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二十年代 致华丽掩盖轻浮的咆哮年代



     这只是又一个版本的“盖茨比”,仅仅因为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版本,所以备受争议,毕竟它诞生在当下,抛开时间的限制,它与其他的版本并无二致,都是以不同的时代视角反观了那同一个充满激情与罪恶的年代。

  由巴兹·鲁赫曼执导,似乎注定了这将是史上最为浮夸的一版,从第一款预告片发布开始,伴随着上层社会灯红酒绿的迷醉生活,闪耀艳丽的着装打扮,金碧辉煌的装潢布置,混杂着喧闹爵士乐的各种现代流行曲调,处处显露着本片形式大于内容的身影。

  两个多小时的时长对于鲁赫曼所讲述的这个故事来说确实显得有些漫长,充足的时长足够让鲁赫曼自在的实验3D技术之于艺术向电影的可行性,也给了故事本身以充分的铺垫和准备空间,所以,我们看到了最为真切的“咆哮年代”,感受到了那个充斥着金钱的腐臭和工业废气味道的嘈杂美国,还有过了足足半个小时才翩翩登场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盖茨比不紧不慢的入镜展现了鲁赫曼的某种自信,他相信自己驾驭的这本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巨著能让观众深深地沉迷其中,愿意为了神秘的盖茨比而欣赏30分钟的奢华浮世绘。

  电影对原著在细节上的还原几乎是丝毫未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刚刚登陆北美院线、还未揭幕戛纳电影节之时,我就借来了大部头的原著来啃,看电影时也是捧着原著试图来一一对应,结果发现电影无论是在幕景的转换还是人物的台词上都和小说一模一样。鲁赫曼看起来足够理解和尊重菲茨杰拉德,也希望电影能和小说一样对观阅者产生持久的魅力,但是,就我自己来说,观赏这一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少有些疲惫。

 咆哮的二十年代 致华丽掩盖轻浮的咆哮年代
  上世纪美国的20年代有着“咆哮年代”之称,这是一段有关飞跃的光阴。伴着浓香的酒精与高耸入云的烟囱,美国这艘巨型飞机开始腾空,自然的,在地上也投下了大片的阴影,人们华丽的生活下掩盖的却是对失去当前生活的无尽担忧和焦虑,挥霍玩乐等轻浮的生活态度成了众人麻醉内心恐惧的最佳途径。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情绪上与此也有些相似,拍出过《红磨坊》、擅长歌舞秀等大场面的鲁赫曼自然在视觉效果上倾注心力。同时,为了让这个艺术面、商业心的电影故事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快餐审美,有关小说中一切事件的引领者,拥有着复杂情感的拜金女黛茜的客观评价被最大限度地模糊了。

  凯特穆里根的表演乖巧可人,并未表现出黛茜的消极态度;至于托比·马奎尔饰演的尼克,则是徘徊在整个事件的里里外外,既没做到原著中那“冷静的旁观者”,也没有像导演预期的那样贴切地参与叙事,不浪费马奎尔的表演才华,可是,尼克模凌两可的角色设置终究没有让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角色焕发出最大的光彩,上述的问题,也最终让电影的批判色彩低于了原著的水准。

  盖茨比不是姜戈,所以,当影片中说唱音乐响起时自己还真是感觉有些突兀,不过很快就习惯了,这绝对是诸多版本中在思想上最为年轻的一版,也是在行为上最具有活力的一版。

  鲁赫曼降低了小说的门槛,以流行文化的姿态将这本名著返还给了当代的年轻观众,当我们冲着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穆里根、托比·马奎尔和乔尔·埃哲顿等人而走进电影院,或是死守着电脑屏幕,却发现一向无心涉猎的名著也变得喜闻乐见之时,相比那些局限在条条框框之中死气沉沉的陈腐影像,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也就足够了不起了。

  它所欠缺的,是只还原了那个用华丽掩盖轻浮的年代的面貌,反而没有还原那个年代的神韵,就像它自己一样,用一场场盛大的Party来粉饰填充那并不丰满的剧情与拖沓的片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647.html

更多阅读

诺克斯推理十诫&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法则 推理十诫

推理小说的世界让我无法自拔啊,难道我最终将会走上对完美犯罪疯狂痴迷的道路吗。。。推理知识普及:诺克斯推理十诫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流行着各种侦探推理小说的诫律,范.达因发表于一九二八年的<<侦探小说二十准则>>几乎到了街

错生在了一个淑女如云的年代 九十年代淑女自行车

错生在了一个淑女如云的年代 曹彩红:我长得不漂亮,更说不上淑女了,但我从不自卑,因为我心地善良。  我体重52公斤,身高160厘米,戴副大大的眼镜,皮肤黝黑,一头短发七八年了未改变过,从不穿露胳膊露肚脐的衣服,牛仔T恤是我永远的最爱,我有很

声明:《咆哮的二十年代 致华丽掩盖轻浮的咆哮年代》为网友惆怅人间几场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