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此前,“大学生端盘子”、“教授看大门”、“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等接连不断的新闻报道,已经为我们实证了这份报告的真实性。甚至可以说,人才浪费正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流行病。
而这种流行病的爆发,显然是因为我们的用人机制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根据用人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把用人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权力型单位”,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另一种是“市场型单位”,主要是非国有企业和私人单位。在对这两种用人单位进行粗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某种程度上,人才浪费实际是权力变现的一个“副产品”。
先来看“权力型单位”。“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半天”是一些公务员的真实写照,还有个别干部过着“上班捧一杯茶水,下班喝一顿酒水,外出捞一些油水”的日子——显然,“权力型单位”成为人才聚集之所,是对人才的浪费。但是,相对全社会而言,这些单位稳定的待遇、完善的福利、悠闲的状态和无上的地位,却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加入。公务员招考经常出现一个岗位上千人竞争的局面,而垄断特征明显的国有单位的高收入,更是令无数人羡慕,所以招公路收费员都有千名大学生竞聘。
“权力型单位”从来不愁招不到人才,却有充足的资本浪费人才,那么他们吸引人才的资本是什么?他们最大的优势只有一个:权力。而在约束不足的情况下,权力是可以变现的,正是权力的变现让不直接创造财富的政府机构和效率低下的垄断企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待遇高地位,从而人才纷至沓来,继而又被大量浪费。同时,“权力型单位”内部的权力核心,也纷纷将权力变现,从而让有关系或者有银子的庸才取代有学历有文凭的人才,这又造成了另一层的人才浪费。齐二药假药事件后被曝光的“初中生检验员”正是此类“权力就业”的典型。
再来看“市场型单位”。这类用人单位浪费人才的主要表现是人才高消费。表面上看似乎无可指责,像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市场没有规范就一定没有真正的竞争,而没有真正的竞争也就当然不需要真正的人才。换言之,无规则的市场上,拼的不是人才效应,而只是充分挖掘规则漏洞。比如,药卖得好靠的不是药品疗效和价格,而是给的回扣是否足以让医生为你大开特开。权力的大量变现,让无规则的市场成为一个“驱逐人才”的市场:市场既不需要人才,人才必然被浪费。而“权力型单位”的大量权力变现,又将无数的高学历人才关在了大门外,使得“市场型单位”有机会零成本地满足虚荣和装点门面。
在权力变现正成为一种流行病的时代,人才浪费也必然会随之成为一种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