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本人之所以提出该问题是认为现代经济学需要重建,我们不要总只是去关注那些拿洋人们的标准评估出来的奖杯!每个国家社会系统的差异导致标准不同,因此,要想真正使由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得以繁荣,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自己的现状和标准,从所有思想文化的“原子”问题出发,发现修正并重组所有不适时的思想文化,才存有可能达到“彼岸”!因此, 我有如下建议:
①用系统科学的系统观,把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比如商品、个人、组织企业、国家、整个人类社会······;都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 ②用符合数学罗辑的原理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而分折系统之间的关系状态。两个相互价值关系的系统之间从罗辑学的角度来说有5种状态:(假设两系统:A和B)①A与B相交;②A与B相切;③A与B相离;④A包含B;⑤A被包含于B。 ③把现有的各种学派都当作是一种模型,而不是你对就是我错、非此就彼的关系,而应该认识到它们是的不同立场或出发点的认识论,马克思经济学派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是这种典型;构建新经济学应该把两者联系起来,不是各执一头,一个看似客观在那里只谈输出、付出功用;另一个看似主观在那里只谈输入、收获效用;而是应该当成参照主体系统与另一环境系统之间价值转化关系。这一价值转化关系是:参照主体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价格) -→译码-→引起环境系统效应(用)价值-→再反馈给参照主体系统的过程。(当然,这个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不是顺利的,一般是有干扰的)。 ④了解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系统两者的相似性与同态原理, 对系统相似性及同态原理,中国古人所著的易经就有之,宋人两程(程颐、程颢)更是提出“万物皆是一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希腊古人也称人为小宇宙。这跟今人系统科学之系统相似性及同态原理类似。以此类推、举一反多,总之把物品也好、个人也好、企业组织也好、国家也好······;,都看成一个系统,那么万物(泛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看作是系统相似性与同态原理的体现,或用同一参数模型摸述。 ⑤用控制论与信息论的研究方法把人体与社会系统都看作为控制系统,人的心理是对生理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反映,目的是服务于身体,立足于现实;而自身的劳功则需要储存在人脑的、向前人学习的总结的经验知识与他自己个人的经验总结指导,因此,心理效用应与生理效用为基础,生理效用反映为心理效用系统物质与信息互相反馈,这也系统的两重性的体现。⑥从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来说,看两者各自的标准以及现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系统一个是人另一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这个人是某种专业,在该专业中他己走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们的前列,而这时,也刚好社会发展也需要这门专业,那么可以肯定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他是成功的,或与所处的社会整体将会获得最优化或多赢,这可以是是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但如果不是甚至相反,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不需要这门专业甚至排拆,那对所处的社会整体与他来说都不利。 ⑦了解系统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系统的优化。一个系统为了继续存在、发展、优化就必须维持自身的稳定、有序、并使自已变得更强大,因此在与环境的目标系统交换时,必须使系统的输出成本、功用(能)与输入成本、效用(益)或优化效应均衡或整体性增值、熵减、有序、并使自已变得更强大,这就需要系统内部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减少冲突增加合作,以获得整体1+1>2的功能,使大家都有益但至少不会有人损失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当然,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很难达到,但整体1+1>2的整体性增值则可能,这就好比田忌赛马要想结果获得胜利容易,但是叫他三匹都起码不会败则难。我想一个社会系统也应如此,所以,结果整体优化才是关键!这就我的系统价值优化论。 ⑧下面是我研究的一点经济学公式总结: 从人(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特别是社会)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或从人(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特别是社会)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①功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②功用率=有功用部分÷成本 ③1 (能达到的最大功用) =损失率+功用率 ④ (1―功用/成本)=损失率; ⑤1-(1―功用/成本)= 功用/成本=功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总成本 从环境向参照主体系统输入的效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①效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②效用率=效用部分÷自身付出总成本 ③1 (能达到的最大效用) =损失率+效用率 ④(1―效用/成本)=损失率; ⑤1-(1―效用/成本)=效用/成本 =效用率; ⑥损失率=损失/自身付出总成本 上面的从人(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特别是社会)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和 从环境向人(参照主体系统)输入的效用量角度出发的两公式中的差异或分岐,我认为是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分岐,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研究模式的分岐,前者着重于效用、效用率,这是由于人自身是以参与的形式来认识社会的,而后者则着重于功用、功用率,这是由于人是以旁观者来观察自然的。当然,两者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沟通、转化的,其摸式:功用(能)→编码→信息(价格)→译码→效应→效用(优化效应)→结构修复和优化→新的功用(能)重组和优化。 功用率与效用率是不同的,功用率=功用/成本,它强调人(系统)被环境的利用或人(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效用率=效用/成本,它强调自身如何利用环境为已所用并带来好处的能力,其实在下的(功用率=功用/成本)即是价值工程的“价值”的概念:(价值=功能/成本)类似! 当然,上面公式的功用、效用、成本都是广义上的或泛系统的参数模型,可以套用在任何系统上,包括物质、能量、信息所有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 有兴趣的同志可参照本人以前的网上文字论述,能为大家一个视角或窗口,希望能为中国思想知识文化注入一点新鲜的气息,该理论仍有不足,需要修正和补充。所以望大家提出您们的宝贵建议、意见、观点,以帮助大家思想在交流过程中一起相互促进、整体优化,为中国的思想文化结构优化作点贡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