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系统内结构间、功能间及结构与功能间协调时,其整体效应住往大于组成该系统的各种成分效应的简单加和。反之,一个系统的结构间、功能间、结构与功能间不协调,则其整体效应往往小于组成该系统的各成分效应的简单加和。[①]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不仅是其中某个组成部分,如:某种生物,或某个企业。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调节和控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从个人、企业、区域和社会等多层次,文化、教育、技术、制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规划和协同推进,进而把生产、消费、循环再生纳入社会循环的总体框架。
已有文献普遍认为,建设循环经济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个层次。实际上这并不完整,这三个循环都必须建立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而且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也必须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为背景(比如,通过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并不能解决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等)。所以,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包括以下五个不同的层次:
一、全民参与是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伦理文化观念体系和符合生态伦理的生活方式,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通过规范的生态教育,培养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化观念,借助教育的普及功能塑造全民参与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维护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的绿色星球。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借助大众取向的选择作用,吸引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外显,这应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模式
市场主体必须在不损害社会福利和生态价值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生态伦理学原则促使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企业必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生产过程的资源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
在建立企业内部小循环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杜邦化工使用的方法是组织厂内各工艺间的物料循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R原则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到1994年该公司的废弃塑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排放量减少了70%。
另外通过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可以提高废旧零件的回收再利用比例和产品核心部分的利用年限,可以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废弃物产生。如: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新型手机,只一个螺丝钉就可以拆开,只更换一块芯片就可以升级换代。还有些工业企业已经改出售产品为提供服务,美国Interface公司将出售地毯改为出租地毯,用脏了的地毯经回收、清洗、返新后,再出租。该公司资源效率提高了70%,而废弃物排放量却减少了70%。
三、在区域层面上建立中循环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共生企业、共生产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网络,在社会生产、消费等子系统之间建立物流、能流耦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循环。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等企业之间建立了物流连接的循环关系,形成了企业间共生体系;通过供热、供电、提供其他产品等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建立结构和功能耦合,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日照市对日照经济开发区等现有园区,积极进行生态化改造,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区域认证工作,依托日照森博纸浆有限公司、日照发电厂等大企业,引导关联企业入园,成立了由相关企业组成的废物利用及排放最小化俱乐部,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园区内废物的低排放。日照森博纸浆有限公司不仅形成了系统内部循环链,碱回收率达到98%以上,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碱回收过程中产生的高压蒸汽用于发电,可以满足整个厂区用电,低压蒸汽用于纸板烘干,其排放废水又被用于港口物流企业清洁和园林绿化。
日照发电厂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100%,粉煤灰和废渣全部被用于生产建材产品,冷却用海水被用于建设工业化海产品养殖厂,利用废汽和冷却水规划建设四季海水浴场。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结合冶金、化工、粮油加工等工业项目的规划和布局,注重建立企业间副产品或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关系,构筑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将生态工业园模式扩展到整个城市范围,构建多个生态工业链,形成城市生态工业系统。[②]
四、在社会层次上建构社会循环体系,即大循环
循环经济不仅是技术性的运作方式,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必须具有相应的符合生态规律的政治、法律制度保障和相应的文化道德环境支撑。在这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不仅因为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主体,更因为建立在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和区域共生企业生态网络基础上的循环均是破缺的,它们的正常运行仍需汲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政府可以通过教育、道德、法律、经济等方式引导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促进消费取向、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通过科技扶持,引导生态化、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开发;通过法律、税收、补贴、配额等手段鼓励企业采用生态化技术、参与工业生态网络的构建,积极参与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促进回收利用产业的优先发展等。也就是说,政府在建设循环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决策、引导、连接、整合的功能,把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的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序的循环再生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伦理文化观念体系和符合生态伦理的生活方式。经济伦理是商品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内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合理性、正当性、自由、平等、等价交换、效率等原则是传统的经济伦理学主要原则,它要求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有追求最大利益的权利。而生态伦理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它要求在不损害社会福利和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市场经济主体才能够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61472;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相应的符合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政治、法律制度保障,有相应的文化道德环境支撑。通过普及生态化的教育重塑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体系,培养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化观念,是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而具有生态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在大众传媒等公共领域的舆论宣传,所创造的社会生态话语环境对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也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循环经济是一个宏观的产业体系、包括企业内部的循环、生产部门之间的循环和社会整体的循环若干层次,必须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这个体系的建立。所以,循环经济不仅是技术性的运作方式,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国家政权的宏观管理,实行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立法,建立生态法律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
从生态文化的观点,生产力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应是一种和谐地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马克思说过一切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自然生产力或者对自然生产力的模拟。我们过去只考虑工具和人的生产力,而忽略自然本身的生产力,生态生产力要把自然生产力纳入生产力范畴。
从生产关系的层面上,传统的生产关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社会结构,人与自然关系超出了其调整的范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生态生产关系除了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外,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成为生态生产关系新的、重大功能。
五、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全球层次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即:整体循环
环境问题无国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污染物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扩散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全球环境;而人口的流动又可以使区域生态灾难迅速转化为全球问题(生态难民)。对于人类而言,没有其他问题能够像生态问题这样,把全人类福利和命运如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全球宏观环境的层面上,世界各国应该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采取目标一致的国际合作,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资源消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重新耦合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有利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恢复和发展的大环境背景。如果没有良好的宏观环境,也就不可能恢复和重建出一个健康的区域生态系统。[③]
对全球复合生态系统破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新耦合,这是一项人类必须面对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区域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成分,区域生态系统的改善最终必会促进全球大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循环经济或循环型社会的整体、有序性体现于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持续有效进行。当系统步入良性发展后,系统各层次间的联系加强,层次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其基本特征是系统内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充分利用,并具备健全的信息反馈调节机制。因此,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主导因素的作用应该发挥合理、得力,利用政策、教育、法律、经济等利导因素,促进循环经济模式向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的复杂系统进化,逐步完成传统社会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相反,任何层次或子系统畸形发展或不合理的结构改变,都可能破坏系统的有序发展、削弱其整体功能。
系统的协调(同)性是各系统因素之间协同发展的外在涌现。人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生与实质,就是由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依赖于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依赖于复合系统中生产、生活功能的协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自稳定的能力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宏观调控能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涨落,都可能影响其他成分,并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协调性;而当这种影响超过某一阈值时,则会引起系统崩溃。因此,对于人类而言,必须注意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处理好人类与社会、人类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公平与持续发展。当然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只有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全球性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
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级的结构,每一个层级都具有自身运行规律。所以在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经济系统各层次的规律,按照其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和引导。要坚决避免生搬硬套,推行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的真理性的办事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通过协同进化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经济系统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也要创造条件、减少不利干扰,使其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演化成为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①] 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编著。生态工程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杜,2002第2版,20。
[②] 李兆前。树立循环经济模式,落实科学的发展观[M]。环境保护,2004(7):45~47。
[③] 参考:章家恩著。地球人迟到的忏悔:恢复生态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