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包括纯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两个方面,纯地理位置是指区域的经纬度,与高山大川和江河湖海的关系是天然的、极为稳定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交通主要靠陆路和水路,特别是水路在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所以中国古代许多繁荣都市都与水比邻,如黄河和长江沿线的城市带。宋明以降,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以及列强的入侵,沿海城市群逐渐崛起。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也就是沿海和沿江地带。但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即某地区的纯地理位置并未来变化,但由周边经济情况变化或者国家政府的变化,赋予它的地理位置以新的经济意义。如苏州的纯地理位置千百年不变,但由于国家关于开发浦东的政策,既给上海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给近在咫尺的苏州带来巨大的商机,苏州的地理位置就具有了新的经济意义。我国对外开放呈梯度推进态势,也正是由于由沿海开始的辐射的地区,接受辐射越快越强,所以,越靠近东部沿海的地区,其经济地理位置也越优越。因此,一个地区、城市在发展中,人的因素可以改变或创造区域的经济地理位置。
第一,特殊政策。如建立特区政策,使华南成为投资的热土,深圳就是一个典型。改革开放前,深圳所在的区域只是一个渔村,但在建立经济特区后,由于实行特殊政策,各方面投资蜂拥而至,新技术新产品也纷纷以深圳为基地或窗口,使深圳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它周围的城乡也因深圳而使自己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珠三角成为对外开放的代名词。实行浦东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又一方热土。以上海而论,90年代由于国家的政策的重大变化,并使得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地理也起了很大变化。
第二,借助他物。比较明显的,一是借助交通设施与工具,如通过高速公路、人工运河、空中航线等将自己与发达地区和世界连接。目前不少地区构建“*小时经济圈”之类,就是通过交通建设缩短自己与其他地区的距离。浙江省在反省自己对外开放的教训时,提及浙江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时,不是将杭州与上海连接,而是将杭州与宁波连接,后来才认识到与上海连接就是与国际市场连接,从而加大与上海接轨的力度,创造了新的经济地理位置。二是借助产业,就是让自己的产业发与发达地区对接,或提供原料,或配套补充,燕通过这种初级的对接向高层次对接的方向发展。苏南地区农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通过与上海工业配套补充,才使得乡镇企业得到最初的发展平台,进而获得独立的快速发展。
第三,文化创造,即通过非经济方式与以达地区对接,如建立某种包括经济在内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窗口展示自己,借船出海,早期有设办事处之举,近来则有建大学分校之举,如深圳建立北京名牌大学的分校、湖南将高校迁至沿海等。此外,建立旅游区也是一种对接方式,因为大多数发达城市缺乏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的地区,如果能与发达城市形成比较稳定的旅游联系,有可能提升彼此间经济联系的层次。
第四,区划变动。在特殊情况下,通过区划变动这种纯人为因素甚至可称之为行政干预,改变某区域的经济地理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它的纯地理位置。我们可做这样的设想,某省为沿海省份,但并非所有地市都是沿海城市,为改变沿海省份的非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区划调整,将沿海地区中沿海县市区划归另一个非沿海地区,为非沿海地区建立出海口,从而使非沿海地区成为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