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黄江伟先生:
您好!
真是不好意思,又一次与您短兵相接。只不过前一次是因为我对“奥克斯”的评论问题,而这一次是关于您对“中银理财”一则广告的评论问题。
我没有看到广告的原文,所以就以您提供的原文作为交流的基础——“不喜欢经商的诺贝尔不知如何处置他的发明所得,最终决定设立诺贝尔奖。有中银理财,您比诺贝尔幸运多了。中银理财——因为信任,所以选择。”
黄先生您认为——“这则广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相关人员有兴趣还能够起诉中国银行获得赔偿。”
因为——“这则不长的广告内容几乎是一个三段推理的绝妙版本。
第一段:因为“诺贝尔有发明所得”;因为“他不知如何处置”;同时“他又不喜欢经商”;所以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这些所得,最终他不得不选择设立诺贝尔奖这种方式处理自己的发明所得。
这段文字的潜在意思是把诺贝尔形容成为头脑不灵活,不知如何处理发明所得的唯一理由是因为他不喜欢经商,而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让钱滚钱,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最终因为百般无奈,只好将资金设立成为诺贝尔奖。这是对诺贝尔奖设立动议最直接、最愚蠢的一种严重诋毁。
第二段:广告告诉消费者,因为“有中银理财”,所以你无须向诺贝尔一样“愚蠢”,将自己的资金设立成为奖励基金,而是交给中国银行帮你保值增值,这样你就比诺贝尔幸运了,(诺贝尔因为没有办法,所以设立基金是不幸的)。
这段文字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着创意人员的愚蠢思维,创意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你千万不要像诺贝尔那样愚蠢的将自己的资金成立基金会,而是要交给我——中银理财。商家赤裸裸的嘴脸暴露无遗。”
我个人的看法是——
一、关于您“第一段”的评述。
原广告词认为诺贝尔“不喜欢经商”,并不是说诺贝尔“头脑不灵活”,因为诺贝尔只是“不喜欢经商”,而不是“不会经商”。这则广告反倒是赞扬诺贝尔对科学的转注和执着的精神,不像现在一些所谓的科学家到处“捞偏门”。经商意味着投资,诺贝尔“不喜欢经商”,意味着其不喜欢投资;既然诺贝尔不喜欢投资,哪他“不知道如何处置他的发明所得”也很正常。现在很多大学里讲授《证券投资学》的教授都在股市里亏得血本无归,好像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傻瓜,因为大家都知道理论和实践之间、科学与科学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作为一个科学家,诺贝尔“不喜欢经商”,不知道如何投资(“不知道如何处置他的发明所得”),这些都很正常!因为诺贝尔不是一位投资家或者商人啊!所以,我认为广告并没有侮辱诺贝尔的意思,黄先生的推断实在有“主观臆断”的“指鹿为马”之嫌。
另外,关于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的动机问题,我觉得您我都不适合作任何的评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的结果,谁也不清楚诺贝尔当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而且,我想黄先生您也知道诺贝尔为什么不设立“诺贝尔数学奖”的原因。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这则广告与诺贝尔当初设立诺贝尔奖的动机联系起来,因为这将又是一个历史伦理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即使考古学家也不能够得出真正的答案,谁又知道当初诺贝尔的真实想法呢?我们后人不都是在以结果论英雄吗?而动机则体现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之中,诺贝尔当初在抉择之时难道就没有复杂的思想斗争吗?我们既然不清楚当初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的具体心理过程,我认为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推断其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认为黄先生您也没有必要在这里指责该广告是否有侮辱诺贝尔动机的可能性。
二、关于您“第二段”的评述。
广告词说“有中银理财,您比诺贝尔幸运多了”。这个是事实,诺贝尔的时代没有理财品种,因此诺贝尔的基金可能发了几年后就用光了。不过我想黄先生您应该知道,现在的诺贝尔基金还是在继续发下去,那是因为诺贝尔基金的委托管理机构一直在做保本型的投资理财。如果诺贝尔基金不去做投资理财,诺贝尔当初设立时的钱我想早就被发光了。因此,正是当今银行的理财品种才保证了诺贝尔奖金能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下去!所以,我认为您的“商家赤裸裸的嘴脸暴露无遗”的看法实在是武断!
同时,基金要么本身也是一种理财产品,要么必须通过理财才能够永久存在。因此,我认为黄先生您认为“创意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你千万不要像诺贝尔那样愚蠢的将自己的资金成立基金会”的看法是没有思想基础的。因为作为银行,实在没有必要在基金与保值或者增值中做什么选择和取舍,因为基金也得利用金融产品进行保值或者增值。所以我认为您这样推断银行的想法似乎不太合理。而且,我想您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您的潜台词应该是:“消费者应该将自己的资金成立基金会”。试问,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将自己的资金成立基金会,那拉动经济的两驾马车还有什么用?而且,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有必要都把自己的资金成立基金会吗?
以上意见,纯属即时兴起,仓促而发,没有经过什么深思熟虑,还望黄先生您多多体谅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