不存在了。在许多家长和学生,尤其是农村家长和学生(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就是鱼跃龙门)看来上不了大学几乎是完蛋了!无出头之日了。上大学是“进难出易”。上大学是不行就进不去,只能望门兴叹。到了出大学则是不行也必须出去,不出去不行!所以,在高中,学习目标很明确----上大学。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到了大学,学习的目标一下子就没了,四年后的目标似乎又太遥远和抽象。对四年后做什么职业,从事什么工作,大学生几乎是无所了解和认识,更没有认真去思考。

  2.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该学什么。当初的高中生,如今的大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般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家长决定和看专业名字,哪个好听,哪个热门和流行就报哪个。到了大学,又很少有人详细、具体地介绍专业特点和学习的方法。四年严格地遵循学校的教学安排,按步就班地学习。这还是好学生。我个人以为,即使这样的好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还是远不足以应付就业需要。我个人的体会就必须在学校的安排下,建立一个自己系统的课外学习计划。而这个学习计划可以是以获得某项专门技能设置的。但前提必须是对专业有兴趣,并了解它。

  所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其进行管理学基础知识,如目标管理,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教学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迫切要求。这也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比抱怨环境和体制更为实际和有用。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就业压力大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它向学生传递一种压力。但如果没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这种压力只会变为大学生的迷茫,进而导致全社会的集体不理性----读书无用。

  至此,我的观点就是要以一种近似真理般的价值判断标准,去看待和分析我们周围的一切社会现象。不抱怨环境,从自身做起。相信“适者生存”。这才是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5185.html

更多阅读

《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读书摘要 意识流小说怎么写

《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美)罗伯特·汉弗莱著1987年09月第1版一战之后,意识流文学经历一个蔚为壮观的大潮,出现了如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等一大批接触的意识流小说大师。[①]现代小说家们并不把人的意识作为—种状态,而是作为一个一

俄售印度基洛級潛艇爆炸沉沒,中俄喉舌极力粉饰 喉舌论

俄售印度基洛級潛艇爆炸沉沒,中俄喉舌极力粉饰2013年8月16日8月14日凌晨,停泊于孟买军港内的印军“辛杜拉克沙克(海上防御者)”号潜艇火灾引发鱼雷爆炸沉没。中俄喉舌极力掩饰;俄新网的题目是《俄罗斯专家暂时还不能进入印度潜艇爆炸现

声明:《书中自有黄金屋议论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驳”读书无用论”》为网友陌然浅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