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中国制造(之一)——宏观论2



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变得耳目一新,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沉闷已久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是各行各业的大变革。甚至可以说,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每一个细胞,使它们开始了活力大绽放的重要历程,中国百花待放的局面也正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而在此前十多年依靠本国力量的“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式的发展模式和十年“文革”的停滞不前,中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甚至有些用“真空”状态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样一来,改革开放的力量成了吸引力——通过吸引以香港为代表的加工产业,填补上大陆的不足。另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吸引一大批这样的企业,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迫切需要一些产业的支持来推动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则是此时的香港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正好与距当时三十年后的珠三角相似,遭遇了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正是需要产业转型的时刻,而珠三角正好需要引进香港的这些“过剩”产业(当然,并不是要真正引进加工制造产业,只是依照当时中国大陆的各项条件,基本上无力引进具备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而加工型制造产业容易复制,进入门槛不高,因此,成为当时珠三角各城市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真正形成了一种“你情我愿,两不相欠”的亲密关系。从此,香港的加工制造企业便源源不断地涌入珠三角,涌入东莞,这些在香港濒临危机的企业又重新找到了赖以生存的新生地,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发力及国际因素的推动下,这种产业模式迅速在珠三角地区生根发芽,使这些地区处于“断层”和“真空”状态的行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并且成为珠三角经济起飞的引擎器。

加工制造业模式在珠三角遍地开花,为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让珠三角迅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并给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指明了一条道路,另一方面,中国由此融入了世界,从此“中国制造”也开始在世界上渐行渐远,为以后的中国影响力奠定了前期基础。尽管我们现在发现这种模式之下所走的这条道路的种种缺陷,但在那个时期看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思路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工业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不少的阶段,它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学习世界经验的一股先导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工制造业在珠三角兴旺发达,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我们今天以何种眼光看待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甚至中国其他地区的“制造”得与失,但绝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就是客观因素来看,1978年以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对接世界的,因此,在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高科技含量的自主创新只能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面临的选择性并不多,在这样的形势下,从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开始发家,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起飞初期的一个重要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内地内需不旺,消费力量薄弱,珠三角承接许多加工制造业工厂,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数量是惊人的,庞大的产品数量远远无法靠内地消费来支撑,与此同时,这些物美价廉的产品又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青睐,而且,这些制造业企业在进入珠三角之前,就已经有着相对成熟的外销市场,将厂区迁入珠三角之后,销售路线并没有改变,其运作模式也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因此,珠三角加工制造企业从一“出生”就遵循着“两头在外,生产在内”的外向型的运作模式,它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也不用考虑技术难题,这些基本上都是现成能够提供的,这些企业的独特“市场意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依赖性较强,而市场开拓意识则相对于那些内销型企业则淡了许多。外向型经济模式有几个基本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上;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通过国际、国内的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风险也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吸引众多海外企业来华投资,成为世界诸多知名品牌的产品加工地,“世界工厂”之名得到世界认同。

2008年4月18日举办的“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竞争力国际研讨会”上,众专家把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现状,称中国应结束“世界工厂”时代,中国企业应渐有自主品牌意识,走自主研发之路。

谈到中国企业未来发展之路,参会的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王宁称:“世界工厂”的时代该结束了。中国企业应有自主品牌意识,逐步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中国制造(之一)——宏观论2
但是,正如专家所愿,中国“世界工厂”的时代现在能结束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6124.html

更多阅读

华为VS联想:寒流里的中国标杆(一)

  同为中国企业的翘楚,华为一直高唱着防止冬天的来临上上下下战战兢兢,而联想则在业界的诟病中一路高歌猛进进行全球扩张。   冬天真的来了,两个标杆企业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金融寒流所到之处,停工

声明:《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中国制造(之一)——宏观论2》为网友孤酒对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