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式管理的话题我本不感兴趣,也没有花费精力去阅读这些书(应该是一系列书)。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流行一种炒作风,把本来狗屁不是的东西炒得火热,当你忍不住去用心一看,就觉得大失所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股风就开始刮起来,至今愈演愈烈,只要欧美有什么,就要编出一个冠以中国的对应物,好像不这样做,就不足以保持一个文明古国、洋洋大国的尊严。
一段时间以来,偶然从网上看到张羿先生所写的对中国式管理的系列批判文章,认真看了几遍,突然觉得有话要说,虽有隔靴搔痒之嫌,权且当作无聊之聊吧。
张先生洋洋洒洒的十多篇文章,从理性与非理性、精神价值、文化对比、世界观、决策、模式构架等多个角度对曾仕强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进行了声色俱厉的批判,历数了其六大无知、十大糟粕,最后从王安、亚洲四小龙、台湾中钢等案例中得出结论:曾仕强所说的中国式管理害大于益,没有存在的价值,更没有研究的价值。
张先生的批判是否正确,有待于更多业内人士(管理者和研究者)进行评论,但我认为至少可以对管理界的浅薄、起哄、跟风行为是一个当头棒喝。下面我想从批判本身和张先生的批判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批判
大凡批判,都要有批判的对象、批判的原因、批判的工具、批判的方法、批判的角度、批判的结论等要素。
(一)批判的对象
批判的对象不外乎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潮、一种行为、一项(系列)活动、一个人或一群人、一本书、一个观点、一种说法等等。
张先生批判的对象是以曾仕强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学说。但批判的过程中好像无意之间扩大化了,有殃及池鱼之嫌。
(二)批判的原因
批判者认为被批判者是错的,或违背事实、或违背规律和趋势、或违背逻辑、或违背利益……。
张先生认为中国式管理违背科学、违背事实、违背逻辑、违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张先生笔墨淋漓地展开了系列批判。
(三)批判的工具:
批判和其他活动一样,必须要有自己的工具,才能实施批判活动。批判者要有自己的基本立场、逻辑起点,并且立场和逻辑起点要为公众所认同,至少为专业人士认同。
张先生所用的工具本应是理性的科学的,但我觉得一些地方未免陷入神学的唯心泥沼,章法凌乱,难以服人。(如谈世界观)
(四)批判的方法
批判的最有力、最有利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的标准对照出批判对象的错误。
张先生也这样做了,但不够彻底,不少地方有断章取义之嫌。
(五)批判的结论
批判的结论应包括对象的错误之处、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危害、需要改进还是产出等等。
张先生的结论很明确,就是中国式管理可以休矣!但显失公允。中国式管理包括曾仕强所说的中国式管理不可能一无是处,一棒打杀,全盘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
二、关于张先生的批判文章
我完全赞同张先生这样几个观点:
1、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管理模式以及背后的文化;
2、不要盲目的自大心理,空喊以中国为中心;
3、时代背景对管理模式的影响(全球化和后现代化);
4、独立思考重于传统;
5、不要用自己民族文来对抗其他文化。
我很钦佩张先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不随波逐流的独立品格。
对于张先生的系列批判文章,我最欣赏的是《中国式管理与非理性中国》。这篇文章里,张先生是很理性地进行分析、论说,有理有据,有条不紊,语言很精彩,逻辑很缜密。请看下面一段话:
当今中国,浅薄乃至虚假的东西很容易流行。在大家都忙于赚钱的同时,似乎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处于现代化关键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危险。
毫无疑问,中国式管理的流行不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而是由于我们陷入了非理性状态。无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我们都不求甚解,却满足于蜻蜓点水,并热衷于起哄。这应了那句取笑国人的俗话:“平时看打架,过年看杀猪”。——我们果真如此空虚和无聊吗?还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成了没脑子的一代?
到底是传统文化重要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重要?当我们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的时候,伟大的传统又有什么用处?那对我们不过是一个摆设!
这里,张先生很明确的反对没有独立思考的跟风、起哄现象,认为独立思考远重于继承传统。说白了,就是不要把传统当遮羞布。
接下来的文章里也不乏精彩闪光之处,但逐步脱离了理性的轨道,由理性的学术性批判,变为非理性的冷嘲热讽,特别是《中国式管理的六大无知》一篇,几乎是文革式的罗织罪名,有失学者风范。在《中国式管理对美日中管理比较研究的反科学性》一文的提法太武断,比较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常规手段,可能会不够严谨,但说其反科学,有点大帽子扣人。在《走出中国式管理迷局:混沌与中国企业思维转型》一文里,张先生一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混沌思维,二把八种迷局说成是中国式管理的迷局,显然缺乏根据。我看这种迷局不仅是中国式管理的迷局,而是世界上所有管理模式都会遇到的迷局。请看下面一段话:
在由现代管理迈向后现代管理的世界管理革命浪潮中,管理的大同必定是主流。我们并非否认管理的地方特色,但中国特色不能等同于“中国式管理”。厘清中国式管理问题对中国管理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的洞悉。中国当今的现代化不仅与欧美的现代化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日、韩等国家现代化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现代化的背景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而日、韩现代化的背景是工业经济和国家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巨变。在工业经济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全球化市场,因而也没有产生真正的人类文化大融合。工业经济的特点是国家经济或地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管理模式的地域性或许还情有可原。然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在工业经济时代,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范式也是全球统一的。日、韩管理与美国管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只是有一些特色上的区别。工业经济本质上不过是全球化的前奏。
张先生在这里表明一个观点,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能出现中国式管理。我觉得,全球化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与趋同,但是决不会抹煞所有的个性与特色,还会出现新的分化。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会消失殆尽,肯定还会起作用,甚至会激活。以全球化来否定中国式管理也是一种简单思维的表现。
后几篇案例解说分析有理,把企业放在开放性的世界大背景下来看待、来研究,视野开阔思路清晰。但这几个案例不能说明成功与中国式管理无关,也不能说明失败就是中国式管理所致。可惜的是,张先生就是作出如此结论。
三、我所理解的中国式管理
其实中国式管理是自古就有的,《管子》、《论语》、《孙子兵法》、《吴子》、《孟子》、《荀子》、《六韬》、《三略》、《史记》、《唐鉴》、《资治通鉴》等等很多古籍里都有至今仍闪耀光芒的管理思想。对于军队、对于政府,都有很多闪光的思想和优秀的管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陆曾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等办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为日本所推崇。
由于我国大陆开放时间太短,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实行市场经济晚,还没有形成顶尖级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对于企业管理,我们还不能奢谈中国式管理。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探索。所以不能断言中国式管理已经产生,即使在台湾、在香港、在华人主导的企业,也不可妄下断语说是中国式管理。
今天的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创造中国式管理,必须广泛吸收世界上所有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作为营养,同时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从而形成真正的中国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