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之二
二、关于强势货币
2.1 强势货币的原型
热那亚富裕商人投资国债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自己手中的剩余资本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巩固他们在国内外的权力。当富裕的商人们对于虚拟经济活动的兴趣大大高于实际经济活动时,一个新兴的投资、投机行业产生了。富裕的商人们热衷于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这个目标不是通过投资于实业,而是投资于国债来实现,那么,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所投资的货币(或者说债券所隶属的货币)是否具有坚挺货币的特征,是否属于当时人们所说的“真正的货币”特征。这种货币必须坚挺、可靠,必须真实反映他们所从事的商业和金融活动的赢利和亏损。如果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定不断贬值,那么,他们的商业和投资活动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富裕的商人都有这种担心,这也是所有富人们共同的心病,他们希望自己的财富与某种永恒不变恒久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不断升值。
强势货币地位的丧失。如果建立在金融交易基础上的强势货币要长存下去,就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条件。从金融交易中所得到的盈余必须大于在贸易(包括商品和劳务服务)方面所形成的赤字,这样,强势货币地位自然可保。反之,如果,小于,则强势货币地位迟早会丧失。资本的本性是不断扩张,不断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如果来自实际经济活动的利润减少,金融投资活动也将萎缩。也就是说,实际经济活动,现实的经营利润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础,金融交易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还是实物经济的运作结果,这一点在股市交易活动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美元为何一涨再涨?自从1995年开始,美国经济走出徘徊,股市异乎寻常地暴涨,两年间道指从3500多点最高上升到11000点。面对这种迅猛的涨势,许多人认为应当适当提高央行利率了,但在1997年5 月底召开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上,17位银行家在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一致同意保持利率不变。
有人这样评论格林斯潘,他的经济思想在新形势下已发生转变,从体现工业时代经济思想的坚定保守者变为拥护“新经济”的先锋。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正在以与过去经济周期迥然不同的方式运作。几年前美国企业界在技术方面的高额投资已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失业率下降,但又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已经取代了美联储在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方面的传统职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已被推到一个仲裁人的地位,它只需轻轻地调高或拉低利率,无需对市场过分干预。鉴于此,有人预测,到1998年的6月,道指可达到1 万点。如果真能这样,那么可以断定,美元汇率在这一段时间里还要上涨。现在看来,这个预测是对的。
股市上涨,为何货币也跟着上涨?这是因为美国的股市是对全世界敞开的,要来买股票凑热闹,就要兑换美元,大量的国外货币都来兑换美元,其价格怎能不一再上涨呢!
金融业过剩:保险业和银行业都面临着能力过剩的问题。金融机构中的资金量太大了,他们不得不从事风险较大的活动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在保险业表现为收取过低的保险费和寻找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而银行则在高风险的债券和低质量的贷款上投资。根据投资的自然规律,这将造成一些银行因大量亏损而倒闭。当然,如果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在他们处于金融困境前合并,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1968年,美国有14000多家商业银行和约5000家基金机构,而现在只有约9000家商业银行。这个数字还将下降。合并有两种:一种是具有规模效应的市场内的合并。某些其它的业务,如贸易和投资营运,也可以合并。另一种是市场外的合并,这造成了空间上的扩散,因而分散了与地区经济情况变化相关的风险。在国家银行(Nations Bank)和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合并案中,两种合并都有。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全球市场上也存在能力过剩。我们可以预计合并也将会在欧洲和日本出现,那样将会出现国内和跨国界的合并。
2.2 美国的金融交易优势不是无限的
格林斯潘的经济思想虽然变了,但让市场自我调整,一任股指飙升是否让人放心,确是个问题。与格林斯潘持相反观点的大有人在。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纽约股市大崩溃的到来。在他们眼里,道指上涨到8000 点或1 万点是绝对疯狂和不合理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崩溃,并且,这种崩溃带来的后果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以拉鲁什为首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指出了以下令人不安的事实:
纽约道-琼斯指数在1929 年大萧条之前最高仅900多点,大暴跌之后最低曾跌到200 多点,直到1960年前后才升上1000点。从纽约有股票交易所以来,前后总共用了100年的时间,才使道指达到1000点。自那以后,上升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突破2000点,用了14年的时间。突破3000点和4000点平均各用了4 年的时间。而自1995年以来,上升1000点仅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1950年纽约股市的总市值大约为2500亿美元,1990年达到3.5万亿美元。仅仅不到10年,到2000年,已达到16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8 万亿美元)。
美国股市是不是个泡沫?有人认为道指就是金融泡沫的反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衍生物。什么是金融衍生物?有人比喻它为:不存在的东西,仅仅是个赌注。那么这个赌博性的东西现在已经达到多大规模了呢?估计全球已有100万亿美元!
以美国为例,那些不被记入公司财务报表的金融衍生物1990年大约有6.8万亿美元,1997年第一季度已上升到22.4万亿美元。并且,这个东西繁殖极快,一年就能繁殖10倍。这种新的金融工具已成为美国银行的嗜好,而同期银行的资产仅4.5万亿美元,其中属于银行所有的自有资金仅3000亿美元。
3000亿美元实有资产操纵着4.5万亿美元的资产和22.4万亿美元的泡沫资产,这就是美国金融业当今的现实,也是美国股市的现实。1952年,美国人的消费信贷不足600亿美元,40多年之后,这一数字已达1.4万亿美元。所以,应该说在美国发达的经济中到处充斥着水分。这种做法怎能没有风险呢?英国的巴林银行倒闭了,美国银行的倒闭数字也在激升:1980年,美国银行的破产案件仅有30多万,1996年已涨到120万。
格林斯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现在还难下定论。不过,金融衍生物虽然是泡沫经济,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信用的产物,它说明了发达国家的商业信用程度。相比之下,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三角债,这么多呆账死账,只能从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信用程度的水平。没有信用的经济,纯粹的实物经济,只能说明生产力的低下。
而在赞扬高度信用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由于当今的货币发行量大大地超过了实物,任何技术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金融信用机体一系列的阻塞,最后影响到实际的经济运行。谁能肯定30 年代初的大萧条已永远成为历史?美国的政府债务目前高达5.2万亿美元,其中国际债务将近3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平均欠每个美国人2万美元。政府每年支付国债的利息高达2000亿美元,占联邦预算总支出的12%左右。
不过,现在美国人暂时可以松一口气,因为在他们的花花总统克林顿当政期间,实现了联邦政府的预算盈余,大量的预算盈余将为布什政府削减国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如果当前美国的信用架构出现破裂,一场世界性的金融灾难便不可避免。
2.3 勉为其难的强势美元政策是倒行逆施
只要强势美元政策的宗旨是为了留住资本,美国独享全球铸币税的好处,维持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垄断地位,那么,美元所追求的目标显然是全球流动资金集中在美利坚大陆,有效需求也仍然高度民主集中在这块土地,那么,这种集中,也就是一种变相的资源垄断行为,对全球经济的危害比贸易保护主义构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美国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别人没饭吃,连稀饭都没有喝的。就是这样,只要是其他国家稍有发展,或者与它发生冲突竞争,它就大光其火,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国际游资集中在美国,轮流为美国的企业和联邦政府所支配。美国通过获得对资本的支配权,反过来又支配全世界的人力资源,垄断高科技,从而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由此,还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的因素。比方说,美国人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后,消费需求依然不减,说明资本滞留美国仍然在刺激其需求,这是有效需求集中与美国的表现。比较而言,世界其他国家居民的有效需求却难以提高,甚至包括日本这样的二流国家,也难以从经济危机中重振投资和信贷信心,需求持续疲软,美国经济一花独放,美元一枝独秀,美国经济独木支撑世界经济,确实属于一种极不健康的现象。
美国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必然找到一个输出的渠道,否则,这些善于玩弄国际游资于股掌上的资金将不会做出多少建设性的工作。
那么,金融服务进入中国,这是美国的最大愿望,美国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始终强调中国要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行业,目的就在于进入中国市场。
在它的金融服务行业取得进入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之前,美国政府、国会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它对全球流动资金的控制,哪怕这些资金在美国什么也不干,也不会让它流落到其他国家,虽然美国人不可能绝对控制这些资金,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阻止国际游资的流出。
美国希望自己在金融服务行业的有时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利益,同时,如果这种利益不能实现,它就会阻止其他国家得到这种利益。
这一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吸纳外资的潜力和能力在21世纪最初20年,乃至30年都将是最大的,中国有能力吸纳和消化这些资金。中国目前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科技板市场的开放也有利于吸收外部资金的加入,同时,中国将吸引部分目前在欧美国家的科技人才回流。那么,面临中国开放科技板市场的挑战,美国希望由纳斯达克来统率全世界科技板,形成一个连接全世界的证券交易所。美国当然是希望把全球科技板市场统一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在这种金融服务和市场控制实现之前,美国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对全球剩余资本的直接控制。
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有利的事情,美国不一定全力支持。美国认为对它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就会反对,尽管全世界其他国家都认为它不应该这样做。资金集中在美国,IMF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在美国,在过去,拥有资本的人总是分享其他国家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今天,拥有资金分配和交易优先权的国家。
美国人得知放弃资本分配和交易优先权意味着什么,显然,如果丧失了这种优先权,美国还能分享其他国家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吗?
什么叫分享其他国家的脑力和体力活动?
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就是美国分享其他国家脑力活动的生动体现。
而大批价廉物美的初级产品涌向美国的超级市场,则是美国分享其他国家体力活动的具体表现。当资本的所有权与交易优先权(使用权)相分离时,拥有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国家居于主动地位,因此,才会有两种说法,过去是拥有资本的人才能,现在是拥有资本分配权的国家就能。美国当然不能放弃资本的优先分配权及交易权,我们在前面论证了美国不可能放弃这种优先权。
人们会问:为什么日本不能象美国那样吸引众多的外来人才呢?为什么日本不能取得IT行业的优势地位呢?日本可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如果说分享的规则有什么变化的话,则是日本没有取得美国那样对资本的分配权的交易优先权的地位,因此,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自然处于一种被动局面。
2.4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必不可少的军事冲突
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西方国家的重新武装,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流动资金问题,向海外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和美国在海外的直接军事开支,在1950年到1958年期间以及1964年到1973年期间均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流动资金。美国愿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资金,它扮演了资金分配者的角色,是全球经济的中央银行。世界经济以空前的速度扩张,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但是,这种黄金时代是以军事资本家的利润暴涨,满负荷开动军事工业生产机器,并以牺牲数十万年青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而资本主义的政府以“国家利益”这个幌子激励数十万青年人为了“爱国”而献身,实际上是充当了资本的奴仆,做毫无价值的牺牲,美国政府只是为了处理过多的军品而已。显然,在电子战时代,不需要用面对面作战了,人员牺牲的代价小了,但战争是消化军需产品库存的性质未变。
世界经济的这种变化是深刻的。管理资本的人,甚至说债务人反过来支配拥有资本的人,这种变化是拥有资本的人始料不及的。美国经济显然处于高端地位,处在高端地位的国家,拥有选择权的余地大。全世界欠发达国家在把自己的优秀人才奉送给美国之后,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外汇储备兑换成美元,或以美元资产保存,从而支撑了一个强势美元局面,这是众星捧月。美国则端坐在自己的宝座上洋洋自得。而这些中等国家反过来又受美国的盘剥,美国需要大量的初级产品,自然有欠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为美国生产,为了多争取一些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相互竞争,在价格上大打出手,美国坐收渔利,这种局面显然有利于美国控制全球市场,美国凭借资本优势肆无忌惮地盘剥落后国家。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资源分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美国已不再是净债权国,相反,它早已沦落为债务国,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取得了净债权国的地位。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美国人沦落为净债务国,但却控制着国际金融资源的分配权,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在美国人的控制之下,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是在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的控制之下。债务人是大爷,债权人是奴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中也可见到。美国依然拥有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的优势,美国利用这种优势为自己谋取私利。相反,日本等东南亚各国在知识经济还是组织结构方面都不具备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的能力。这样,财大气粗的债权人难免落得受知识经验丰富的债务人的欺凌。日本人显然还缺乏行使国际债权人权利的金融才干,而美国都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金融强人的有利条件,向日本这个债权国发动金融攻势。
与美国相比,日本人几乎如同一个土财主,而美国则是一个花言巧语、利令智昏的金融暴徒。日本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完全从属于美国。日本虽然拥有1万亿美元以上的巨额净债权,但是,日本却忍受着美国多次金融打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是在1985年接受了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建议之后,逐渐形成巨大的金融泡沫,然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却因此而遭受了10年的停滞,同期,美国经济却创造了1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的资本外流,流到美国。资本外流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国投资不足,就业机会输出,当然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尽管沦落为一个净债务国,却借助于日本和产油国的资本推动了经济发展,尤其是IT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远远超过日本和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日本在美国的投资还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期货和外汇交易。由于美国是一个交易中心,外资在美国交易是不会增加美国的债务的,反而会为美国的交易所带来手续费收入,政府也可以取得一笔客观的交易印花税收入。美国90年代得以扭转财政赤字、扭亏为盈,与IT产业的迅速成长和交易兴旺带来的相关税收必不可分。美国政府是IT产业发展和纽约交易所繁荣的最大受益者。与传统的纯粹政府负债不同的是,美国政府借助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获得了它所需要的一切。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获利是前所未有的,美国不仅不必为此支付一分钱的利息支出,而且深受其益。而传统的负债则以政府支付利息或企业支付红利为代价。这样,美国人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双重推力,一是把外资吸引到美国,起到了稳定美元汇率的作用;二是利用资本的流动来获利,刺激和鼓励交易,扩大交易的流量,收取交易手续费和税收。真可谓一箭双雕。而与传统投资所不同的是,日本不一定能够从对外投资中获利,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同样的投资活动,究竟谁能最终获利,不仅取决于资金,而且受制于专业知识、技巧和操作水平。
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并不是因为经济竞争力和美元自身的升值潜力形成,而是由外部的政治、军事因素支撑。其他国家的资金流向美国,并不是无偿地送给美国,而是有条件地借给美国使用。美国通过采取近似于“绑架”和“勒索”的手段,极力维持已经到手的对于国际剩余资本的支配权、使用权、调配权以及在美国交易的便利,还有所有这些活动给美国带来的种种收入等等。
由于美国在实物经济上的空心化,美国需要新的创收创汇手段,美国在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显得特别明显,美国政府寄希望于服务行业,为了突出服务行业,强化服务行业的优势,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鼓励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把规模不断做大,做强,以便与欧洲、日本等国的金融机构竞争。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美国重新确立了在国际金融界的相对优势,而20世纪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初,一直是日本的银行居于领先地位。
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他的著作《旁观者》中,专门描写了20世纪早期金融专家的套路。他非常细致地描写了这些人如何在市场上纵横驰骋,通过手中掌握的资金、信息、知识,还有丰富的交易经验,娴熟的技巧,在20世纪30年代,在证券交易所屡屡获利,从不失手。他们获胜的诀窍在于资金、信息、知识、技巧、经验。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不重视资本帐户的研究,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缺乏务实的眼光,而恰恰是国际资本流动构成过去三十年来的特色。
创汇模式比较。美国人居于高山之巅,俯瞰着大地、群山,哪里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它看得清清楚楚,它只需要按动键盘,就可以把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不用说索罗斯在伦敦曾经使英镑汇率大跌,也不用谈法国和德国政府曾为保卫本国货币汇率而经伤透脑筋,只需要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够了,在别国难受之际,正是美国的资本攫取暴利之时。曾几何时,美国利用金融市场牟取暴利,简直如同探囊取物,美国人在全球市场上创汇创利,可以说不需要什么工业用途的机器设备,也不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它不需要劳动力廉价,成本低廉的优势,它只招募专家、大师级的人物,为它提供信息、分析,然后,它的更有经验的专家队伍对各种信息进行再分析、加工、就可以形成决策。当然,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投资者只需要按动一下键盘就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的博杀之中,或牟利或亏损,不可能每次都全胜而归,但是,胜多负少,算总帐是盈利就够了,美国人在这方面是非常精明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说,金融行业不发达,而且被特权阶层操纵,广大人民群众很少受到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业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劳动者凭借自己的汗水,挣得微薄的收入,拿出一部分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对于他们来说,挣外汇,赚美元,无疑是眼望星空,尽管灿烂美丽,但永远是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
他们的老板通过投资,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组织生产,尽管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到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人家还要对你进行“反倾销诉讼”,这真是荒唐绝顶的逻辑。
欠发达的国家,有时候是“无能的国家”的代名词,只能凭借本国廉价劳动力的拼命劳动,生产了一些质优价廉的产品出口,是为了换回一些“宝贵”的外汇,以支撑其货币,结果,还要请求别人接受,那个拣了大便宜的买家还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只要有哪怕是一点看你不顺眼,就要对你实行制裁,起诉你搞倾销,你白送他不说,还要赔上一笔,真他XX的占尽便宜。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就是全世界只有一个美国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国家大多数都是向它讨一点外汇,它是施主,别人是叫花子,叫花子从施主手中讨得一点可怜的外汇,聊以度日。只有美国是主动的,其他国家是被动的。
金融交易活动需要有实体经济不断地补充利润,客观情况是,金融交易是充满虚幻、想象、贪婪和梦想的,受人们的欲望、贪念的驱使,往往在上升时使股票价格达到难以想象的高点,而在下跌时,又因为人们的无知,恐惧心理的作用而达到低点。只有那些既懂得市场,又熟悉操作技巧的人知道市场会走向何方。他们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收手,什么时候重新进入。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幅度永远赶不上资金推动股价上升的速度,因此,收手是一定要收手的,在高位平仓,获利了结的人不会被市场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