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玩具企业在世界整个玩具产业中主要是担当了加工制造的角色。四达电子的表现已经大大强过那些已经倒闭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的企业,不仅成功的躲过了第一冲击波,并且通过规模扩张获得了比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利润率,形成了一定的基本积累,并且还培育了自己的风险规避型业务—STAR电动车。
![什么风险采取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023683046818.jpeg)
我们不能忽视,四达电子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市场上的订单被认为是充分的。而目前的状况是市场上的订单已经不再充分,其原来的主要优势之一—较大规模已经成为其主要累赘。寒冬既已到来,我们也认为四达电子已经尽力拿到了自己所能拿到的OEM订单。在业务组合的取舍上,万和平不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风险规避型业务—STAR电动车的发展以及零配件业务的成本控制(主要是人力成本)上。首先是STAR电动车业务的发展,从案例上看,我们尚不能预知这块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以及STAR品牌在竞争中的表现,从四达电子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不能再有大的冲击,所以这一块的业务需要稳妥发展,不能因为玩具配件业务的萎缩而采用赌徒的方式在一块前途未知的业务上孤注一掷。建议在STAR电动车上加大市场推广上的投入,并进一步分析该业务的前景来确定后续发展方式,人才上做一定储备即可。关于成本的控制,我们不妨综合看看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部和工厂双方的意见,一方面认为过多的人员是企业的成本负担,一方面认为人才是企业生产的必要储备。他们之间谁有错?都没有错。万先生该如何决断这一难题?就目前订单大幅度萎缩的情况考虑,的确应该大幅度的裁员才行,但是又需要顾忌一旦市场恢复,熟练工人难找。所以,不妨利用所有的一线生产工人和多余的设备组建一个劳务输出公司,为包括四达电子在内的所有玩具电子厂提供劳务服务。在公司的业务组合中增加劳务输出这一项,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劳务服务的收入冲销过高的成本,长期来看可以将这一业务作为公司的培育型业务之一。关于转投越南的考虑也是万先生决策思路中的重要一项,越南考察之后如果决定转投越南可行,那么国内过剩的生产工人可以作为劳务输出的资源,贸易和研发的业务需要保留甚至壮大,国内公司将主要承担为研发和贸易两大职能。另外,行业的低潮期对于很多具有实力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期,如果能有很好的融资渠道,四达电子可以考虑收购一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出口玩具制造商,这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其他国内采购商的关系维护。虽然国家在努力改善着整体的外部环境,我们甚至不妨乐观的设想中国玩具业的寒冬很快就会过去,四达电子能够顺利地回到原来的发展轨道。但是这次的事件给四达电子这一类企业带来的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风险规避能力是那些依靠简单制造而存活的企业需要考虑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只有被动。这里我们不妨帮助设计一下四达电子的未来景象:四达电子将成为一个集团,业务组合主要有:玩具零配件(甚至不限于电子产品)的供应、STAR电动车以及其他玩具的内销以及出口、熟练的玩具(零配件、成品)制造工人的劳务输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