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周期大拐点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的拐点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

 

   三、体系积累周期的拐点

   3.1 英国是美国的榜样

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处在“美好时期”,标志着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顶峰。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阿锐基认为,在这个时期,不仅英国的,而且整个西方世界的有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英国积累体系的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这种危机将导致整个19世纪文明大厦的倒塌。

一个问题需要解答但是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会导致整个积累体系的深刻危机,进而导致文明大厦的倒塌。这个问题关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矛盾以及处理。

英国没有处理好少数人财富积累与多数人贫困积累的矛盾,结果导致大英帝国的衰亡。阿锐基的总结很简单,英国体制面临着最激烈的竞争,结果利润下降,而欧洲大国之间军备竞赛升级并采取军事对抗来解决经济问题。这样,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企业获利目标被忽略,而国家力量对抗消耗了国库,与此同时,国家军事采购只会养肥少数军事工业巨头。企业利益,广大民众的利益均以服务国家利益这个最高目标而被忽略和剥夺,这意味着一个体系积累周期的结束。

如果英国的公司要继续扩张,就必须逾越资本流动的国别障碍,但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即使是当时最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障碍,英国资本不可能在其他很发达国家畅通无阻。英国与其他国家企业之间在技术上也不存在大的差别,法国、德国等后起国家在许多行业已经赶上和超过英国,众多的企业都在追逐相对狭小的市场、冲突难免。

当企业自身无法通过竞争解决市场问题时,国家之间往往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保护本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的面目出现,把国民经济捆绑在战车之上。战争使国防支出达到极限,结果往往是,没有哪一方是战争的受益者,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所得都不敷支出。因此,对于过去经济繁荣的国家,一场大规模的常规战争会使馆其元气大伤,或从此一蹶不振,英国就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丧失金融优势的。

战争消耗了英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积累,使之无力继续对外投资。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金融优势开始向美国倾斜,金融中心也向纽约转移。英国反过来向美国借款,并从此沦为债务国。

为了应付战争支出,英国还被迫以折扣价在美国金融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换取的现金用于采购战争物质,又装进美国人的腰包。

当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不可避免地沦为债务国,而美国不仅以低廉的价格买回一部分19世纪时用来建成国内经济的基础设施的大宗投资。另外,它还积累了巨额财富。

美国的净债权达到90亿美元,美国的债务人是具有偿债能力的英国和德国。相对而言,英国当时也拥有近33亿美元的净债权,但是,债务人却是已经破产的俄国,后来被一笔勾销。

可见,美国人的投资不仅能回收而且还有利息,而英国人的投资不仅无利可图,连老本都给贴进去了,这一进一出,美国人的金融实力大大增强。

 中国地产周期大拐点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的拐点

结果,美元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站到了与英镑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这个新贵并没有表现出管理国际金融体系的能力,美国无论是从知识能力,还是组织结构上看,都不具备管理世界货币体系的能力。英国有这种专长,无法体现出来,所以,两次大战间,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时期。

 

3.2 美国从来不是金融投机的世外桃园

美国凭借金融市场优势获得外国资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国际游资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它们穿梭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寻找投资机会,或短期获利的途径。当资本涌入时,股市繁荣,经济获得动力,地价、物价都趋于上升,在资产价格上升的同时,资本输入国的货币也随之升值。

然而,当投机性资本获取暴利之后,它们不会长期滞留在那些小国,或者金融工业比较单一的国家,因为那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投机者要求把所有的资金都换成美元之后汇入美国,这样,会导致那些外汇储备量较少的国家不堪重负,少量的外汇在短期内被挤兑一空,结果可想而知,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欧洲战火,欧洲各国已经不再是安全的投资场所。

美国人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当它们意识到在欧洲的投资可能遭受损失时,毅然决然抽回资金,加入美国国内股市的大合唱,一场大投机开始了,很快在1928年进入高潮,到1928年底,从欧洲国家抽回的资金达到高点,约8亿美元。这笔新注入的资金使华尔街股市象吃了兴奋剂,立即发疯似地上升,紧接着是1929年10月29日那个可怕的星期一,黑色星期一,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它的巨大冲击。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短期资金的外逃是致命的打击,一个又一个国家被迫使用贬值或外汇管制来保护本国货币。1931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与黄金的互相兑换,从此,人们放弃了对稳定货币的追求。

1997年,亚洲少数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间持续到1998年。

当以索罗斯为首的套期基金管理者把资金从亚洲各国撤回美国,再投入到美国的股市,债市时,美国股市又开始重演1928-1929年的那一幕。

美国股市如同野马狂奔似地上升,是20世纪最后两年的精彩一幕。也是美国人玩弄金融魔棒损人不利己的具体表现。

在1947年前,美国对外处于净债权国地位,美国对外投资形成的投资收入,大大超过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投资所产生的收入,资本帐户的顺差加强了美元的地位。

由于美国拥有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顺差,美国实际上控制着全球流动资金的垄断权或者说分配权。

1947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全世界总量的70%。外国政府和企业对美元的需求旺盛,美元被称作美金,人们把美元看作是黄金的代名词。

 

  3.3 严峻的现实:资本盈利减少

IT行业成长壮大的金融环境较之以前的任何行业都要优越,所以这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形成非常快,正是在资本的力推动下,IT行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在美国,IT行业的领先优势很快使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美国本地市场需求有限,说明进一步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那么,一个非常自然的结论是投资必须向外扩展。

美国企业获利减少的客观事实,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客观事实,或者说,全球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美国经济的现实。这些都与美国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和集中资本保持强势美元的情结有关。

  

20世纪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金融体系陷入混乱,这些都是体系积累周期进入危机阶段的信号。世界贸易和生产快速扩张,加剧了对扩张的主要机构的竞争压力,随之减少了资本赢利。赢利渐减反应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

恢复或保持高赢利的一个条件是,赢利不应重新投资到贸易和生产的进一步扩张中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就追求一种狭窄的目标,一直在怂恿资本留在美国,刺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物质扩张势头,这种扩张已经成为公司资本,尤其是美国公司的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主观上,美国试图将这些流动资金滞留在华尔街,客观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撤离美国市场,进入欧洲、亚洲,形成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市场,由私人机构控制,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平行,而且,这些资金通过私人银行之间的货币创造机制多次重复生产,流到世界各地,与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相竞争。

美国不受约束的货币政策,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最后将给美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私人货币和大众货币形成双轨制,美元的货币创造机制已经部分脱离美联储。事实上,这种结构既没有给美国政府,也没有给美国企业带来任何长期利益,除了能获得短期利益之外,美国最终将咽下这种政策酿下的苦果。

一方面,私人美元供应的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为世界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中不再受到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从而损害了美国政府在铸币收益方面的特权。另一方面,公共美元的扩张为海外货币市场提供了太多的流动资金,达到无法使其安全地、有利可图地再循环的程度。

这迫使美国领导的,控制着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集团的成员相互展开激烈的竞争,以把资金推向被认为是具有较高信用的国家,甚至还降低判断国家信用的标准。如果这种竞争变得过分激烈,很容易导致美国政府和企业在财务上一起破产。

 

3.4 利润危机的实质:物质生产对外扩张受到限制。

在物质扩张阶段,在生产和贸易领域投资指数的增长,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这种压力对那些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最先感觉到。美国公司在欧洲的扩张,遭遇到了欧洲同行的强力竞争。与此同时,欧洲公司也开始向美国大规模出口,冲击美国市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欧洲公司在美国的投资还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的情况,只是到了70年代前后,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才有所减少。1970-1978,美国对外直接增长从780亿上升为1680亿美元。1970-1978,非美国对外直接增长从720亿上升为2220亿美元。在1968-1973年间,国际投资活动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工资增长太快,导致投资于贸易和生产的资本盈利水平大大降低!在1973年,石油价格上升两倍,工资暴涨,进一步加深了利润危机。

资本过度积累。当资本过度积累情况发生时,企业家面临着另一个困难,劳动人口和初级产品的供应紧张,而宏观金融政策在这时期面临两难选择,中央银行当局普遍倾向于抑制工资和油价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样,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势必打击企业投资积极性,从而,使公司的整体盈利状况更进一步恶化。

 

3.5石油美元和贸易黑字的遗产

拥有石油的国家是上帝的宠儿,他们只需要把石油从地下抽取出来就能换回大量的美元石油就是财富。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争夺日益升级,大量的资金进入石油出口国石油富翁的口袋。石油富翁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独特的资源富豪。由于产油国周边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恶劣,加上除石油以外的自然资源贫乏,产油国一般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的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品的条件,因此,石油富翁们手中的石油美元在本国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石油巨富们只得把资金存放到欧美银行或购买它们的股票债券以求保值增值!当然,选择由谁来代理这种业务,是欧洲银行还是美国的银行,或者说,具体购买股票还是债券,哪一个国家的,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选择权在石油富翁们的手中!

围绕这笔与众不同的资金,估计规模已达到1.5-2万亿美元!欧洲和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家们使出浑身解数,都力争亚洲的石油富翁们选择自己。

在浮动汇率制下,石油富翁们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变持有货币的组合以及金融资产工具的组合,这样做,他们力争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

与这样选择新趋势相适应,美国的银行把分支机构设到了全世界,当然,这样做不完全是为少数石油富翁们提供银行服务,但他们是主要的客户,这一点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石油富翁们要求金融服务的税率最低,银行家就把注册地迁到英属前殖民地,这些地方几乎不收税!

金融家永远围着富人转。韦伯认为,流动资本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最大的机会。

当前的积累过剩危机的程度和严重性,以及它飞快蔓延的速度,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个创最低有效程度的世界政府结构的任务,超出了美国和它的盟国的能力范围。每次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的过渡,总是包括世界规模的资本积累过程的领导者的更迭。

日本获得较大部分世界收入和流动资金的速度,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独一无二的。新崛起的日本领先地位能否真正成为第二体系积累周期,还不能做结论。一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机构,跟一种仍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秩序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一个体系积累周期向另一个体系积累周期过渡的共同特点。1970年,全球5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有11家。在这50家银行的总资产中18%。1980年,全球5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有14家。在这50家银行的总资产中27%。1990年,全球5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有22家。在这50家银行的总资产中48%。另外,日本最大的国家保险公司已成为欧洲债券市场最大的保险人,而日本的债券、外汇和股票市场在规模上都已开始比得上美国。

6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福利开支和国外战争支出同时升级,对财政造成了严重损害,导致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当然,日本的贸易顺差并不是美国财政赤字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美国这个战争福利国家越来越厉害的挥霍浪费型的财政。日本人抓住了美国的这个特征,利用了这个机会,它们从美国在采购战争和生产资料方面需要厉行节约的做法中获得了好处!美国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把自己推向金融冒险的边缘。日本人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财富。这一点,美国人看到清楚。美国对日本的巨额财富和储蓄资源羡慕不已。美国人不可能从日本人手中抢夺这些资源,但是借用一下总是可以的,于是,美国开始在金融方面实施创新,果然,把日本的储蓄资源吸引到了美国金融市场,这一点,美国人是成功的!

与美国竞争的国家。欧洲美元市场的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美国以外的美元借贷市场。美国无法控制的一个借贷市场,美国当然希望这个市场不要给它带来麻烦。其他国家有可能利用欧洲美元市场。但是,在欧洲美元市场的借贷要受到信用等级的限制,信用等级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控制当前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遵守可靠货币的原则。美国则不然,在欧洲美元市场的资金不能利用也罢。美国人可以毫不节制地利用世界其他地方的资源,只要通过发行自己的货币就可以了!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轻而易举地把外国资源和人才引向美国市场,美国企业对外扩张也不愁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254.html

更多阅读

袁剑---大拐点9_Waterstone waterstone

泡沫的崩溃2012-05-30  ——《大拐点》选载之九  繁荣之后的收缩过程说来复杂,其实也异常简单,那就是缺钱,到处都缺钱。那些在繁荣时期过度负债的机构和公司,要么直接破产,要么变卖一切可以变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图) 水槽10大品牌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文/一床情书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华丽丽的登上央视,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让观众口水和泪水齐飞,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远远不如第一季那样好看,

声明:《中国地产周期大拐点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的拐点》为网友屁股大坐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