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试问什么是需要和价值?对于这2个问题不知难倒古今多少专家学者,然而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或说明这个概念,本人也写过几篇文章,但总觉得不够通俗,现为了把这个这个概念变得够通俗易懂,在这里,将用比喻、类比的手法来论述,并顺便介绍一下与边际效用以及功用(能)的关系。
在进论证之前先问各位看官几个问题进而了解一下“需要”的概念:1、假设某科学专家小组,要做一个实验,把一个人裸着全身关在一个恒温的房间中,这个房间是作为实验用的,房里设有(有温度双向调节功能)中央空调,室内温度可以让专家随意控制,但控制的开关设在室外,只有专家可以掌握。现专家通过各种先进科学仪器检测以及询问他的心理感觉、反复测试、比较多数次之后,最后统计得出比较符合他自己的最舒适环境温度为30摄氏度,并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最舒适环境温度(下面,假如不考虑其它原因或条件不变能的情况下,把这种符合自己的最舒适环境温度跟自己的最佳生理状态同等看待);设为标准状态!
而后专家又在30摄氏度的起点通过控制释放热气升高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达到他的身体不适为止,或继续加温,超过他个人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又通过各种先进科学仪器检测以及询问他的心理感觉、反复测试、比较多数次之后,最后统计得出他再升温可能受伤害的环境温度(假设)为80摄氏度;并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最多能承受的再升高就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
最后专家又在30摄氏度的起点通过控制释放冷气降低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达到他的身体不适为止,或继续降温,超过他个人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又通过各种先进科学仪器检测以及询问他的心理感觉、反复测试、比较多数次之后,最后统计得出他再降温可能受伤害的环境温度(假设)为零下20摄氏度;并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最多能承受的再降低就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
又如果这个人就是您!假如您在下面的实验过程中随时可以通过随身所带的温度计观察室内环境温度,那么在面对下面的情况时,您如何做?我来提几个问题:
(1)首无,假如您可以通过随身所带的温度计观察室内环境温度,看到水银所达的刻度上刚好升向高于30—80摄氏度范围内,因为这种环境温度高于您自己的最舒适环境温度,从而使自己身体产生不舒适的不平衡状态。而这种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所产生不舒适的不平衡状态的正是环境温度-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30摄氏度)=温度热能差,在30摄氏度向80摄氏度上升的过程时,由于环境室温越来越高,温度热能差也就越来越大,而生理上的不舒适感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您总是随时可以通过随身所带的温度计观察到室内环境温度,知道温度计观察到室内环境温度离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越来越高,由于您知道室内温度控制的开关设在室外,只有专家可以掌握,心理状态可能会程显出焦急、心慌等紧张状态,人体整体结构状态开始混乱无序或熵递增,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室温降低或使自己体温降低,长久下去将可能引起自身受热过头引起伤害,这时您为了不想受到这种身体不平衡状态或室温超过自己的最多能承受的再升高就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极限而影响健康,所以,便产生了为维持自己的最温舒适环境温度--30摄氏度的需要和动机,当这种需要和动机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就会推动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和反馈过程控制行为:可能用减少运动消耗自身热能使自己的身体降热,可能是您通过信息传递给专家,让他降低温度,当然,也不排除您当时因为情绪过度激动把室内的中央空调毁坏,不过以上的行为不过是达到需要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真正应该去满足的需要目的是:使房间启动该中央空调的冷气装置,以释放冷气使室内的温度与受热的体温温度都维持在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范围内,避免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极限而影响健康。而要达到这种需要目的的量,也是消涂您最舒适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度热能差所要的冷气能量(或负熵流量)。 而这种需要便是您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热能差造成的产生不平衡状态。
(2) 假如您可以通过随身所带的温度计观察室内环境温度,看到水银所达的刻度上刚好升向低于30——零下20摄氏度范围内,因为这种环境温度低于您自己的最舒适环境温度,从而使自己身体产生不舒适的不平衡状态。而这种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所产生不舒适的不平衡状态的正是环境温度-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30摄氏度)=温度冷能差,在30摄氏度向零下20摄氏度下降的过程时,由于环境室温越来越低,温度冷能差也就越来越大,而生理上的不舒适感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您总是随时可以通过随身所带的温度计观察到室内环境温度,知道温度计观察到室内环境温度离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越来越低,由于您知道室内温度控制的开关设在室外,只有专家可以掌握,心理状态可能会程显出焦急、心慌等紧张状态,人体整体结构状态开始混乱无序或熵递增,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室温降低或使自己体温升高,长久下去将可能引起自身受冻过头引起伤害,这时您为了不想受到这种身体不平衡状态或室温低过自己的最多能承受的再降低就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极限而影响健康,所以,便产生了为维持自己的最舒适环境温度——30摄氏度的需要和动机,当这种需要和动机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就会推动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和反馈过程控制行为:可能用减少运动消耗自身热能使自己的身体升温,可能是您通过信息传递给专家,让他升高温度,当然,同样也不排除您当时因为情绪过度激动把室内的中央空调毁坏,不过以上的行为不过是达到需要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真正应该去满足的需要目的是:使房间启动该中央空调的热气装置,以释放热气使室内的温度与受冻的体温温度都维持在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范围内,避免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极限而影响健康。而要达到这种需要目的的量,也是消涂您最舒适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度冷能差所要的热气能量(或负熵流量)。 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由此可见,首无,人(系统)自身的标准与环境的差距是不平衡状态的根源,而维持这种系统自身标准与环境的平衡状态(确定性)或消除系统自身与环境的不平衡状态(不确定性)的愿望和企图便称之为系统的需求(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的实际的量便是需求(需要)量。在(1)例子中是指冷能,在(2)例子中却是指热能了,可见物品(系统)对主体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是它(他)对主体是否有价值的根据!
当然,通过上面这2个例子,我是以“您”为参照主体论述人体系统处在高于或低于自身体温的两种相反环境中,自身标准与环境如何产生不平衡状态的根源以及维持这种系统自身标准与环境的平衡状态(确定性)或消除系统自标准与环境的不平衡状态(不确定性)的方法。实际上需要的主系统不仅仅是指人,它(他)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集团、也可以是社会系统······;等等。同样道理,在这里我又以个人为例子,把他看作一个开放系统,运用系统的相似性、同态原理来类比、泛指、所有存在系统。以便为大家提供一个视角窗口,以使根据我上面的论述举一反多!根据这个原理,个人参与的组织、集团、社会系统······等等更高层次的环境系统的需要标准或目标实现的一致或统一,也是个人-自我需要目标实现的扩充或作为“大我”需要的表现。那么,这跟广义价值又有何关系呢?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价值的概念:我的答案:广义的价值是:参照主体获得的环境的有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程度或参照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有用物质、能量和信息(广义负熵流)。如上面的例子中您为了维持身体的最舒适环境温度,是防止身体不平衡状态(不确定性)的发生,避免不平衡状态(不确定性)引起的健康损害,产生了在第1例子中降温(输入冷能)和第2例子中的升温(输入热能)来达到调节到身份所能适应的最佳状态。这两种冷热不同的能都是环境系统输入的功用价值。而您身体体温在环境系统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功用下引起的符合环境优化效应或需要的满足程度就是效用价值。在这里以衡量功用价值为例:以“您”为参照主体论述人体系统处在高于或低于自身体温的两种相反环境中,当您处在第(1)例子中,最舒适环境温度30摄氏度向80摄氏度上升的过程时,为避免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极限而影响健康。您会使房间启动该中央空调的冷气装置,以释放冷气使室内的温度与受热的体温温度都维持在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范围内,并最终傍得以实观。那么,中央空调的冷气装置,以释放的冷气对室内的温度与受热的体温温度产生的功用就是中央空调的功用价值;而当您处在第(2)例子中,最舒适环境温度30摄氏度向零下20摄氏度下降的过程时,为避免可能伤害的环境温度极限而影响健康。您会使房间启动该中央空调的冷气装置,以释放热气使室内的温度与受冻的体温温度都维持在自身最舒适环境温度范围内,并最终傍得以实观那么,中央空调的热气装置,以释放的暖气对室内的温度与受热的体温温度产生的功用也是中央空调的功用价值,这是从释放的热气使室内的温度客观的观察。但从的您的边际效用出发,在第(1)例子中,并不是使室内的温度与受热的体温温度降得越冷越好,只有在从80摄氏度向30摄氏度下降时边际效用才可能递增,达到30摄氏度再下降就边际效用递减了;在第(2)例子中则相反。
如果还看不明,我再通俗点:有两类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A和B相互联系(A为参照主体),A方对于B方的输入、做功(负熵流)所引起A自身需要的满足(系统的结构优化效应)程度 为B对A的效用价值,;而A方向B方的输出、做功【(火用)的付出】引起B方需要的满足(系统的结构优化效应)程度为A对B功用、功能价值。反之对于B方来说也一样,看我们的立足点(参照体)是A还是B而言。以上便是我的价值相对论。
由此可见,价值环境系统是相对于参照主体系统需要而言的功用(或效用)性。对某物的需要是某物价值的根源!而某物与主体的价值则是满足被满足的价值关系!系统的不平衡状态(需要)有多大,其间所隐含的价值可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