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na nielsen 去世了 以今日垄断促生明日变革——如何看待AGB Nielsen退出中国电视收



2008年12月25日,圣诞节,无雪,Nielsen中国的员工们按照全球惯例放假休息。

 

但,此刻,一条惊人消息正在媒体圈子中传播开来:《每日经济新闻》日前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世界领先的视听率调查研究公司AGB尼尔森在中国的业务将进行大幅收缩,甚至可能退出中国市场。而它在中国唯一的竞争对手央视-索福瑞或将一统视听率调查市场。今后,各广告公司也许将只能从CMS手中购买视听率数据。此前就已经在圈子中流传的小道消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起媒体和广告人的议论。焦点集中在两个词:“退出”——Nielsen是否准备退出中国市场,“垄断”——WPP是否会因此垄断中国的电视收视率市场。

 

 sanna nielsen 去世了 以今日垄断促生明日变革——如何看待AGB Nielsen退出中国电视收

第一个关键词“退出”,这种担忧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了解Nielsen的人都知道,作为全球最大资讯服务提供商(Information Provider)和市场研究学府(后面这个定位是我个人说法),其服务体系和结构极其庞大,基本涵盖了消费与消费者、媒体(电视、平面、广播、音乐、游戏、视频,电影、运动、户外、互联网、手机),商业Business(娱乐、营销、零售、Media & Visual Arts,Building Design等)三大领域的数十项服务、上百个产品。此外,Nielsen在全球和中国的业务组织架构也是复杂而庞大的,例如中国市场最熟悉不过的AC Nielsen,Nielsen Media Research,Nielsen Online,AGB Nielsen,还有大家不是很熟悉的BASES,Decisions Made Easy (DME),Homescan & Spectra,Nielsen Monitor-Plus,Nielsen Entertainment,Nielsen Outdoor,Nielsen Sports,Interactive Market Systems (IMS),PERQ/HCI,SRDS等等。

 

因此,尽管AGB Nielsen 作为全球惟一一家100%专注于电视收视研究的跨国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也仅仅是Nielsen业务的一部分。停止AGB Nielsen中国业务的运营,不代表停止在全球其它国家的业务,也不代表Nielsen在华业务全面收缩。从业界知道的情况,每年AGB Nielsen中国业务的投入产出都极不理想,并未体现出足够的商业利益,在全球经济形势日渐严峻、中国市场环境依旧不明朗、合伙人WPP另投新欢的等种情况下,这种选择是符合近中期商业利益的。从近一两年Nielsen在全球和中国的转型、整合、发展战略来看,明显在新媒体和新商业领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借助新经济发展和新技术趋势,成为新媒体或新商业服务的领跑战略日益体现,事实上,2009年Nielsen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世界研发中心已经开始在北京筹备建立,专门从事市场调查研究的研发和Nielsen在华所有产品的整合。所以说,担心由于退出中国电视收视监测业务而导致Nielsen中国业务收缩和致力于中国发展的转向是不必要的。

 

第二个关键词“垄断”,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但在此之前,问题远非是否会形成垄断,以及垄断的影响那么简单。

 

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下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基本状况,全球太复杂,我们抛在一边。AGB Nielsen中国是Nielsen和WPP的孩子,CSM(央视索福瑞)是TNS和央视的孩子。此前基于大家都能力理解的原因,CSM依托央视的强大背景和营销优势一直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AGB Nielsen选择走差异化和定向路线,将最重要的客户锁定在WPP旗下几个全球著名的广告公司:JWT智威汤逊、Ogilvy奥美、Grey精信、Group M群邑和Bates达彼思、Mindshare传立等。

 

与此同时,其余几个全球广告传播集团,如现今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Omnicom Group(宏盟集团,包括BBDO天联、DDB恒美、TBWA李岱艾、OMD浩腾媒体),全球第3大广告传播集团IPG(Interpublic埃培智集团,包括McCann麦肯光明、Lowe灵狮、FCB博达大桥),世界排名第四的Publicis Group(阳狮集团,包括Publicis(阳狮)、Saatchi & Saatchi盛世长城、Leo Burnett李奥贝纳、Zenith Optimedia实力传播集团、Starcom MediaVest星传媒体、China Media Exchange博睿传播)以及Havas哈瓦斯、Dentsu电通,一系列本土广告公司则主要采购CSM的收视数据和服务。根据行业内形成的基本认知,中国电视收视研究服务市场中AGB和CSM的市场份额比较大约在1:4左右。了解了这些情况,就可以对是否会形成垄断以及垄断的未来变数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首先,垄断早已形成。

 

2009年开始,CSM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具有全国市场覆盖能力的电视收视数据服务提供商。不过,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欧盟的反垄断法导致中国市场形成垄断”——WPP获得欧盟的同意收购全球第三大市场研究公司TNS(法国索福瑞集团)。TNS与AGB Nielsen在视听率调查业务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由于欧盟反垄断条款,WPP决定退出AGB尼尔森。

 

稍微关注一点这个市场状况的人早知道,实际上AGB Nielsen退出之前,中国市场就已经垄断了,而且根本就是一个完全垄断型的市场:根据市场竞争中的“射程距离理论(Range Distance Theory)”和“兰查斯特法则(Lanchester’s Law)”——第一名的市场占有率>73.9%,第一、第二名之射程距离>1.73倍,市场力量就彻底失衡,第一名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竞争和挑战对手。这恰恰是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现实状况,而且这个情况早就存在,与AGB Nielsen的退出无任何直接联系。

 

如果我们想到这点,就不应该感到有任何的惊奇感。如果我们抛开所有一切垄断的法律、政策规定和市场有害性,而更多从商业竞争和市场经营角度上来谈,AGB Nielsen做出的退出决定,是纯粹的商业决策,我们无权要求某个商业机构(无论WPP,还是Nielsen)仅仅为了承担确保某市场的公平与活跃的义务而坚守岗位的。导致今天局面的原因极其敏感而复杂,除去对企业商业策略是否正确有效之外,当然也包括了对市场竞争的政策鼓励或限制等更为重要的中国因素。

 

其次,垄断是否有害?

 

有害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应该问垄断是否导致更有效?因为只有垄断服务导致了市场更无效,才能说垄断有害。正如我们看到的情况,在WPP收购TNS之前,中国市场上,WPP(作为广告公司)与Nielsen合资的AGB Nielsen不被WPP竞争对手买账,央视(作为电视媒体)与TSN合资的CSM不被很多地方电视媒体买账,在某种程度上讲,无论AGB Nielsen还是CMS不是根本有效的,因为这种抵制不是基于电视收视数据和服务是否正当和有效,而是电视收视服务之外的因素和考虑,那么在WPP控制CSM之后,应该说这种来自竞争对手的担忧与疑虑愈发加强,垄断将让市场变得更加没有效率,而这才是电视收视市场垄断的有害核心。

 

我们不能用对“品牌立国”的担心去考察这种垄断的有害性,因为它不现实。我们目前的“品牌立国”本身很多时候就是建立在垄断市场与限制竞争基础之上的。应该知道,CCTV的品牌建立与维护(实质是市场地位的建立与维护),比太多的地方电视媒体、广告机构、广告主的品牌建立的迫切程度和重视程度要强得多。我们无法用理想化地要求打破垄断,去实现想象中的电视收视的市场开放、数据公正、服务有效等,并由此为企业品牌更有效建立铺平道路。

 

再有,垄断之后的变数将如何?

 

我并不认为这种早已形成的完全垄断会很快引起国家和行业机构的更多关注与担心,有些消息宣称主管机构和行业部门已经受到来自市场的询问和质疑,但这些质疑很少会立刻改变大局,而且对于CSM这种背后是央视背景的公司,如果这些事情都无法应对和摆平,前些年岂非白混了,现在的江湖地位难道是假的?

 

WPP搀和进CSM之后,它在广告传播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会如何考虑到是十分令人值得关注的。要知道CSM之所以有今天,固然与CSM的强力背景和本土服务有关,也和WPP竞争对手的力捧有关。那么今后呢?在事情发生之后,行业中关注最强烈的就是这些公司了,如何安抚这些竞争对手需要考验WPP和央视的智慧了。

 

对于垄断之后的数据公正、价格上涨的问题,不是我关心的,因为相比市场面临的机会,这些问题太短暂和微观了。虽然有人不喜欢讲辩证法,说是变戏法。但,我却认为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是一件既好的事情。我非常不排除WPP竞争对手与对CSM不买账的电视媒体扶持起一个新的电视收视研究公司(包括Nielsen在中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来参与和CSM的竞争,这是太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机遇。有些机构和人物已经在探讨可行性,着手推动了,显然冰山下涌动的激流更加神秘叵测。不过,考虑到电视收视市场进入的政策、资源、资金、技术、运营、服务和品牌等高门槛,以及市场客户认可和数据转换,没有数以亿元计的投入是做不到的,新的参与者出现应该不会很快。如果非要做个所谓预测话,我个人认为起码要放眼到三年之内。不过一旦完成的话,恐怕市场格局就有意想不到的变化,这其实是央视和CSM最不愿意看到的。

 

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正常商业收购行为,其结果在中国却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似乎蝴蝶偏爱中国似的,这究竟是我们的全球化做得太好?还是我们的市场神经太过脆弱?我个人的观点这绝对是全球化带来的好事情,假如没有WPP的收购,没有AGB Nielsen的退出,一切以往不变的话,也许我们依旧沉浸在习惯和无奈中。事件给我们带来变数,这些变数为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乃至我们媒体测量和广告市场带来了难得的变革机遇。是否可以实现我们希望中的市场变革和行业提升,考验的是中国市场的媒体和广告的管理者的智慧,考验的是众多广告公司和媒体的勇气,考验的是媒体测量研究者的眼光。试想一下子,如果没有以往形成的垄断和利益纠葛,倒可能没有今天的局面。从此意义上,我们的口号是:以融合与开放的名义,以今日垄断促生明日变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304.html

更多阅读

渐冻人张红—目睹自己美丽地死去 渐冻人张红去世了吗

都市快报 贾代腾飞 / 东方IC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渐冻人张红博客签名谈论生死,会不会残酷又显矫情?看完张红的故事,或许你会有这样一个假设,倘若自己也不幸成了“渐冻人”,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余生,迎接最后

黑玛丽生小鱼了! 黑玛丽生小鱼怎么养

  养鱼是老早就有这个兴趣的,养了死死了养,反复N年了。最后一次养鱼是一年前了,后来忙于装修把它给忘记了,结婚单过后因为家里太干,才又想起来它了,呵呵,重又迷上养鱼。按时喂食换水,鱼也活的挺好,不过前两天终于第一条鱼还是不幸去世了。

慈祥的奶奶去世了,回家奔丧经历 堂姐去世要回去奔丧吗

2月10日凌晨2点半左右,妈妈接到大伯妈打来电话,说婆婆可能不行了。婆婆目前八十几了,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在幺爸2010年底因病去世后明显在精神上没有原来好了,日常也在说一些安排后事的话,但是根据婆婆的身体,大家估计不说活到一百岁,至少90没

声明:《sanna nielsen 去世了 以今日垄断促生明日变革——如何看待AGB Nielsen退出中国电视收》为网友深居我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