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界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经济究竟能否稳定地增长也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
哈罗德模型给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途径,但是却否定了稳定增长的可能,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只能是大起大落的波动而无法稳定发展。 但是,这个论断未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太过悲观,受到主流经济学界反对。因此,论证经济不仅仅可以发展,而且可以稳定地发展就成为了主流的一个课题。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索洛给出了令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振奋的结论:增长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以稳定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是:人均储蓄=资本深化+资本广化,即大家所熟悉的⊿k=sy-(n+δ)k。sy被表述为关于k的一条斜率递减的增函数曲线,而(n+δ)k被描述为一条关于k的直线,因此直线和曲线有一个交点,即sy=(n+δ)k或者说是⊿k=0的点,也就是稳态。 然而,这个代表稳态的交点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一个基本方程的成立,也就是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y=y(k)具有一个斜率递减的增函数形态。但事实上,这个前提恰恰是无法成立的。 索洛增长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不存在技术进步,也就是说是对于一个确定的技术水平而言的。对于一个确定的技术水平来说,产量和资本投入量之间是具有确定关系的。比如,一个人一天可以缝制一件衣服,如果使用缝纫机,固然可以缝制10件,但是缝纫机和手工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技术水平,这违背了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如果使用电动或者电脑缝纫机,又会比脚踏的缝纫机效率提高许多,但是都是在技术水平提高的状态下的结果。使用固定的技术,只能得到固定的产出。 另一方面,一定的技术对于劳动的吸呐也是固定的,比如一台缝纫机只能是一个人操作、一台汽车只能一个驾驶员驾驶、自动化的机床一个人可以看管若干台等等,如果劳动和资本具有替代性,一个人可以在设备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则只能解释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比如改进操作方法,改进工艺流程等等。以上所要描述的产出和资本的关系,其实就是里昂提夫生产函数所要表达的内容,亦即哈罗德所采用的生产函数形式。 里昂提夫生产函数的表述式就是Q=L/u=K/v,其中包含的K/L=v/u就是表明资本对劳动的吸呐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将里昂提夫函数简写为产出和资本成正比的形态,即Y=aK,a相对于里昂提夫函数中的1/v。 对于两边同时除以人数,就得到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即y=ak。相应的储蓄函数就是sak。都是经过原点的一条关于k的直线,不可能存在交点。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上述“人数”是一个存量概念,即某一时间点上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而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某时期的人数,因为人数是存量,“某时期的人数”是一个不可成立的概念。因此,将Y=aK转变为y=ak本身在方法上是有问题的,但暴露出了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在流量、存量概念上的含混不清,或者说“人均收入y”、“人均资本k”这些概念都是有严重问题的概念。 因此,索洛的增长理论要想成立,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在技术进步不变这个前提下否定哈罗德所采用的这种生产函数形式的合理性。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技术水平就代表着一定的劳动生产率,就代表着一定的资本-劳动数量比例,即代表着一定的投入产出比例。如果这种一定的比例被打破了,则只能解读为技术水平改变了。在企业中的现实是,没有什么生产函数存在,企业所具有的是L=L(Q)、K=K(Q)这种函数,前者叫做劳动定额,后者叫做消耗定额,是以生产指令Q来确定劳动使用量和资本投入量,其依据的理论都是一定的技术对应着固定的产出和劳动力数量这个原理。 当然,经济学界对于杜撰的、完全脱离生产现实的生产函数历来是情有独衷。里昂提夫生产函数尽管符合现实,但是却不能给说明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借口,所以在经济学中是遭受冷遇的。 索洛增长模型的推导本身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中涉及到投资概念的表达问题、变量的存量流量逻辑问题、数学谬用问题等多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东西(参见《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论证也是完全荒谬的。(当然,哈罗德模型本身也是不能成立的)。 索洛所给出的稳态,与其说是存在,不如说是假定、抑或希望它存在,是经济学家对危机四伏的货币经济体系的一番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