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言顺《低代价经济增长论》。它在揭示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是指一直受到忽视的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代价),因此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具有非常好的意义的。但是在理论深层次方面,此论仍然存在问题。《低代价经济增长论》中的一句话反映其核心思想:"生产除了消耗成本外,还要付出一些代价"(33页)。它是力图将问题与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通常成本以外的代价的。问题是,如果"一些代价"(自然资源)如果没有化为平常经济活动中的"通常成本",如果这些代价没有成为通常成本中的构成因素,那么,十分显然,这些代价就不会有经济上的代价意义,就会被忽视,就会被浪费掉,而不管学者们甚至政府如何呼吁都没有效。而任何经济活动,都希望无偿(无成本)地获得某些生产要素。因此,梁言顺"生产除了消耗成本外,还要付出一些代价"从经济学理上看并不太通。 要使人们对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引起重视,就要通过某种社会机制而使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本。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与它转化为经济成本的程度成正比。如当电价很低时,人们肯定会浪费更多的电,相反,电价很高时,人们会非常吝惜使用电能。 但是从马克思价值论来看,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环境)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没有凝结着人类劳动。因此从理论上说,自然资源是没有资格转化为经济成本的。这样就产生了深刻的理论课题,这个课题我们在《低代价经济增长论》中并没有看到。这个课题的一个更加普遍的题目称为"自然物品的自然价值"。按马克思价值论,自然物品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何来"自然价值"?如何证明自然物品的价值性,自然物品的价值如何衡量?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什么人关注过,更谈不上解决了,虽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依托于自然资源而收取各种费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低代价经济增长论》无意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它也没有解决它,甚至本身还没有意识到它。如何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这个问题呢? 另外,资源耗费转化为经济成本,需要警惕一个问题,即为了节约资源而让资源价格形成垄断局面并无限制地上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特别要警惕借节约资源之名而养活过多寄生于资源身上的不劳而获者。比如电价要提价,因为据说电力行业陷于亏损,另外又因为要促使社会节约用电。但是电力行业又存在太多不劳而获的高薪者(如年薪10万的下岗抄表员)。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么这只能破坏社会对节约资源政策的信任,最终反而起到破坏环境资源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环境资源不会遭受侵犯,就要找到一个受害者,即环境资源受到侵犯后的受害人。尽管这会带有一些"资源私有制"的味道,但是经济的自然规律如此,不可违背。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与资源受到了破坏,但却没有人因这种破坏而在经济与人身上受到损害,或者有人受到损害但却不能提出赔偿要求,或者提出要求但却没有受到权力机构的重视与有效处理,那么,这种破坏是不可能受到抑制的。如果某个人到火星上大肆开采其中资源并破坏其中环境,是不会有人提出抗议的,至少目前还没有人有资格这样做。所以从社会制度上说,以利益平衡的方式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这也正是资源耗费转化为经济成本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性机制。这些受害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某团体,或者是政府。因此社会的民主法制化,就可以在某些人破坏环境资源的时候,通过受理受害人的投诉而维护环境资源的完好性与可再生性。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今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如果恶化,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与法制有效性问题。政府有很大责任建立这样的社会制度,而不总是热衷去当"老板",搞大手笔"形象工程"。200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