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仍缺乏兜底儿的东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今还未建立起来”,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曾测算过,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我们比欧美发达国家低也就罢了,但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就说不过去了……改革的大方向须要坚持,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正视。我国在民生方面的改革,以不成功为多数——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房改便在其中。”(7月5日《中国青年报》)
吴教授这个测算无疑是对今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四名的一种尴尬但又非常妥帖的“民生注释”。在我看来,在这个浓蘸着真情和悲情的“世界倒数第一”面前,所有的诸如“中国经济是优等生(专家语)”、“中国经济发展很靓丽(邱晓华语)”、“20年左右超英赶美(多名专家语)”的乐观神态,都该瞬间羞得低下头来才是。
尽管对于中国目前是否真正出现两极分化,学界依然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事实却是国民收入差距几近突限,绝大多数的公民囿于基本民生之日渐维艰。据《中国青年报》最新民调显示———85.3%公众感觉自己的基本生活负担比10年前加重;日前,中央党校2006年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收入分配相当不均。
我此时已无纠缠于中国是否两极分化的兴趣,因为,在我们肉眼能视的范围内,很容易找到鲜活的实证。上学贵,卖了黄牛卖口粮,一个农民需挥汗35年才能供一个大学生;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公共医疗堕落为“赚钱机”;购房难,楼宇之高,房价之飙,已难容一颗能有檐避雨的草根民心;保障难,百姓钱袋本就干瘪,因没有社会保障,便寻求自我保障,勒紧裤带、舍不得花钱———这便是居民储蓄量疯涨的“心酸旁证”!
经济学领域有个颇为著名的“木桶理论”,指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那块最短的木板的长度,而非最长的那块。由此观之,当下中国,GDP和税收,以及那些龚断行业所把持的水、电、汽、油的价格,这么些年来都在持续增长。其实,它们就如同最长的那块木板,是永远也不会力促中国这只“木桶”装下更丰富的社会和谐安康的内涵的。
相反,在这一类“长木板”和基本民生投入持续走低的尴尬状态的推动下,还会使基本民生投入的无能转化为众多百姓的无奈。那样会进一步使多数的中国公民活得更累,甚至活得没有尊严,最终他们对社会对美丽人生的牵挂会荡然无存。
而收入分配落差,民生投入之缺乏,社会保障贫血,公平诚信缺失则是中国这只“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它亟待社会的高度觉醒和认识,狠抓命脉,立即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