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基于“市场领土论”的民族凝聚力思考
湖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廖进中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我研究GATT/WTO几十年,但与这么多前辈、专家面对面交流,今天还是第一次。以往,我对“WTO与中国”的思考,往往是自对自地冥思苦想,很少去看别人的文章,因为我从来就是对学界关于“入世”是“利大于弊,还是利小于弊”之类的分析文字,表示着极大的不赞同。我总是这么想:人到一定年龄就要恋爱、结婚、生小儿,虽然不能说没有人,但起码不会是全国上下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对它进行什么“利弊分析”。为什么?人人都明白这是人生“规律” 。恋爱要耽误学习、工作时间,生儿育女要增添许多麻烦事,人们为什么不追究这种“弊”,这是因为在“规律”面前,再大的“弊”也不去计较了,否则,违反规律是要受惩罚的,那才是最大的“弊”。请问,倘若当时“分析”出了一个“利小于弊”的结论,难道我们就不加入WTO了?我敢说,我们GATT/WTO的主流研究,从来就是脱离不了“利弊分析”的框架,进入不了当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研究的大轨道。因而,直到今天,仍然还有人把“入世”怨气不得已而发到我的老乡龙永图名下,甚至还给他一顶“卖国贼”的桂冠!
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和增长所要遵循的“规律”,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中国经济要融于世界经济、国际市场体系之中,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市场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则应是一条“铁律”,还需要我们去进行“利弊分析”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存,逆之者亡”,惟有从这种高度来认识WTO,来研究“入世”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探求中国“入世”的应对之策,才不致于被繁枝碎叶遮掩了照耀我们前进的阳光。我至今不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是经济发展与产业调整利弊大小选择的结果,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客观规律的明智之举,它给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最为明确的参照系和催化剂。我曾经发表的《WTO:让中国与世界同步》的长文,并多年来一直以此种理念向社会和学生发的呼吁、作的讲演,我向本次大会提交的《关于WTO“基本原则”规范性问题的探讨》的短文,就是我不悔的例证。
对于经济全球化,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经济全球化,我曾经在拙著《市场领土论》中提出了一个“市场领土”的概念。何谓“领土”?《辞海》的解释是:一国主权下的区域,我把它称之为“地域领土”。“地域领土”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有着很深的印记和影响,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繁衍生息在“地域领土”上,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依附它。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地域领土”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情感更为强烈和持续,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的地域封闭性和制度封闭性更强,更难以突破当地地域条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历史演进到当代,由于高新技术的普及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贸易制度的自由化,领土的地域概念正在向市场概念转化,欧盟的成立,就是“地域领土”概念向“市场领土”全面转化的完整标识。请问:以前谁能想得到,人们居然能够在一个没有封闭的边境,没有独立的军队,没有独立的货币,没有独立的关税,甚至没有独立的对外职能的区域里活动?所以我认为,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个基本点上,“市场领土”与“地域领土”已具有同等的功能,它们是人类活动的双重空间。市场经济全球化,使得人类活动的国界范围淡化了,国际市场的吸纳能力或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了,世界各个民族都从中得到发展机遇和现实利益。一国的“地域领土”固然重要,但现在“市场领土”已更重要,市场广阔才是一国经济增长、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中带有根本性质的影响因素。“市场领土”是无国界的,是全球性的,是有扩展弹性的,我们应在全球开放的大潮中走出封闭的“地域领土”,在世界市场的交融发展中寻找新的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WTO:让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我的本意是试图运用“市场领土论”的理念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WTO对于中国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即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问题,以此求教于今天在座的诸位。
民族凝聚力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按照我的理解,起码应该有在“地域领土”基础上的“地域凝聚力”和在“市场领土”基础上的“市场凝聚力”之分。建立在地域、自然因素基础上的“地域凝聚力”主要是适应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它在世界民族发展的早期阶段对于凝聚民心起过主导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发展,这种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凝聚力已逐渐丧失其主导作用,特别是社会化、全球化大生产的现代文明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生产模式,市场活动、市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民族凝聚力就更多的体现在了民族的“市场凝聚力”上了。
中华民族是华夏地域内各民族的总称。我们中华民族在“地域领土”下的民族凝聚力强不强?当然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是证明。但近代以来,在世界大势冲击下的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还是那么强吗?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强,或者说,不太强了。远的,一百多年来尤其是“抗日”时期显现出来的“一盘散沙”式的凝聚力我们就不说了,就说改革开放前的那几十年。当时,台湾看大陆,说是什么“共产共妻”,大陆欢迎他们来“反攻”;大陆看台湾,说是什么“水深火热”,他们需要我们去“解放”!时至今日,“台独”与“统一”、“武打”与“和谈”的问题仍然还在困扰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和智慧。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还有什么民族凝聚力可以奢谈?在我国加入WTO问题上,有一个“一国四方”的特殊问题,“一国四方”源于“两岸四地”,它是说明我们民族凝聚力强,还是民族凝聚力弱?我看,这没有必要去多作解释。有朋友们可能会说,那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所引起,不是民族凝聚力问题。但为什么有“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落后。那为什么落后?往深里分析,那还不是因为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自然经济使国力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新兴的市场经济,是“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会内乱”的结果。中华民族的落后,在于缺乏一种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将自己的和学来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的国力,国力的衰落必然导致民族凝聚力的衰减和民族的分裂。
WTO的原则就是市场经济的原则,WTO就是自由贸易、对外开放,WTO是推动我们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的制度因素,我一直是把“入世”与“新中国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相提并论,看作是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第三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没有WTO,就不会有“引进来”以培育国内“市场领土”和“走出去”以拓展国际“市场领土”;没有WTO,就不会有改革的深化和改革的成功;没有WTO,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的新进程。改革开放几十年,特别是加入WTO前后,我们的综合国力、从而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才又开始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实际上是在开放的促动下完成的,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大融合也要在开放的促动下进行,如果没有加入WTO的压力和规范,这些变化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进入了WTO,我们要与国际接轨,那就不可以关起门来在自己的地域上瞎折腾了,原来那些阻碍发展的规章制度,都要逐一去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对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有决定性的作用,苏联的解体就是当代教训之反面典型。苏联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彻底分裂?原因当然很多,本人以为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原因就在于其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即使有所“修正”也很不彻底,因为不搞市场经济,各加盟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就缺少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商品与商品、资金与资金的交流,没有市场交流,就没有市场认同,就难以有情感交流、情感认同,因而就很容易分裂和解体。所以,发展开放的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我们这几十年来,正是由于实行了WTO原则下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同胞交往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经济实力已从过去自己担心的“狼来了”强大到现在被国外有些人感到“威胁”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中华民族正以崭新面貌呈现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当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继续坚持WTO原则下的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科学的促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尤其要指出的是,香港和澳门均于1995年WTO成立时就获得了WTO正式成员资格,2001年,大陆和台湾也皆入世,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消费力最大、在世界市场上市场吸纳能力最强的市场经济或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民族。这样的格局,在丰富着世界贸易版图的同时,也将深刻地改造着中华民族的经济,将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令人瞩目的根本性的变化。中华民族“两岸四地”加入WTO,融入国际社会主流,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主导和重要决策体,就会对世界上的整个华人圈有更重要的带动。华人圈是一个在全球5大洲、近90个国家和地区立足,并结合成为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政治、经济势力强大的群体,它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散居海外几千万炎黄子孙,使他们在已经改变国籍的境况下,仍然保持来自祖国的风俗习性和生活方式,时刻关注和支持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加入WTO,就可强化这种认同感,从而反过来,推进我们的“与世界同步”的改革、发展大业,让中华民族不仅在“地域领土”,而且在“市场领土”上有真正强大的凝聚力,让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讲到这里,我要特别提及当前最为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即“民族破坏力”的所谓“台独”问题。我以为,“台独”理念是一种反时代精神的落后理念,讲到底,是“地域领土”的传统概念在作祟。且不说台湾从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台湾的执政者,至今还在蔑视WTO规则、反对“三通”,追求独立的“地域领土”,实在是一种与现代潮流和历史趋势的“南辕北辙”行为。“地域领土”思维虽然可以给某些人和某些集团带来心理上的狭隘满足,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强大和团结绝对没有什么好处。
总之,我希望我的这些基于“市场领土论”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言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希望对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中华,乃至和谐世界有所裨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