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 劳动价值论 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三源泉论”



 

按语:

去年10月17日,笔者以长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新论:价值三源泉和联合所有制论》(分十次连载),与价值中国网站开始结缘。今年此日刚好一周年。该文发表以来,陆续得到越来越多网友读者的注意。虽然由于其专业性质,对于其它专业趣向的读者,难免略显枯燥(尽管笔者的行文是平易通俗的),但到发表此按语时为止,十篇连载中最高的点击率已达到710次。再加上其压缩篇《政治经济学新论(系列纲要):价值三源泉和联合所有制论》(分上、下两篇连载)的点击率485次,合计已近1200次。该文的前9篇完成于2004年4月,而点击率最高的《政治经济学新论(十):后语:政治经济学和“特制”经济学》是于去年底针对当时网上关于经济学讨论的实情临时有感而发的。可见该文提出了当前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并且言之成理,值得关注。按照国内某著名高校学报编辑的审稿评语,该文“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文笔流畅,也有相当的理论深度的分析。”但由于所论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属于“比较敏感的理论问题”,所以“专家认为,”该文“应该选择一个更好的时机和更适合的刊物发表。”一年来价值中国网友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更证实了该文并非毫无价值。

为此,笔者于今年7月30日通过价值中国网站向《中国经济时报》理论版《新视点》传去笔者稍早时所写的《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三源泉论”》一文作为投稿,希望让笔者的“价值三源泉和联合所有制论”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至今无有回音,不知该稿的下落。由于查看不到该《时报》的审稿时限规定,笔者曾先后三次循原投稿路径([email protected])去信查问审稿结果,尤其问及该《时报》究竟有否收到笔者的稿件,以及若不刊用,笔者何时可将稿件自行处置。然而时至今日,均如石沉大海,竟然没有收到该《时报》的任何回复。且不说,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公办刊物,而且明言《新视点》追求“前卫”、“新颖”、“兼容”、“开放”,“尤其欢迎从立论到行文风格都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文章”,那么本应本着少说套话、多究实理、广纳百言、鼓励创新的原则,对于严肃认真的投稿者应礼貌相待,决无有问不答的道理。就是一般的人际往来,也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堂堂国家的官办刊物,对于来自民间学人的不同声音,竟是如此骄、冷、无礼,连起码的人际交往规矩都不遵从,岂不令人愤慨、失望!岂不可叹、可悲!长此以往,国学何以“创新”、振兴?社会何以“和谐”、进步?

笔者实在忍无可忍,耐无可耐,于是决定将此文在笔者与本网站结缘一周年之际,发表于此,以作纪念。还望《时报》别责怪笔者一稿二投。

 

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三源泉论”

 

笔者曾经笃信劳动价值论,至今仍坚认劳动对于价值创造的重要意义,而且认识有了新的深化。在亲身体验了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的优劣之后,又在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形上学之间多年的穿梭思考、贯通之后,于两年多前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新论:价值三源泉和联合所有制论》一文,〔1〕并于去年秋天始发于价值中国网站,得到相当多网友的注意。近年来关于改革的反思、讨论和实践的进展情况,让笔者感到有必要关于“价值三源泉论”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继承、突破、创新的意义,再多说几句话。

 

一、“劳动价值论”不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于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劳资矛盾普遍尖锐化的十九世纪,为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高涨、为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半个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展开、为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良调整和工人福利的随后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的推动力量,为人类的进步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马克思及其战友们的英名千古长存!虽然世界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受了历史性的挫折,但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这样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今后还可能出现弯路,但历史绝不会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告“终结”。

            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事业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表达的“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劳动者应当成为社会的主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等光辉思想,仍将永远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指南、和动力。“任何社会,即使将来人人都富有了(虽然只要资本当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富有到资本“过剩”的程度,还总是需要大多数人充当劳动者的角色。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色所在。一旦劳动被普遍地踩在脚下,被厌弃,人就会变成野兽,人类的文明就会倒退、崩溃。事实上,这种倒退、崩溃,现在已见端倪。”〔2〕面对着至今仍存在着的、资本私有制造成的对于神圣劳动和劳动者的广泛践踏,马克思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颂赞和支持,突显出多么鲜明、强烈的现实意义啊!

二、新时代、新矛盾、新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人类和大自然的矛盾、冲突还没有像今天那么突出、尖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世界人类整体文明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全球规模上凸现、展开。因此,当时马克思他们所直接面对和所要回答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欧洲资本主义内部劳动和资本这两个阶级阵营之间空前严峻的对立和对抗。一百多年来,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借助于对世界其他地区自然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掠夺,通过内部制度的修修补补,成功地把内部的根本性社会矛盾控制在一个可以驾驭的规模和程度上。但是矛盾的输出不等于矛盾的消失,而是在全球以及更大的地球生态圈范围内,在国际、人天关系等更多层次上,把矛盾扩展、加剧到了空前庞大的规模和空前暴力的程度,以致令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抱着深深的忧虑,甚至使一些人产生了“世界末日”的恐惧。

            但是,忧患出智慧。人类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迫使人们从人类文明的全部实践和全部智慧积累中,寻求新的答案和出路。在人类文明的源头,至少东方的先贤们早就将先人的深邃智慧概括在“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数千年来流传不断的经典性意想之中。这些不但是历代贤人们梦寐以求的梦想,也是对天人之间、人际之间本质关系真相的高度精练的写照。(至于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存在,也可探究。)

            先贤们所说的“天人合一”,是以“天”合“人”,“人”合于“天”。因为“人”只是“天”的一部分。“人”应在主动的人天互动中达到互适。而不是相反,将“天”意合于人间统治者之“人”意,将他们少数寡头的“人”意冒充成“天”意。“天人合一”,“人天互动”,就不能忘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贪天之功居为己有,甚至毁天以利己。正是先贤们的这一至高哲理,启发了笔者对于社会产品价值源泉的重新思考。于是发现:在人们学会劳动以前,大自然已经将众多的果谷禽兽准备好了,慈爱地奉献给嗷嗷待哺的原始先人们。当时野生的动植物虽然及不上后来经过人工改进的果谷禽畜那么肥硕丰盛,但是若没有大自然的原初恩赐,没有当初野生动植物的充饥,没有原始野生动植物的原型,哪有后来的“人工改进?”哪有今天的人类?所以,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社会产品,乃至包括人类自己的物质性存在,哪一项不包含着大自然的先天赐予?哪一项不包含着天然潜在的价值?

先贤们所说的“天下大同”也不是“同”于少数人的意志,而是天下人“同心同德”、“同劳同乐”,和谐安乐地相处。他们知道,每个人的生活、劳动、创造都离不开他人的生活、劳动、创造。无论人们之间的实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只要生活在同一个“天下”,人与人之间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依赖着的。正是先贤们的这一至深哲理,启发了笔者对于社会产品价值源泉的进一步重新思考。如果把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放大到更广远的时空规模上,就会发现:人类每一个局部(个人、族群、文明体等)的发明创造往往都融进了其它局部先前的智慧积累,每一代人在新水平上的劳动、创造和生活都是建筑在先人集体智慧世代积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社会产品,乃至包括人类自己的身心存在,哪一项不包含人类世代集体智慧的结晶?哪一项不包含人类世代集体智慧的价值?

 亚当斯密 劳动价值论 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三源泉论”

再沿着人际相互依赖性的思路进一步思考,又发现:社会产品的生产既离不开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劳动,也离不开用以交换各种生产资料、也必然包含着过去劳动价值的资本,离不开产品开发、企业开创和管理、科技发明、社会宏观管理、劳动力的维护和再生、为劳动者提供精神营养和娱乐的各种文化工作等其它必须同时付出的、开创性或服务性劳动。所以,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社会产品,乃至包括每个人自己的身心存在,哪一项不包含所有这些广义“劳动”的成果?哪一项不包含所有这些广义“劳动”的价值?

于是,就有了“商品价值三源泉论”。这不是对于“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对其再一次肯定,并且予以继承、补充和深化。既然天然潜在价值和人类集体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于是就有了关于三级共同体联合所有制的设想。后来,笔者又另撰文,以“平等之私的民主联合”这样一个新概念进一步明确了“联合所有制”的本质内涵。〔3〕

 

三、“价值三源泉论”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在价值三源泉论的基础上,又依据劳动与劳动者的不可分离性(相比于资本与出资者的可分离性)以及三大源泉价值的不可分离性,笔者进一步揭示了在劳动依附资本、资本支配劳动的体制下,资本单方面霸占生产资料中本属人类共同财富的天然潜在价值和人类集体智慧价值以及雇用劳动者参与创造的新额外价值,这样一个真相,更加深刻、彻底地指出了资本私有制在根本上与全体劳动者、与全人类利益相互对立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设想的三级共同体联合所有制,则在战略上指明了人类社会向着天下大同方向演进的大致路径,并提供了向着此方向渐进式地演进的大致制度框架,为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从各国基层企业到国际(包括国与国之间以及各文明体之间)的各个社会层次上、多元主体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普遍民主化诉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天下大同”思想、环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想诉求,提供了科学的、扎实的、战略性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框架支撑。笔者具体分析了该设想的理论彻底性和实践可行性。虽然设想的逐步实现可能需要若干世纪乃至千年的时间,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设想中所提议的起步之策是完全已有先例可循的可行之计,即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实行劳动者私有股份联合公有制基础上的企业全员民主。〔4〕笔者以为,上述理论和设想的现实实践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不容低估。当然,究竟意义如何,则首先需要人们,尤其是具有重大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们,屈尊试读一下一个平民学人多年思考的心得,看看是否多少有些道理。如果有幸被付诸试行的话,那还得经受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引导实践的先行官;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一个理论的意义究竟如何,决不是可以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推销得了的。最后的话还应让大家来说,让历史来说。

四、“价值三源泉论”的哲学形上学意义

            关于价值的理论有所谓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的说法。前者是说,一件物品的价值是不以任何意识主体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后者是说,一件物品的价值有无、正负(有用即正价值,有害即负价值)、高低,取决于判断者的主观意识。笔者以为,双方都有其合理的理由,但都只执一端而不圆满。

            所谓“主观”、“客观”,也就是“心”与“物”的二元分立,,这原是为了言说这个本来就无法绝对界分、因而无法言说的心物一元存在世界,而权宜设置的人为概念。如果把权宜的界分绝对化,就不能揭示圆满真相。关于这,笔者曾有专文阐述〔5〕。其大意是:

 

一方面,作为意识对象的一切事物(“物”)总是处在永远的变动之中,即与其它事物永续不断的物质、能量等的交换之中。另一方面,作为意识(“心”)主体的人(或属于其它物种的意识主体,)本身的意识器官、意识结构(包括自然生理结构和人们认识社会事物所需的社会心理结构)也总是处在永远的变动之中,处在与周围环境永续不断的物质、能量、讯息等的交换之中。所以即使看起来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也并不具有绝对同一的认知、意识结构。通过不同一的意识结构所认知的世界当然也是不同一的了,只是我们对于在不同时刻“看”到的世界图像的某些细微差别往往忽略不计,只要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行。任何同一性都是相对的。更没有哪两个人具有绝对同一性的认知、意识结构,更不必说人与其它动物、或其它可能存在而人类尚未知道的意识主体的认知、意识结构是多么的不相同了。

 

这也就是说,你(或我)意识中所意识到的世界图像(其中包括他人和“自我”),相对于你(或我)、相对于“意识到”的当下的你(或我),是存在的;但对于别人、对于别的意识主体、或对于并不“意识到”的别一时刻的你(或我),它们就不存在,或曾经存在过、但已稍瞬即逝。既然不同一的意识主体所感知的存在世界都是不同一的,因此,在意识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个纯客观的存在世界。存在的只是无限的潜在可能性,或者说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这无限的潜在可能性,在无限多可能的、结构有限而各不同一的意识的“观照”之下,化现出各各不同的存在形相、可能世界。如果硬要从“心”(意识)与“物”(存在)的关系来解释,那么每一个这样的可能世界,其中人“眼”中的世界也一样,则都是心物合一结果的显现,即无限的潜在可能性在某种潜在可能的有限意识“观照”之下化现出来的形相。而这一“形相”只是该“有限意识”对于意识外“无限潜在可能性”的随“意”勾勒界定。似乎可以说:心为物之功能,物乃心之化现。说到底,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物原为一。只是由于人的心意识的执着,必须将存在世界分为“(我)心”与“我心”以外的一切(“物”),硬将心与物分开来,才不得不这样说。如果硬要说有一个纯“客观”世界(即不以任何单个个人的意识为前提的“客观”世界)存在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上述无限多潜在可能性的总和、即无限多可能世界的总和,也就是一个无限多元的可能世界,也即盘古开天辟地以前的“混沌世界”(撇开神话,事实上,“开天辟地”所象征的”自我”与”非我”、“心”与“物”的二分发生在每个婴儿的初始成长期内)。而人“眼”中的世界,只是这无限多元可能世界中的一景罢了。以上所述,就是笔者从佛学哲理中悟出来的、心物一元的哲学本体论。

再回到价值论。依照上述心物一元形上观的分析,价值就是一件物品的某些潜在物质属性(如水可以解生命之渴,也可以窒息淹灭生命等“无限潜在可能性”)与某意识主体的意识观照相结合而显现的一种“关系属性”。那些潜在的物质属性当然是不以任何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这些“客观存在”对于不同意识主体或不同时刻的同一意识主体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价值意义。所以,对于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意识主体,那特定的“价值”判断,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结果。只有承认了价值存在的客观性,才能进一步去探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客观来源。只有承认了特定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才能有效解释社会经济生活中商品交换价值的起伏万变。两者缺一不可,而又不可混淆。

心物一元,天人合一,人类一体,以及万灵万物各自相对分明的主体自性与存在世界绝对混沌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价值三源泉论所体现的哲学形上学意义。

                                           

注(均见于价值中国网笔者个人专栏:http://sherwinlu.aihuau.com/authorindex.aspx?id=3421)

〔1〕                见之于从《政治经济学新论(一):商品价值三源泉论》到《政治经济学新论(十):后语:政治经济学和“特制”经济学》的十篇系列论文;或比较概括的《政治经济学新论(系列纲要):价值三源泉和联合所有制论(上)、(下)》两篇;或,更为精要的、关于“商品价值三源泉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劳动和资本的分析概括,则见于《试论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矛盾(一):政治话语的抽象平等与经济权力的实际不平等(上)》一文的第(一)节“不可量化价值的不自由交换”。

〔2〕                《政治经济学新论(二):资本对于三大来源价值的霸权》。

〔3〕                《“公”字新解:平等之“私”的民主联合(所有制篇)》,《“公”与“私”的辩证法》,《基层企业全员民主的合理性依据》等。

〔4〕                《政治经济学新论(七):劳资合营的企业制度》,《政治经济学新论(九):三级共有、劳资合营的优越性》。

〔5〕                《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5735.html

更多阅读

亚当·斯密及《国富论》 亚当.斯密主要理论

亚当·斯密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得失 拯救亚当.斯密

聂文军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3期“看不见的手”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论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工具。这一思想最初源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不仅充分地论述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功能,而且由此表

亚当·斯密的“伦理世界”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伦理世界”——体味《国富论》中的“私利”与“道德”思想读书笔记/2012年12月7日被誉为西方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但其实其确切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后人对斯密的一生

批判中国教育 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介绍,亚当斯密指出“中国比欧洲任何国家富裕得多”,“但是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中国的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亚当斯密并未见识过资本主义时代

     在西方经济理论史中,无论自19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还是自1770年代以来由亚当·斯密所开创的古典自由主义,其内核都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亚当斯密也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但其实真正考察历史,亚当斯

声明:《亚当斯密 劳动价值论 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三源泉论”》为网友胡闹般的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