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向文波先生6月通过博客对徐工改制质疑以来,向先生一直在为正义纳喊、为国家经济安全献策,可当徐工改制的新方案出台后,他却选择了沉默,他的沉默意味着什么?相反在此次事件中一直以“正面沉默”、“匿名攻击”、“暗地揭短”闻名的徐工却在此时选择了高调、选择了傲慢,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给那些一直关心徐工改制的人留下了诸多的疑问。笔者以为,向文波的沉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改制方案的本质调整意味着向文波的胜利,沉默是表达胜利最好的方式!向先生置疑的“威胁了国家经济安”、“贱卖”均在新方案中得到了验证。首先:凯雷放弃了对徐工机械的绝对控制,转而与徐工集团一道对徐工机械施实共同控制。如果他们否认这与经济安全没有关系,那么为何对股权分配进行质的调整?其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先生最近连续发表了解《引外资不能变成无中国演员的剧》、《印度经济为什么有可能超过中国?》等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对外资过度的担忧,这些声音得到了中央政府认同。
二、新方案与原方案相比,对徐工集团有利得多,这些好处与向先生的呐喊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向先生的沉默让曾强加于他身上的谎言不攻自破。随着向先生质疑的对赌协议的取消,新方案挤出了价格游戏中的泡沫,变相的提高了收购价格。在原方案中徐工集团实际上只获得2.55亿美元,另有1.2亿美元是对新徐工机械的注资,此时徐工集团只占有15%的股份,属于徐工集团的享有的只有0.18亿美元(1.2×15%),两项合计为2.73亿美元(21.8亿人民币)。新方案没有改变评估价格(36亿元),也就是说新的收购价会在18亿人民币(36×50%)以上,收购价格上升幅度超过40%(按新的收购方案,收购85%的股权的价格为30.6亿元(36×85%),而原方案的价格为21.8亿元)。
三、促成了政府对外资收购的政策法规的完善,功成身退。《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从五个方面调整利用外资战略、《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出台并生效、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禁止外资并购的国内龙头企业名单等等都显示了国家对向先生对徐工质疑的重视,这些都已经达到了他的初衷。
四、向先生的沉默充分证明了向先生是一个有理有节的人,是一个对于国家利益他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在成功地维护国家利益后,对于诽谤、利益既得人的不理解、恶意的攻击却可以做到置若罔闻。凯雷新方案提价40%,向先生的一个博客为国家至少挽回5亿元的损失(18-21.8/85%×50%),这还只是徐工的个案直接经济上的成果,他提出的很多论述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决策,他应该感到欣慰,他应该感到骄傲!
五、他的沉默为政府的决策留下了空间,也为各方面更专业、更谨慎地考察新方案的利弊得失创造了一种氛围。他选择沉默的时机恰到好处,见好就收、得理饶人,给徐工管理层搭好了体面下台的云梯。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对国家利益的执着、对个人信念的坚持,为2006年世界商界写下了绝妙的一笔。
反观徐工方面,用浮躁、急功近利、忘本、见利忘义等词来形容是绝对保守的。他们高分贝地贬低向文波的人格、蔑视坚持正义的爱国之士、大有“报复”之嫌,他们却从不提为什么新方案要降低凯雷的收购比例?为什么凯雷要提高40%的收购价格?是谁为徐工集团争取来巨额的收益?又是谁为国家挽回了政策的主动权?徐工方面的喧嚣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通过贬低向先生的作为,以掩盖其管理层的不作为。享受厅级、局级干部待遇的徐工管理层,没有能力去维护国家利益,而这份重任却落到了在他们压根瞧不起并视为“暴发户”的民营企业家的头上,正因为这位民营企业家的作为,用几篇博文挽回了国家5亿元的损失,作为徐工的管理层肯定觉得脸上无光,尴尬之极,只有通过“外在的得意”才能掩盖其“内心的惶恐”。
二、正因为向先生的作为将徐工的管理层推上极其尴尬的境地,报复心理开始作怪。大部分的中国人是看不懂徐工并购案的,这需要高深的财务知识,相当高度的战略意识,他们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大量地采用“愚人政策”,试图实践“谎话说一百遍就能成为真话”。极力的推广“向文波搅局”、“玩火者必自梵”的说法,存心就是想要向先生及三一集团下不了台,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向先生为国家挽回至少5亿元损失的现实。
三、多方动员,大力宣扬,制造没有反对声音的假象,给决策者施压。曾经因理屈词穷而全面哑火的博客,现在又重新装上了火药,大有秋后算账的意思。徐工管理层已经没有退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新方案的通过,如果新方案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多米诺骨牌效应”将给徐工管理层予以致命打击,这也是他们绑架职工意愿、绑架地方政府、绑架上市公司股改、绑架公司业绩的主要原因。
四、大肆吹嘘改革的艰辛,大打悲情牌,借以博得群众的同情与政府的开恩。向先生的质疑掀起了利用外资深度检讨的高潮,“典妻鬻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耻的,徐工的此次外卖显然激怒了大多数中国人,要平息已经忿怒的群众显然是不容易的,因此只有高分贝的恐吓:“谁反对徐工的改制,就是反对改革开放;谁质疑徐工的改制,就是在挑战政府的权威”。体现了徐工管理层当前的急躁与惶恐不安,试图用艰辛的过程来转移或隐瞒在出卖国有资产时把关不严、作为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