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描述性模型



作者注:此文的观点现在基本已被国内主流宏观经济学者认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跟踪特征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变化趋势,以对宏观经济的调整提供参考。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经济学界一个常炒常新的主题,因为经济形势很少会保持理想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或者像中国已经历9年之久的持续性通货紧缩,所以,这个题目就永远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在1992年~1994年这一经济上升期,经济界也曾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也是如此。在关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方面,最能体现宏观经济学界意见纷呈的特点。总结各家意见主要观点可以分成五种。[1] 可以看出对于当前经济是否过热,学界的态度比较谨慎,目前基本只是对“是否会出现过热”的趋势给出预测。最近, 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物资的短缺或涨价(汽油、农副产品、钢材、水泥、电力等), 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经济过热的实际表现,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深入全面的分析,本文不以给出对现时经济状态的判断为目标,而是试图指出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层面并给出一个描述性模型,作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问题的一个新维度。

 

经济“过热”的特定含义与表征

 

        当我们在热烈争辩经济是否过热这个问题时,必须首先清楚地定义“过热”的准确含义和它的表征。在这里,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一个综述。理论界曾对是否将“五快二紧”作为经济过热的特征进行过讨论。“五快”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工业速度快;信贷规模增长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进出口增长快。“二紧”是:交通运输紧;能源、原材料紧。[2] 也有学者考虑到经济效果总是滞后于经济活动的规律,建议对速度与效益、均衡的关系,特别是对投资的性质和结构以及资金来源进行分析。提出尽管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如果供需结构是非均衡的,即使总量增长在供需总量上表现为大致相等,经济增长也不可能是健康的。因为这仅仅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在货币形式上的相等。这种“均衡”不仅不足以说明经济增长是正常的,而且也会由于结构的恶化而再度遭到破坏。理论界曾对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率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试图确定一个比较的基准,[3]以便简单地将实际增长率与之比较后得出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这种理论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动态性特点,也就是国民经济阶段性跳跃式发展,[4] 并因其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思路而未被接受。[5] 也有观点把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特征,[6]这种看法也是将直接原因归为主要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又不能适时适度地自行调整和缓解。[7]

 

        有学者认为经济过热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同时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总需求过度膨胀、结构性矛盾加剧、物价上涨过猛等诸多问题。总需求过度膨胀是经济过热的最本质特征。[8]将过热的类型根据过多货币的发出渠道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财政赤字主导型的经济过热、贷款膨胀主导型的经济过热等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根据总需求各部分的膨胀情况来划分。将总需求膨胀可以区分成三种情况:消费需求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投资一消费需求双膨胀。相应地,经济过热也可以区分成三种类型:消费膨胀的经济过热、投资膨胀的经济过热以及投资--消费双膨胀的经济过热。[9]引起我国经济过热类型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宏观调控当局行为方式的变化。从宏观调控当局的角度来看,经济过热的原因可以区分成宏观调控当局的扩张冲动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失效。[10]由于经济过热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治理经济过热必须根据各次经济过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能简单地沿用紧缩贷款和紧缩投资的办法。也有学者对我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进行了估计,[11]认为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不仅要看短期的经济增长率是否高于自然增长率,而且要看作为出发点的基期的经济是过冷还是过热。[12]

 

        我们认为对 “经济过热”的定义应该加以明确界定, 具体应区分为中观经济过热和宏观经济过热两个范畴。所谓中观,就是指个别产业或区域出现了过热的一些特征。而宏观经济过热仍指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特征。目前,在投资品和部分产业比如汽车,钢材,房地产等出现的快速增长和价格上涨应该是中观经济过热,而不是宏观经济过热。这种区分对于我国这样一种长期存在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的复杂的大型经济体是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内在结构越来越复杂,支撑力量越来越多元化,认识和把握它越来越困难。[13]如果在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不是有针对性地分析各个中观范畴的经济状况,而过于拘泥于宏观经济指标,这是一种表面化和浅层的认识,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危险。

 

        进入今年后半年,经济发展强劲,投资增长迅速,在部分行业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学界对此轮增长的认识反映在五种观点(表1).

表1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或预测应该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的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显著影响因子集也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的特征因子集合。如果把不同的视角看作是不同论点所认定的不同的显著影响因子的集合,那麽,可以看到,学界对于作用于宏观经济的显著因子以及判断经济运行状况的特征因子的观点是很不同的。

 

现在我们尝试将所有的因子汇集起来,稍作取舍并进行分类(表2)

表2

 

        我们认为这里汇集的因素部分是属于中观经济研究的范畴,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研究的范畴,既然应该区分中观和宏观,也应该按这个标准分别对待这些因素。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我们认为有下列因素或表征:[14]

1.  GDP的实际增长率是否超过潜在增长率

2.  是否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15]

这个定义在操作上有一些问题。[16] 另外,为使讨论简化,这里略去了对国际贸易和汇率因素的考虑。货币流量和增长率等因素被认为是与投资,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等因素相关的。[17]

对于中观经济过热,我们主张对下列因素加以考虑:

1.  该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增速[18]

2.  该部门或区域的价格水平和增速

 

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中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互动的假设,我们认为在整个经济体中不同的中观经济体发展对于整体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以产业部门来分,在某一被考察的时间段内,可能在能源和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等部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会比其他部类更大,也许是某些消费行业作用更大;如果以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小来看,目前仍以私人投资和政府支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用来进行投资)为主要拉动力量,具体理论模型有待深入探讨。[19]

 

这个因素列表应该讲,即使统统考虑,也未必没有遗漏重要因子,何况其中有些因素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有内在的联系。但是,总体看来,如果对于因素范围考虑得过小,那麽得出片面结论的可能性越大。比如,仅以货币供应量(率)增长状况衡量当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显然是不够慎重的。

 

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与对经济研究的建议

 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描述性模型

 

        当仔细审视各家之言的时候,会看到强调“过热”论的观点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已很突出的部分行业,在那里存在明显的过度投资和价格飞涨现象。[20]也有认为货币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增长以及GDP增长等趋势来预言过热即将发生。[21] 目前,我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还没达到2%,比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信号要低。[22] 以我们对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两个特征来看,现在的整体经济没有过热。[23]

 

        但是,从中观层面来看,在多个行业部门,都发生了过热现象,有得甚至相当严重,因为尚未进行中观经济过热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影响的评估,不能武断地讲,这些中观过热经济不会对宏观经济的过热带来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大型企业的经济状况也可能对中观和宏观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4]我们应该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研究面临着一个机会和挑战,宏观经济学现有的主流可能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深化理论的契机在于对中观经济层面着力研究,[25]并通过中间层次对整体经济制约的机制研究,加大调整和把握,从而起到有效调控增长幅度和延长增长周期,减少经济波动的目的。

 

中国经济发展特点与对理论建模的思考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投资驱动的明显特征(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993)。[26]而因为现行制度因素,社会固定投资的主要部分是来自政府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渠道。居民储蓄量大但对消费的拉动很小,因政策和产业发展状况所限,个人投资的出路主要是进入工业领域,形成重复低效益投资的结构不合理。这一轮增长与以前不同之处在于,在多年的通货紧缩情况下,对通货膨胀因素的考量可能应有所调整。[27]

 

对于使用特征经济量因子和增长经济量/率因子应该采取审慎态度。这是因为经济的动态性不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以总量为参照的数值,可能因为经济变动会与时俱进,[28]国内学者也有关于经济跳跃发展的讨论(古书堂、刘迎秋,1993;毛键,1994),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对于判断多高的增长量/率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以前的经验数据,很可能对新变化下的经济增长产生错误的估计。[29]这两方面作为评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其意义仅存在于我们能够准确定义合理的特征经济量因子和增长经济量/率因子的数值的前提之下。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很难证实,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对于以哪种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经济是否过热,我们认为不宜再使用过于“宏观”的模型,如总需求是否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或者总投资是否与总储蓄基本平衡,[30]而是更多关注产业结构和发展等更微观的方面,以及制度性变革的影响。我们将这一观点借助于类似固定轴转体的物理模型表达(见图1),将整个宏观经济看作是一个固定轴物体,该物体绕轴转动的速度用来衡量宏观经济的表现,当转速超过一个上限时,认为出现了宏观经济过热问题。在轴体上有若干个柄,可以分别代表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制度变迁等驱动力量。[31]每一方面都对整体经济的表现有所贡献。其产生的驱动力量取决于每一方面的合力矩大小。

 

图1.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为便于说明,将表示合力的箭头画成垂直于转柄,可以看出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贡献的大小(力矩)取决于着力点与轴心的距离以及有效合力的大小。我们认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言,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方面的贡献区别是很大的,不能一概而论。[32]更进一步讲,每个方面的合力实际是各个分散施加的力量的综合,以投资方面为例,各个产业部门投资所产生的力无论从大小还是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如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生产领域的投资状况与上游产业相比就更为显著(见图2)。[33]

 

图2.不同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在每个行业进行投资产生的驱动力由不同的箭头来表示。不同行业的投资效果差别也是非常大的,而这一层面的问题就是中观经济研究的重点。如果根据统计数据能够得出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最显著,那么就有必要深入到中观层面去研究各力量合成的机制。如果我们集中注意力在观察重要的趋势和差异量因子上面,再根据政策进行微调,在一个小区间里控制这些因子的滞后影响的大小,还是有可能在局部或短期内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并使经济变化在我们可以基本接受的范围内。与其进行长期的总体预测还不如进行技术层面的短期监控和必要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意义更大一些。这就是采取抑扬结合的行业调控措施,达成另人满意的合力效果,既而达到调整宏观经济表现的杠杆作用的现实意义。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如果不能区分出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搞不清因素间的动力学机制,不是对不同的作用力量采取区别化的政策,很难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从而对整体经济造成更大范围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不认为宏观经济研究应该降低到中观经济层面,除了从宏观经济管理层面考虑外,另一个方面在于考察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上述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演进规律。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可以指导我们确定不同时期里,各方面在整个经济中的权重,并趋力避害地使整体经济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虽然我们判断现时的经济还没有“过热”,但这并不是说“过热”的经济离我们还很远。[34]同时应该将对“过热”趋势的判断和现时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区分开。至于宏观经济状况到底如何,这取决于对于这个模型的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之前,应避免泛泛地讨论或预测宏观经济。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中国不会重现恶性通胀[N]. 国际金融报,2003年11月20日.

[2]古书堂,刘迎秋. 论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与跳跃式发展[J].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3,(1).

[3]杜鲁丝.中国经济已出现投资性过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0月9日.

[4]李慧勇. 经济是否过热五论[EB]. http://www.sw108.com, 2003,10.

[5]卢中原. 我国经济没有过热[N]. 粤港信息日报,2003年10月9日.

[6]邱晓华. 很难说经济总体已经过热了[N]. 深圳商报,2003年12月9日.

[7]姚景源. 2003年中国经济走了一个V型[N]. 深圳商报,2003年12月22日.

[8]余根钱.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过热类型的变化[J]. 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4,(2).

[9]余永定. 尽志不至可无悔矣[J]. 读者.2003,(1):32.

[10]王长胜. 宏观经济平稳走出通缩[N]. 深圳商报,2003年12月8日.

[11]赵磊. 对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若干看法[J]. 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3,(1).

[12]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1993年和1994年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J].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3,(5).

[13]左大培. 我国宏观动态分析中的普遍短缺程度指标[J]. 经济研究1955-2000光盘.1994,(2).

[14]多恩布什. 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23-30.

[15]罗长远.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机理及前景分析:一个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10):49-52.

[16]Charles Platrier. Mechanique Rationnelle[M], Tome I, Paris: Dunod,1954.50-53.

[17] Lawrence R. Klein and S. Ozmucur.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EB]. http://www.icasinc.org/s2002/s2002lrk.html,2002-05-08.

[18]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3年-2004年[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7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92~93年和今年有关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认为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范式对于认识中国这样的复杂经济体存在问题,提出认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视角在于考察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投资,消费,制度变迁,政府支出等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演进规律。对于有显著影响的方面应加强中观经济层面的认识和管理,并建立了一个描述性模型。

 

关键词:

中观经济过热;宏观经济过热;显著影响;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特征因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discussions on the overheating occurred in 1992 and the arguments about if the current economy is overheating. We conclude the mainstream macroeconomic study norms are not adequate to explain China economy and the other complicated economy systems. Then we propose a new frame to study the intrinsic rule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to focus on the promin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investment, consumptio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system change and the effects, causes, interaction dynamics as well as evolution route. We suggest that government need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minent areas of meso-economy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better maneuver the macro-economy performance. A descriptive model is also given to depict the frame of studying China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macro-economy overheating; meso-economy overheating; prominent effect; leverage to adjust macro-economy; departmental investment effect analysis; characteristic factors.

 

 


[1]李慧勇:《经济是否过热五论》,http://www.sw108.com

[2]赵磊:《对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若干看法》,载于《经济研究》,1993年第一期。

[3]有建议把适度经济增长率直接等同于长期平均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4]概要地说是指在某个阶段国民经济以超越常规的形式和相对较高的速度实现的持续增长。跳跃式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则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进一步高级化。

[5]古书堂、刘迎秋:《论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与跳跃式发展》,载于《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6]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993年和1994年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载于《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7]它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机制方面。所谓机制问题,主要是缺乏通过市场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或者这种机制作用不强;所谓制度问题,主要是指经营管理体制、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界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不合理。

[8]余根钱:《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过热类型的变化》,载于《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

[9]这次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探讨中,有人提出前三季度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并将其作为一个过热的征兆。对此也有相反的说法指出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1992年增长率为40.4%,1993年为61.8%, 虽然今年前三季度达到了30.5%,但全年预计可能只有23%左右,远低于上次经济过热的指标(见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中国经济:步入增长新周期”,经济观察报2003年12月1日)。

[10]主要是考察货币投放量,社会固定投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以及物价指数变化情况。

[11]估计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为11%。

[12]左大培:《我国宏观动态分析中的普遍短缺程度指标》,载于《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

[13]邱晓华:很难说经济总体已经过热了,载于深圳商报,2003年12月9日。

[14]理论上认为总需求远超过总供给时,宏观经济就是过热的,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水平很难测算。因此把对它的估计具体为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也有认为总投资大于总储蓄时,认为宏观经济将要或已经过热, 鉴于我们的观点,未采用其作为表征。

[15]也有人将主要商品是否存在供给需求的缺口列入考量,见卢中原: “我国经济没有过热”,粤港信息日报,2003年10月9日。我们认为主要商品存在这种缺口时会首先反映出中观经济层面的过热,不应作为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的表征。

[16]潜在增长率不易测算,也会有变化,一般会增大;如何定义显著的通货膨胀水平。另外,如果在等到实际  

结果已形成时,在判断经济形势是不利于预测和及时调整的。这也是本文认为应将重点转向中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动态作用研究的原因之一。为克服这些缺陷,可考虑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预测GDP增长率的走势,另外应加强对不同中观经济增长和总体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动态分析和研究。

[17]货币供应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贸易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见巴曙松:中国不会重现恶性通胀,《国际金融报》2003年11月20日。目前货币供应量增加主要部分是外汇占款。当然这种情况也会逐渐改变,但目前还是以此为主。

[18]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存在投资性经济过热现象,但不能确定是否整个宏观经济过热,见WWW.QIANLONG.COM引《经济学家》杂志:中国经济已出现投资性过热,这是一个新的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我们认为该文的这一提法不够科学。

 

[19]对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哪一方面过快增长对宏观经济整体的影响,也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20]从目前行业数据来看,部分行业过热和部分行业过冷是并存的,这种不同步现象也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林毅夫甚至直接使用局部过热与局部紧缩分别指称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

[21]这一类说法因为缺少证据证明这些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对通货膨胀的贡献而缺乏说服力。而且估计今年GDP也不会超过以前估计的潜在GDP水平。至于对近来出现的初级产品和一些农副产品涨价的根本原因应进行分析后发现不能简单地看做来源于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尽管由此有可能引发价格指数攀升,对于是否严重到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有待对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目前很难判断。

[22]一般CPI超过5%才被看作有通胀,见王长胜:“宏观经济平稳走出通缩”,深圳商报,2003年12月8日。

[23]作出这样的结论不得不承受心理压力,近来农副产品和一些工业投资基础产品大幅涨价,有些媒体甚至惊呼“通货膨胀”这个强盗,正在敲门!尽管我们对通货膨胀的惧怕心理是很重的,但是仍需客观和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

[24]比如,电力企业基本由国家控制,在本来即使正常水平下电力也很紧张的状况下,又面临今年部分耗能产业快速发展造成的更加紧缺甚至停电的局面,更加突显出了这些电力企业和国家电网的问题,也体现出部分行业或地域出现的过热现象。也就是企业层次上,某些问题已突出到影响到中观和宏观经济发展的程度。不能简单地以这个现象论证宏观经济过热。

[25]余永定在《总供给函数的推导》(发表于《经济研究》2002年9月)尝试了通过企业层次的研究建立总供给曲线的方法,并认为在微观单位和宏观总量之间还存在这一块十分广大的 “中观”领域,认为对这一中间地带的研究必将大大丰富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见余永定:  “尽志不至可无悔矣”,《读者》2003年第1期。

[26]目前(2003年前三季度)的状况是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投资需求,住与行的新型消费,出口高增长。其中投资拉动GDP的比例为30.5%。 见王长胜:“宏观经济平稳走出通缩”,深圳商报,2003年12月8日。

[27]国家统计局姚景源提出,今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业生产增长强劲,工业对GDP的增长率达到65%.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并且以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民间投资增长快以及外企投资比重大为特征,但全社会经济格局仍呈现供大于求。见“2003年中国经济走了一个V型”,深圳商报2003年12月22日。

[28]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制度限制打破后对经济的促进可能会使其产生飞跃式发展。

[29]有统计认为1998年以来中国潜在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在8.5%以上。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3年-2004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2003年第12期。

 

[30]不是贬低这些模型的理论价值,过于宏观的数据实际将一些微观上的差异掩盖了,而某些这样的差异实际会产生经济发展的角点。

[31]随着经济的制度的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效作用增加进来。

[32]资本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次增长仍然是投资驱动为特征,而且体现在建材,钢铁,汽车等耗能部类,另外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而进入的外部资金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投资的低效率,以及投融资渠道阻塞形成的巨额待利用资本,如不能很好地加以疏导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作用将是不可预计的。

[33]KLEIN采用类似PRINCIPAL COMPONETS方法估算中国1980-2000年GDP增长率时,进行了多重线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国GDP增长率与电力、煤炭、原油和粮食产量有显著线性关系,拟合程度很好,而其他因素的相对影响较小。

[34] 特别是供给层面的冲击,比如能源,工业原材料,粮食等方面价格上涨和供应紧缺,通过价格传递作用有可能影响次级产品价格,至于影响是否是全局性的,以及影响的强度和深度,与价格传导机制有关系,也与各部类的内在动力学机制相关,需要深入研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611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通病:夸大兵力——以长平之战为例

本人关注长平之战已久,因对军事动员、后勤较为了解,更兼阅读了近年大量的研究文献,遂以此战为例,点破中国古代史籍夸大兵力的通病。一、长平之战过程还原此战记载,一般追溯至《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亦有所涉及。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_Scientific

翟学伟提要:“关系”已成为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注重关系的建立,却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为此提出一个“日常权威”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讲“人情”与“面子”是因为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天折了,52岁时才得到第二个孩子。他以自己的名字给儿子命名,以表达喜悦之情。可是由于早产,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卡尔·威特很悲伤,但并没

卡尔-费休容量法与库仑法的区别 卡尔费休库仑法测定仪

1935年卡尔-费休(KarlFischer)首先提出了利用容量分析测定水分的方法,这种方法即是GB6283《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中的目测法。目测法只能测定无色液体物质的水分。后来,又发展为电量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继而又将库仑计与容量法结合

声明:《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描述性模型》为网友浅安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