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当2012北京国际车展进入到首个公众开放日时,一个小型的发布会悄然在展馆旁的一间会议室召开,宁波比格斯通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开发的最新车用LED前照灯产品。
作为参会嘉宾之一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显然非常看重这次汽车LED灯产品的发布。他表示,“这是我出席过的最小的发布会,当接到邀请,我还是欣然接受,因为我想不到真的可以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一项小小的车灯技术在中国的突破为什么拥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LED车灯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秘密武器,在LED车用小灯领域,日本小糸车灯和德国海拉车灯等国际跨国公司占据着国内几乎全部市场份额,而LED大灯技术尚未引进中国。
LED前照灯作为LED在车灯领域的最高端应用,其细分行业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奥迪A8L等几款豪华车型装备LED前照灯,销售发达国家的市场。全球市场LED前照灯的渗透率尚不足1%,据预测2015年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如今,这一技术被加起来年龄超过200岁的四位创业者突破,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赵庆来说,这一天他显得格外兴奋。不是因为和几位老同学创立了这家新的公司,也不是因为自己新的CEO身份,而是他们研究出的这件产品让曾经垄断于国外品牌的技术褪去面纱,连他自己在最初都没有想到,这一切的实现居然这样简单。
成于偶然
“四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老妖怪现在开始创业,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这实在是一个太好的东西了,让人忍不住要做下去”,作为宁波比格斯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赵庆认为,能够让这些同样是1964年出生的几位清华老同学走到一起的,是他们发现原来车用LED前照灯并不那么神秘。在此之前,这项技术在业界都只是高端豪华车的专属品,被国外品牌所垄断。
最新问世的奥迪A8L,从概念车到量产版本,最大的噱头就是在前照灯上全部使用了LED技术,这也帮助其成功吸引了不少眼球。不过,其大灯总成在用户端高达七万元的价格、40w的高功率和带来的散热附加系统也让这样的产品成为了只有高端车才能享受的专属配置。
“为什么会是这样?”作为同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首先了解了前照灯的照明标准,然后一路逆推,最终被称为数学天才的徐煜通过数学模型得出了答案,并以这个结果试制出了第一款产品。
而当他们将其拿到天津的中国汽车研究中心进行检测时,居然通过了检测标准,这样的结果让检测人员也变得兴奋了起来,“他们甚至加班加点为我们进行检测,因为以前他们也没想到居然会有国内的企业通过这项检测”。之后,赵庆他们干脆一口气在长春和襄阳也都做了检测,并且都通过了国家标准。
推向市场
作为首批用户,桂林客车已经对宁波比格斯通LED前照灯试装样车进行了连续300小时的实车试验,由于其功率只有10w和自身结构简单紧凑,在降低能耗和抗震、耐水性上均有着不错的表现。桂林客车技术总监陈黎表示,在2012年7月份即将投向市场的第五代客车产品上,不仅采用了全铝车身,比格斯通的LED前照灯也将成为全车系标配。
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LED前照灯采用多灯头结构相比,比格斯通使用一支10w的灯头就可以使远近光同时达到国家标准。更低的功率不仅可以降低能耗,主要可以减少车灯后部复杂的散热结构。而简单结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在不同整车上完美兼容。
此外,与其他豪华车使用的国外LED前照灯相比,比格斯通能够在同样达到国家标准的前提下,价格仅为前者的30%,这对于目前很多面临成本压力的整车厂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据一位某自主品牌内部人士介绍,现在很多自主品牌都急于推出带有LED前照灯的车型,不仅是成本因素,受限于LED在装配工艺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偶尔出现的装配位误差和某发光单元不能点亮都会影响到一款车的品质感,更让他们头疼的是,这些问题用传统的车灯检测设备是无法发现的,而采购与之配套的检测设备一样价格高昂。
“整车厂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交给我们来做,我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服务”,作为曾经的清华大学汽车系毕业生,赵庆显然从自己的产品上找回了曾经在心里的汽车梦想。
拷问环境
作为一家凭借技术领先起家的公司,往往最大的乐趣也在其中,“我们向所有的光学专家提出猜想:利用现有的LED芯片,是否理论值最小7 w即可满足国标”,赵庆表示,若有任何人能够验证出更好的结果,他们愿意将不久前获得的一笔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得到的50万元奖金倾囊相赠。
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群狂热追逐技术极限者的俱乐部,而这也流露出他们在目前人们对国内技术保护担忧下的一份勇气。
除了通过与整车厂签订合同进行配套的前装市场,目前LED前照灯在汽车改装店等后装市场尽管同样前景可观,但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这也是让这四位老男人最为头疼的,“我们拥有了一些专利,但这并不能阻挡那些追随者”,在赵庆看来,正是因为其研发的LED前照灯技术和结构简单的优势,反而也很容易成为其他公司相继效仿的目标。
尽管比格斯通的LED前照灯已经是国外几大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但对于自主品牌的产品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虽然之后提高的批量供货会改善这一局面,但最为关键的无异于能够在面临国外企业竞争压力的同时不会出现国内仿冒者的价格混战,或许这才是这四位“老男人”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价值。