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 珠三角产业转移 珠三角企业抱团转移趋势明显



目前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特点——企业“抱团转移”,专家认为珠三角产业转移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产业集群阶段。“抱团转移”能够保持规模效应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珠三角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周强(化名)是深圳一家台企老总,从事纺织服装业。“近几年,服装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深圳太多了。而且服装业的利润已经低到了极点。”周强告诉记者,他早就有过转移的想法,不过一直在观望。“要是真的转移过去了,生产成本肯定会降下来,但是不知道在异乡能不能发展好。”

有这种担忧的不单是周强一个人,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转移与不转移之间徘徊。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表面上看确实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另一条道路,但是诚如周强所言,企业在新环境下是不是真的能如愿发展,新环境能不能提供原来的那些配套设施和服务。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哈姆雷特》里面的这句经典台词,用在这些企业身上,再合适不过。

就在周强犹豫不决之时,机会来了。前段时间秦皇岛市在深圳面向全国举行大规模的招商投资暨海港区园区推介会,周强受邀参加。同行的还有深圳前100强的诸多企业,其中不乏全国知名大企业,台企占了大部分,这次参加的企业是由深圳市台商协会组织的。副会长庄世良告诉记者:“除了市台商协会组织的企业外,包括6区的台商协会各分会会长以及各自的会员企业都率队参加,‘台商系统’几乎都来了”。

aihuau.com

就在这次推介会上,周强最终决定“北移”,而支持他作此决定的除了秦皇岛的环境,还有一点很重要,他这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众多企业一齐转移。

企业“抱团”出征异地

5月17日,河南明斯克家具店正式开张,这不仅是深圳家具企业逐鹿中原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深圳企业“抱团”转移的典型事件。

为什么会“抱团”转移?这说明不是一两家企业遭遇发展之困,而是整个行业普遍出了问题。深圳家具名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以前很流行一句话:全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深圳。可见深圳家具在国内家具业所处的重要地位。

在今年年初的深圳家具产业分析会上,深圳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侯克鹏的第一句话就很震撼:“深圳家具业面临着相当大的危机。”他表示,深圳家具产业有先行的优势,但是最近5年落后了,首先就表现在:大的不够大,小的不够专。

如深圳家具也遭遇发展瓶颈一样,深圳台资企业也面临着发展的问题。据台商协会统计,目前在深圳共有4000多家台商企业。庄世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大多数台商企业都是传统产业,因此普遍面临走出去的问题。”

此次深圳台企“北移”秦皇岛,又是“抱团”转移的一次实践。

庄世良告诉记者,台商大批“北移”,还不会给深圳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因为目前协会提倡台商企业把总部留在深圳,而把制造环节、加工环节等劳动密集型、土地需求大的部门进行转移。

据介绍,台商企业以外销型居多,留在深圳可以促进外贸的发展。此次“北移”尝试选择秦皇岛,是因为这个城市连接东北和华北,既可以做外销又可以做内销,是深圳台商企业一个不错的选择。

产业集聚是诉求点

“抱团”转移虽然有点“群策群力”的意思,但又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怎样才叫“抱团”转移?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一窝蜂地转,还是一个产业集体转移?

质疑得不无道理。前者给人的感觉是产业大集合式转移,而后者可能更容易形成产业集聚。

在企业转移问题上,佛山陶瓷企业与深圳台企一样,也急于向外拓展。“单飞模式”被普遍认为存在诸多问题,当然也有成功案例,但是屈指可数。在江西萍乡市的招商会,东鹏陶瓷的董事长何新明就提出,希望萍乡市政府能够在安源区专门为佛山陶瓷规划一个工业园,他希望佛山陶瓷不是单个去,而是以集群的方式去,就是说不仅仅生产企业去,其他配套企业也去。

当然,何新明所说的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一个产业基础之上构建完整产业链。如果延伸开来,前面质疑的“不同行业的企业一窝蜂转移”,也属于“抱团”模式,追求的也是产业集聚,而且是多条产业链平行发展。

 湛江 珠三角产业转移 珠三角企业抱团转移趋势明显
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产业捆绑模式,比如说房地产加工厂的捆绑模式。佛山的宏宇陶瓷在萍乡一开始做的就是房地产项目,而下一步可能做陶瓷项目。另外,还存在资本联姻模式,主要是中小企业。比如随着佛山环保门槛的提高,政府“赶走污染”的声音越大越激,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有不少小企业之间进行资本联合,以增加自己的资金玛法。

不管是产业捆绑、资本联合还是“抱团”,最终的诉求点都是形成产业集聚。

“抱团”力克“水土不服”

候鸟要迁徙,需要长途跋涉,同样,产业转移对一个企业的“体力”、“耐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转移后出现的水土不服如何解决。“一般来说广东企业对本土文化的依赖性比较强,像新中源这样能走出去,并马上适应北方水土的企业很不简单。大多数广东企业对本土文化还是有很大依赖性的,能否普遍适应北方的水土这还是一个问题。”何新明表示。

不只是广东企业,上海以前也有过企业外移失败的例子。90年代初,上海曾经与安徽等省合作建“长江商贸走廊”,一大批商贸企业走了出去,但最后大多企业都失败而归。这些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融入当地的工作做得不够,当地人才培养不够,服务跟不上,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上海一个企业家认为,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整体经济环境比较规范,上海的金融、信息等方面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虽然企业外移会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习惯了上海规范管理的上海企业,到了外地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相应的配套企业跟随主导企业转移,保证产业链条上下游运作不断开。记者在采访广东一些加工型产业时,他们都表示配套的东西一定要转移出去,只有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亲戚朋友多了当然是好事情。”某企业老板告诉记者。

多数人都认为产业转移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企业生产成本到底有多大降低。普遍认为西部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地价、厂房租金等企业生产要素成本都低于东部,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个“成本翘翘板”的问题。比如,企业在佛山的运营成本普遍上涨,那是不是转移到西部地区就能压缩成本呢?其实不然,转移过去之后也要考虑在西部地区的其他成本,比如物流成本、公关成本、高级技术人才的成本、信息和人才交流的成本。

无论是转移还是留下,都是发展的方式,而企业一旦要走出去,一定要真正融入当地,而不是仅仅是产品过去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297.html

更多阅读

关键词转移 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是华北治污关键

     5月17日,201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正式启动。今年关注的重点是大气污染、饮用水安全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正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来说尤为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西部承接东部,新一轮GDP崇拜?

 近年来,在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那些曾经被东部引以为自豪,给东部创造过巨额财富的企业家和工厂向西转移,似乎已经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一直相对贫困、落后的西部渴望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众所周知靠西部自身的力量肯定

声明:《湛江 珠三角产业转移 珠三角企业抱团转移趋势明显》为网友脚踏日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